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
母
传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四位标杆式的母亲,她们贤淑仁德,教子有方;其子们长大成才,在功名仕途上,有礼有节、有品有德。她们就是孟母、岳母、欧母、陶母,史称“四大贤母”。
“孟母择邻”和“岳母刺字”的典故可谓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故暂且不表;要说的是“画荻教子”的欧母,还有“封坛退鲊”的陶母。
画荻教子:
欧母即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欧阳修的母亲郑氏。
欧阳修四岁时,因其父不幸早逝,本来较富裕的家道,中落到房无一间、地无一垅,孤儿寡母相依为命。郑氏自幼断文识字,嫁入欧家后相夫教子,是个天生硬气,不怕苦也不认输,且懂品位明事理,性格比较豪爽的女人。夫君过早撒手人世,她独自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还担当起教育欧阳修读书识字的责任,并悉心教诲孩子,一生中该正直做人,该担当处世。
一个女人要谋生养子是何其的艰难,家中一贫如洗,每餐半饥半饱,欧母常常连欧阳修读书识字需要的笔砚纸墨都买不起。一日,欧母劳作返家时,见水边一丛丛的荻杆上,紫花飞扬;她豁然开朗,想到可以用荻杆代替笔呀。于是,她在草屋地上铺好沙子,用荻杆教欧阳修一笔一划的在沙地上习字。小小的欧阳修异常聪慧,他不仅学习上领悟得快,也能深深体谅母亲的艰辛。所以,他总是乖巧的、听话的在沙地上,用荻杆一遍又一遍的反复习作,学习得刻苦认真。
其时欧家的邻居是一位李姓大户人家,见欧家母子俩如此艰苦勤奋的学习,非常受感动,不时给小欧阳修买些笔砚纸墨,还将家中读过的旧书送给欧家母子。
小小的欧阳修在母亲谆谆教导下,以荻为笔,以沙为纸,自学成材,得满腹经伦。他不负欧母之期望,参加科举考试,并高中进士,取得了功名。
这就是北宋时期流传非常广的一个著名典故“欧母画荻”,“荻”是一种长得像芦苇的野生植物,后来这个典故又引伸出一个四字成语:画荻教子。
欧阳修在仕途中一直不忘母亲的教诲:正直为人,担当处世。他两次为支持范仲淹的政见而仗义执言,不惜自己因此受范之牵连,而被朝廷贬职。第一次是馆阁校勘任上、第二次是在知谏院、知谏诰任上。被贬职后欧阳修感觉自己愧对母亲,假如他明哲保身或阿谀奉上,凭他的才干仕途完全可以一帆风顺、连连高升;而他却正直为人,担当处世,偏偏正义执言,累及了自己的前程。但欧母没有对他说过半句抱怨,反到夸奖和鼓励他,母亲说:你为国担大义而被贬,这不羞耻,你不必愧疚,母亲以你为荣。我们本就是穷苦人家出身,再过回贫寒的日子又有何妨。只要你不气馁,心存大志,我就心满意足了。
四年后,范仲淹讨伐西夏,再次被朝廷委以重任。范仲淹不忘当年欧阳修的仗言大义,向朝廷提请为欧阳修晋升。但欧阳修在书信中谢绝了范仲淹的好意,他说当年仗义是以国家社稷为重,可与赤胆忠心的范公同遭贬;但万万不能与平步青云的范公同升迁,否则范公则会有营私结党之嫌,不能让那些心怀叵测的人得以口实。
欧阳修的高风亮节和深明大义,得到欧母的极力赞扬:有此儿,母心慰矣。
欧母,乃贤母也!
封坛退鲊:
陶母即是东晋著名的军事将领陶侃之母湛氏。有传陶侃就是陶渊明的曾祖父。
陶侃是江西鄱阳郡人,他的父亲原是三国孙吴的“扬武将军”,但在陶侃年幼时,父亲不幸逝世,家境贫穷,是陶母辛劳操作独自将陶侃养大成人。
一天,鄱阳郡孝廉范逵一干人途经陶侃家时,正值天冻地寒、大雪纷飞,他们意欲在陶家暂避风雪。贵客临门,让陶侃喜出望外,却又因身无长物、家徒四壁、仓促间无以待客之食物而心中犯愁。其母湛氏看出他的心思,拍了拍他的肩,说:儿呀,你只管在前庭与客人好好饮茶说话,酒食母亲自会安排。
巧手难为无米之炊,寒门陶母又能如何安排?只见她紧锁眉头、抚额寻思,手触摸到头发时,她机灵一动,心中窃喜。当解即开自己的发髻,剪下一缕缕漆黑秀美的长发,从后门外出,将长发卖给做假发的商贩,并换回了酒肉菜米。
瞬息间,热腾腾、香喷喷的美味佳馔、鸡、鱼、肉、菜摆了一桌,还有一大壶温好了的米酒。
范逵原以为临时作客,能得粗茶淡饭就满足了,岂知却有这么丰盛的一桌酒菜。他的仆从们更是感动不已,他们第一次受到这么高规格的真诚款待。
于是,“剪发待宾”这一典故就是出自于这里。
酒足饭饱后,陶侃雪中相送百余里,与范逵结下了深厚情义。在范逵的力荐下,陶侃出仕督邮,后因才干出众,严于律己、品质高尚,又升任枞阳县令。
陶侃曾在浙江海阳任县吏,兼管渔业。一位下属便自制了一大坛腌鱼送给他,陶侃想到自己的母亲一直在乡下过着清贫的日子,哪有吃鱼的机会,就托人将这坛腌鱼带给乡下的母亲,以期能让母亲尝尝新,改善一下生活。岂知不久,却收到母亲退回来原封不动的一坛腌鱼和一封书信,陶母在书信中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陶母认为陶侃管辖渔业,这坛腌鱼是以权位之便所得,这份孝心不是为她好,反而让她多了一份担忧,担忧儿子为官的操守是否正直廉洁。
母亲的“封坛退鲊”和痛心疾首的言辞,让陶侃差愧万分。从此他牢记母亲的教诲,为官廉洁、为人正直。
“封坛退鲊”这一典故由此而出。
虽出身寒门,却教子有方。
陶母教导下的陶侃,戎马41年得到“雄毅有材,明悟善决断”的赞誉,并成为建立和巩固东晋政权的杰出功臣;即使是吏职任上,他也干得十分出色,在任两镇荆州时,创下了“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的淳厚民风奇迹。
湛氏,一生中因教子而创下了有历史记载的两大典故,并为古汉语增添了“剪发待宾”和“封坛退鲊”两个四字成语。
陶母,乃贤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