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说“南北”说“东西”

(2024-04-06 08:39:46)
标签:

杂谈

                             不说“南北”说“东西”
                                              
                                       不说“南北”说“东西”

       在春节时,脑子里一天到晚想的就是该买些什么东西,怕遗漏,事先还会开出一列长长的清单。虽说现在有网购,有快递,但仍是习惯去年会,去市场、去商场,购买回大包小包的东西。明明买的都是物品、食品,却偏偏说成是买“东西”。
       “东西南北”这四个同样的方位词,“南北”两字的运用范围就远远不如“东西”那么广泛。在人们日常生活用语中,“东西”两字几几乎普及得成了物品的万能代名字,几几乎天天都会挂在嘴边。比如购物:买东西、挑东西;比如形容:好东西、坏东西;比如物品:东西搁哪?找东西、我给你带了点东西;比如工具:这东西好使、小心点,别把东西弄坏了;比如嫌弃:你这都是些什么东西、这东西能用吗;就连文人写文章,也谦虚的说是写了点不像样的东西;肚子饿了,想吃点东西;等等,可以例举出无数无数的“东西”来。
       我很好奇,为什么要这样运用“东西”两个字来指代,而不用“南北”?“东西”这种运用究竟是怎么创始的?它的典故有哪些?

       其实,好奇的不只是我,就连古代南宋最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朱熹都感到好奇。
      
       典故就从朱熹的好奇说起: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他未出会仕之前,在家乡和一个博学多才叫盛温和的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一天,朱熹在自家门口遇到盛温和,见他手中提着一个竹篮子,便问他要去哪里?盛温和说:我要去集市买点东西。
       朱熹是以穷理致和、研究学问的人,他听了盛温和的话,很是好奇,随即问道:你说是要去买点“东西”,为什么不说去买点“南北”呢?
       盛温和笑着说:你这大学者,肯定是知道五行的,不说“南北”说“东西”是与五行有关。
       朱熹说:五行当然知道,不就是木金火水土,与之对应的是东西南北中。
        盛温和说:好,那你就听我说道说道,看看我是不是有道理。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间属土。我的篮子是竹做的,盛火会烧掉,装水会漏掉,那么在余下的木、金、土三者中,篮子里当然应该选择装木和金,没人会傻得选择在篮子里装上土。所以就说提着篮子去买“东西”,不说买“南北”。
         朱熹听之,哈哈大笑,点头称道:盛温和呀盛温和 ,难怪说你博学,如此推论,不说“南北”说“东西”还真是言之有理。

         另一个典故,那就得说到清乾隆年间了。有一位自幼誉为神童的学者叫龚玮,他说早在东汉时期,商贾们大多集中在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俗话中常说“买东”“买西”,就是指到东京、西京购买货物,久而久之,“东西”就成了商品货物的代名词。古代时认为“南北”所对的“水火”以及中对的“土”,都没有什么大的价值,所以根本没有买卖的必要;而东的木、西的金价值可连城,这才有商贾交易的价值。商贾贸易中人们只对木、金感兴趣,所以人们习惯了说买卖有价值的“东西”,没人会说买卖没有价值的“南北”。

       还有一个典故则是说:古人均以面南背北为上,讲究院庭正屋建筑物的风水,就一定要采用坐北朝南的方位为最佳最宜,而东西两个方位往往只能建厢房。即南北方向庭院的大门为通畅、顺捷之道,东西两侧厢房廊道只宜置放物件。在清点、取拿物件时自然是指着东西两个面,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指东指西逐渐简化,简化成“东西”两字,以它来作为物件的统称了。

      以上几种关于不说“南北”说“东西”的说道大同小异,究其实质都是以《尚书 . 洪范篇》中的五行学以及风水中的阴阳说学为经络而衍生出来的说道典故。五行、风水、阴阳这些学说都是古代历史文化的范畴,所以不说的“南北”说“东西”的说道典故,就有了历史文化的属性。
    “东西”替代物件器具的称谓的来由,是人们在历史社会中,经天长地久、经日积月累而约定俗成了文化习俗,它沿用至今,还将继续沿用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休博告知
后一篇:彩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