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雁塔题名

(2024-04-25 09:35:26)
标签:

杂谈

                                 雁塔题名

                                                                雁 塔 题 名
       
       “雁塔题名”这个成语,它出自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王定保所著的《唐摭言》卷三中:“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
          唐朝著名的“雁塔题名”又称“慈恩题名”,唐朝文学家李肇在《唐国史补》中也写得很清楚:“既捷,列书其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

          西安大雁塔原名是“大慈恩寺塔”。“大慈恩寺”是李世民的太子李治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为纪念他的生母文德皇后而建的,原名为“无漏寺”。太子继位后称唐高祖,高祖便将“无漏寺”改名为“大慈恩寺”。玄奘当年西去取经时,在摩揭陀国游学,参观过印度小乘佛教的雁塔。回大唐后,玄奘对印度雁塔一直念念不忘,就向皇上建议在大慈恩寺内修一座塔,收藏他从西域带回的大量佛经。皇上恩准,玄奘便仿照印度雁塔的式样设计建造了“大慈恩寺塔”,也取名为“雁塔”。后来,因为长安荐福寺内又修了另外一座小雁塔,为了区分两塔,便将大慈恩寺的雁塔改称为大雁塔。

         说“雁塔题名”就离不开“曲江流饮”。曲江它在西安历史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大唐芙蓉园记》文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曲江一带素来是西安的文脉之地。
         曲江就在芙蓉园内,弯弯曲曲的流水,时而涓涓细流如山泉,时而浩浩荡荡如大江。曲江宴,应该算是唐朝时高级别的国宴,它最早是朝廷在曲江园内专门设宴,款待、安慰那些不幸落选了的举子们;而到唐中宗时,曲江宴、曲江游则改成了朝廷专赐予新进的科举进士的宴游。曲江畔有一个很大的杏花园,每年春天杏花盛开,花簇铺天盖地,馥郁香飘千里。而唐朝科举揭榜就正在春暖杏花盛开时,故杏花被视作开榜时令花,新进士们喜气洋洋、豪情满怀;举杯畅饮,吟诗赏花;连皇上和重臣们也会在曲江上的亭阁内观花、吟诗,与新进的举人们同享此乐。
        他们将酒杯置入一个圆盘上,任圆盘在曲江水上飘转,转到谁面前,谁就得一饮而尽,这种娱乐盛事被称为“曲江流饮”。因为当年孔子是在杏林讲学,这些新科进士们为了纪念孔圣人,就在“曲江流饮”完毕后,推选其中两位最优秀的进士做“探花郎”,前去杏园采花。唐人李淖的《秦中岁时记》中就有明确记载:“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它人先折花,二使皆被罚。”
       由此可见,在唐代中举的进士中最优秀的叫“探花郎”“探花使”,那时中举的进士们没有排出先后名次的区分;至于后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是在宋朝时才有了区分的,也是从宋朝开始探花反倒是排名在第三了。
       我游览大唐芙蓉园时,在曲江畔就看到“元白梦游曲江”的雕塑,说的是元和四年,白居易在长安写下《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同时,元稹在东川也夜梦与白居易神游曲江,醒后写了《梁州梦》,两人诗作的巧合既证明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也证明了结伴兴游曲江,是当时唐朝文人的一种时髦雅趣。京城的平民们在节假时,也会盛装出游,会在曲江园内举行各种民俗风情活动,所以唐代曲江不仅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游乐区,也是一个百姓国人的公共园林区,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绝无仅有。
       
      新科进士们除了曲江宴和探花郎的荣耀外,还可享受一项更大的荣耀,那就是雁塔题名。
      有说是唐中宗神龙年间,也有说是大历九年(公元774),有位新科进士张莒,他参加“曲江流饮”后,余兴未了,便约了三五好友登上大雁塔,举目瞭望:长安城的一派风光和繁华景象,尽收眼底。他抑制不住激动,于是大笔一挥,在塔壁上写下“新科进士张莒”。这六个大字像是一把烈火,燃烧在新科进士们的心中,从此,雁壁题名成为了唐朝文人荣誉的象征标志;这六个大字像一把钥匙,它打开了唐朝文化的时尚窗口,从此,雁壁题名成为了唐朝文人推崇向往的经典仪式。每届新科进士们都校而仿之,雁塔题名蔚然成为一朝文人新风气。进士们在参加了曲江国宴和杏园探花后,就齐齐浩浩登大雁塔,推荐其中书法最好的人执笔,将本届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写在塔壁上作为荣誉留念;塔壁留名、雁塔登高,寓意仕途平步青云。日后,这些题名的人中若有官位升至卿或相的,还会专程再来长安,重登大雁塔,将自己的姓名改用大红朱笔,以示更高荣耀。
      雁塔题名中最著名的是白居易,他那届新中的举人一共只有17人,而时年29岁(也有人说是28岁、27岁)的白居易是最年少的,也是最得意的,所以他才有“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年少”的诗句,那是一种少年得志才有的真正豪迈之情。其中还有一位比较特殊的进士叫刘沧,是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新科进士,《唐才子传》中说刘沧屡举进士不第,得第时已白发苍苍了。也就是说刘沧在科举中曾经是屡考屡败,屡败屡考,他始终坚持不放弃,在高龄鹤发时终于如愿如偿了。
        作为白发新科进士的刘沧,当时应该是喜之而泣、既扬眉吐气,又如释重负,飘飘然云里雾里,悠悠然似神似仙,看看他抒怀的诗,就足以为证: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
                                        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
                                        霁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
                                        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

