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经验救援日本

(2011-03-15 12:13:16)
标签:

杂谈

核心提示:像我们国家的民政部救灾司跟外交部国际司、亚洲司就有救灾合作机制。这个体系应该启动起来,并且跟民间救援队伍相互结合展开。

截至3月13日,日本政府已向56个国家发出援助申请,各国救援队将陆续抵达日本展开救援。

日本政府的态度与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发生时大相径庭。彼时,许多国家的救助队申请前来阪神地区救助,却被日本政府拒绝。但这一次,菅直人明确表态称日本政府将会根据需要,依次接受国际社会的援助。

目前,中国国际救援队已经派出15名成员,并抵达日本灾区。国内的蓝天救援队等民间救援组织,也拟赴日本进行救援。

“对日本的救援计划,还要通过国家地震局来安排,但我们也在密切关注着日本救灾的动态。”广东省地震局办公室副主任何晓灵对本报记者表示。

“我认为日本应该启动最高级别的应急机制,并尽快调动更多的国际救援资源进入。”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的王振耀对记者表示。此前他曾任民政部救灾司司长,直接负责汶川地震的救灾工作。

就汶川地震的救灾中有何经验、中国救援队伍在前往日本如何开展救援工作等问题,王振耀接受了本报专访。

汶川救援之鉴

《21世纪》:目前,日本地震和海啸已经有两天时间,你是如何评价日本的海啸救援工作的?

王振耀:我觉得日本应急体系一直比较健全,我也一直在看他们是怎么应对的。总体感觉,日本的应对很有效,人员撤离比较迅速,对国际救援力量也持开放的态度。

《21世纪》: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你曾经直接负责过救灾工作。你觉得对日本地震和海啸的救灾工作而言,有何借鉴之处?

王振耀:前几天,还有美国专家找我,说汶川地震的救灾经验,不能只是中国的而应该是全世界的经验。当然不一定要照搬,但有些“土”经验至少可以提供借鉴。

对日本来说,这次地震和引发的海啸,是一次国难。我们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马上做下了“国难”的定性,并提出国际救援请求。此外,我们的消息是全方位开放的,定时、定点向外界透露信息。这个方针下,海内外的救援资源的进入迅速而有序。

《21世纪》:有评论称,日本国内非常完善的救灾应急体系给了政府救灾应急的自信和沉稳。你是如何看待此说的?

王振耀:我要提醒,巨灾之下,最严密的应急机制也要作调整。因为一切应急机制,都存在认知有限和假设瓶颈。

像针对汶川地震,我们做的应急预案原来已经很严密了,但后来实施当中发现不行——你能想象到成昆路断了吗?我们就没有假设到这点;2005年美国新奥尔良飓风,把整个城市都毁灭了,美国也没有想象到。再如日本,之前的自然灾害预防很完善。我前几年过去跟日本同行交流,他们主要密切关注东京横滨这一带。但这次地震却发生在东北部。

实际上,每一次大灾之下,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经验,每次救灾过程和环节都会有不断的调整。

巨灾之下,任何国家都不能说,我已经完全准备好了。我们要对每一个应急预案,做重新的审视和调整,而不能过于相信既成的东西。我们也需要把各地的救灾经验,互相沟通、互相分享。

印尼海啸救援启示录

《21世纪》:2004年的印尼海啸,导致数十万人死亡,你觉得印尼海啸的救援,对这次日本的海啸救援有什么启示或者值得注意的教训?

王振耀:首先自然是救人。救灾通常有72个小时的黄金救援期,这个时间段的救援效果,直接影响到整个救援中,人员伤亡的控制情况。

其次,目前值得注意的是核设施泄露问题怎么处置,相关的预案不知道定的怎么样。从印度洋海啸教训看,在后来的恢复重建中,恐怕当务之急是撤离人员的生活安置一定要做好,才能保证重建工作的有序。

像日本这次地震造成的核泄漏,导致10万人的大转移,数量很大。安置不好,就会导致很多社会问题。

第三,当时印尼海啸过后,一个问题是印尼等受灾国由于天气很热,导致很多遗体腐烂。这给救灾带来很多问题,包括灾民的心理冲击、疾病的传染等。虽然日本现在气候条件跟当时印尼海啸受灾国不一样,但现在遇难失踪超过万人,而灾后死亡人数会不断增加,所以也要尽快处理好遗体问题。

在这方面,我们在汶川地震的时候,也是很快就确定了按最高原则处理,尽快处理掉遗体。

中国救援如何做?

《21世纪》:对于中国,可以在哪些方面给日本提供帮助?

王振耀:我们的救灾装备方面不如日本,过去也是日本支持我们的多。但中日是近邻,经济、社会交往比较密切,我们还是要尽到作为邻国应该做的责任。

除了派遣救灾人员外,我们两国也可以进一步协商。如定下一个受援人口范围,日本方面在帐篷、药品等物资储备方面可以给中国开一个清单,我们可以迅速给他们送过去。其实汶川地震后,物资储备的工作要好多了。

《21世纪》:目前,中国国际救援队和一些民间救援队,已经前往日本灾区,或者做好了赶往日本救灾的准备。对于这种跨国救援,你觉得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王振耀:根据过去的经验,专业救援人士一定要有。我之前当司长后的一个感触就是,救灾之所以成功,专家是非常必要的。即使暂时不能去,也要跟他们随时保持联系,我们前往日本国际救援也不例外。

我看过日本发生地震附近的沿海地形。像位于日本东北地方东部宫城县,靠近奥羽山脉,和汶川地震的救灾情况比较类似,地形复杂。那么我们的专业救灾人士,就可以把汶川地震救灾中积累的救灾经验带过去,随时对他们或者我们国内救援队进行指导。

第二,我们要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拥有汶川经验,在医疗、食物供给、人员安置方面摸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当然日本的体制跟中国很不一样,但我们有一些经验,可以跟他们做一些介绍。

第三,随着来自各国和民间救援队伍的进入,我认为应当对这些救援队伍做一些区域划分。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就这么做的。在特定区域内,救援队伍很快就展开了他们的工作,而不会打乱仗。

最后,我觉得我们国家带去的救援力量,最好统一协调好。

像我们国家的民政部救灾司跟外交部国际司、亚洲司就有救灾合作机制。这个体系应该启动起来,并且跟民间救援队伍相互结合展开。我认为我们政府和民间的救援队伍应该形成一个立体的力量,而不是零碎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