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14年,明正德九年,一位来粤经商的葡萄牙人,偶尔在广州街头见到有龙袍绣片出售,绣片构图之精美、工艺之华丽让他大为赞赏,立即购买了几幅,回国后当作礼品敬献给葡萄牙国王。国王如获至宝,爱不释手,重重的奖赏了这位商人。国王常向人炫耀他得到的珍贵绣片,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欧洲,从此广绣在海外名声大振。就连高高在上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也欣欣然变成广绣迷妹,还在英国成立了刺绣同业会,专门从中国进口大量的丝绸和丝线,为贵族们绣制各种华丽服饰和日用装饰品。后来英王查理一世继位后,在同业会的基础上,更是将刺绣推广普及到英伦三岛。西方学者对英王亲自推崇广绣的举止赞赏有加,说广绣是“中国人给西方的礼物”。
因为绣品和丝绸深受海外,特别是深受欧洲人的欢迎和喜爱,致使清朝时广绣的盛产达到了高峰。国内外好评如潮,海外出口旺销,在这种强劲势头的推动下,广绣业得到了更大的繁荣和发展。以广州为例,乾隆年间广州绣坊、绣庄多达50多家,绣工3000多人,成就了广绣蓬勃发展的鼎盛景象。于是广绣和丝制品就成为了清朝粤海关、广州十三行的重要出口贸易商品。
广绣有两大特点:一是绣品画面满、构图繁密,无空隙,针法多变;多用大红大绿,色彩对比浓烈,绣面呈现出热闹、喜庆、紧凑的氛围。二是它的主要绣花工是男子,广东地区习惯称男子为“佬”,哥哥称“大佬”,弟弟称“细佬”,所以绣花男称为“花佬”。精细刺绣工多是五大三粗的“花佬”
,这就是粤绣与苏绣、湘绣、蜀绣的最大不同点。当然广绣也有绣女,一幅绣品中,绣女只能做粗枝碎叶的简单刺绣工序,主要的刺绣部分得由“花佬
”来完成,除非是技艺能有卢眉娘那种高水平的绣女,才可与“花佬”一样担当刺绣中的重任。绝大多数绣女都只是绣枝枝蔓蔓的辅助工,只能给“花佬”们打打下手,能做点半成品就是绣女们的奢望了。绣品中的重头戏一定得交由“花佬”负责,特别是大件的高端绣品,全是由“花佬”们手持长针,并且必须是站着来一针一针的完成刺绣,所以,当时广绣的“花佬”多达有3000多人,能称为大师级水平的绣匠也多是“花佬”。
为什么“花佬”会成为广绣的主力军,有说是当地刺绣界有着技艺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也有说是当时绣品的出口任务太大,经常加班加点、甚至熬夜赶工,不适合女性;有的说当时很多都是大幅绣品,在刺绣时得长时间的站着,用长针刺绣,劳动强度虽不大,但需要有超强的耐力,好的体力才能有耐力,一般女性的体力很难达标,所以广绣的主力依赖的是“花佬”们。
现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绣品,这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从广州十三行出口销往海外的商品,后来是广州文物鉴赏家、文物收藏家们自费从海外陆陆续续的收购回来。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成立之际,他们将这些宝贵的私藏品无偿捐献给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展览的高端的绣品就是当年广绣“花佬”们的精彩杰作。
广绣主要是作为商品销往海外,而且大多是以海外市场为导向的定制绣品。它的商业属性让它具有了更多的实用性,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于是也能开拓更广泛的海外市场。这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展出的绣品实物中就可以看到,有用广绣装饰成的单页屏风和折叠式屏风,有用广绣制做的服饰、鞋帽、小头巾、大披巾、门帘、灯罩、枱布、枕套、床罩等等,这都是当时为了满足欧洲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而专门定做的。东、西方因审美观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所以“花佬”们有放眼世界、顾全大局的创新意识和胸怀,他们不固持己见,不墨守陈规,在传统绣艺的基础上,吸取西方绘画风格,顺应潮流,顺应市场、顺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大胆的作出了艺术上的借鉴、探索、攺变和创新。
正是这群貌似五大三粗,却心比绣针细的“花佬”们,行走在精致、细柔的绣花行业里,用他们的智慧和灵巧双手让广绣不断创新,蓬勃、光大;让广绣高瑞绣品和丝绸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在海外销量最好的商品,获得殊誉;也造就了广绣和“花佬”在广绣史上的高光时代。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现在“花佬”这一职业逐渐退出了广绣历史舞台,但在广绣的史册中,定会留载一代代“花佬”们的光辉业绩。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粤绣(广绣)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继承民间传统技艺,国家指定了粤绣(广绣)专门的传承人:陈少芳
,女;许炽光,男。
许炽光先生虽已华发,但他匠心不改,飞针走线、以师授艺;小小绣针、细细绣线,在他那双男子汉大手中,要多乖巧有多乖巧、要多驯服有多驯服。许先生以自身的形象,以自身的绣技展现了广绣"花佬"的风采;他也以自身的形象,以自身的绣技告诉世人,“花佬”不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