                              雁塔题名

      当时,盛行一时的雁塔题名也有人反对,那就是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因为他不是进士,是以门荫入仕的,也就是说他不是凭自己的本事考上官位,而是靠祖上的功德才入仕的,所以他很厌恶进士们这种洋洋自得、不可一世的题名风气,《新唐书》记载他上奏唐武宗:“国家设科取士,而附党背公,自为门生。自今一见有司而止,其期集、参谒、曲江题名皆罢。”于是,风行一时的题名被禁止了,还无情的将大雁塔上以前的题名字迹全部铲刮掉。直到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雁塔题名才又得以完全恢复。题名之多,雁塔的白墙上墨痕斑斓,成了花墙;且塔壁的面积终究有限,大慈恩寺僧人们便在塔下修建了一座“题名阁”和一条“题名廊”,满足新科进士们题名的愿望。唐末诗人徐夤就曾写了《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因成四韵》的诗:
              雁塔搀空映九衢,每看华宇每踟蹰。题名尽是台衡迹,满壁堪为宰辅图。
              鸾凤岂巢荆棘树,虬龙多蛰帝王都。谁知远客思归梦,夜夜无船自过湖。

      安史之乱,强盛的大唐由衰直至亡,战乱中大雁塔也遭毁损。五代十国时对大雁塔进行了一次维修,用白粉刷塔壁,厚厚的白粉将所有的壁上题名掩盖了,唐朝盛极一时的新潮文人风气淹没于历史的白粉里。
      
       但,是历史,它就一定会留下痕迹,往往就有在不经意间被某人、某时发现的巧合。
       这种巧合就发生在北宋元丰年间,大雁塔一场大火,让五代十国时抹上的那层塔壁白粉纷纷脱裂,负责修整大雁塔的匠人叫王叔正,发现了掩盖在白粉下的大量唐代题名,这些题名都是唐代新科进士留下的精美书法和精美诗作。王叔正无比惊喜,他虽是个匠人,但也是个爱好书文的有心人,于是,他将画壁上的题名抄录了几十条。正是历史巧合上有王叔正大匠这样有心又好文的人,大雁塔才因大火而得福,“雁塔题名”终于重见了天日。
       更巧的是,北宋也是文风昌盛之世,寻古博雅的风气正盛。时任陕西路判官的柳瑊就是个“遇古法图画,至解衣辍食求之”的人,他听说王匠人发现雁塔题名并抄录后,便立即亲登雁塔,寻访古迹,如获至宝。有文说柳瑊:“登慈恩寺塔,顾见唐进士题名,人物风流,笔迹奇丽,慨然怀想,至徘徊其下不能去,遂捐槖金,命工刻石,属隐士王持第其岁月,厘为十卷,书出,一时贤士大夫争得之。”柳瑊自己出资,请人将唐代进士们的题名摹刻成碑石,并将石刻碑文拓片成十卷书。宋末战乱中,这些题名石刻碑已不知其下落,幸亏柳贤士当时有卓见远识,早已将它拓片成了书,所以才有《雁塔题名贴》流传于世,让世人有幸得以目睹大唐盛世时书法文风之真貌。故,王叔正功不可没!柳瑊功不可没!史上他们二人得美名而长留永传,唐代“雁塔题名”的渊源文化历史,又因他们二人而得以更清晰明朗的印记!
       从现存的《雁塔题名贴》残卷的题记中了解到,雁塔题名的时间是从贞元二年始至咸通四年终,历经9代皇帝,历时77年。时日虽不算长,但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却无比深远,明、清时,长安已不再是京都了,但当地的文人学士仍追慕唐代雁塔题名,每次乡试完毕,张榜的举人们仍会结伴登塔,题诗留名,延续《雁塔题名》之风气。
     
      我两次去西安,两次登大雁塔,站在塔顶,极目阔宇,想象着当年新科进士们在这里高瞻远瞩,吟诵抒怀;精英之抒怀是如何的淋漓尽致,书生之意气是如何的激昂飞扬。
      现在大雁塔内的通道两壁藏有举子进士们的题名石刻,这应该是90年代由西安市大雁塔保管所监制,北京陈翰彬先生书写,按当年的题名贴上抄录下来的名单锲刻的石碑,只是塔内通道比较狭窄,拍照极不方便,且两壁的锲刻石碑上均镶嵌有玻璃,拍照时反光,通道里光线又很暗,所以拍下的照片不清晰,看起来不堪美观。于是,我抄录了其中部分不同姓氏、不同籍贯的留名,以代表那77年里已走遠了的雁塔题名众进士,欣欣然中,回眸一笑。
     ... ...    陸 坤     蘭州學  肅府儀衛司人        孟仲遴   鳳翔縣人      魯師曾   興平縣人
     麻濟邦    綏德州人       楊啟充     狄道縣人      任慶雲     商州人       白世璧   秦州衛人
     劉  仁     中部縣人       李   木      咸寧縣人      康  渭      涇陽縣人    王尚友   淳化縣人
     薛騰蛟    渭南縣人      張守元      華陰縣人       宋  璫      臨潼縣人    賀  榮    神木縣人 
     韓邦殿   扶風縣人       馬蟠龍      武功縣人       高  攀       耀州人      原  述    蒲城縣人
      ... ...

                               雁塔题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