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南京
前几天听到有人谈论,说有些城市改为现在的名称后,还不如没改前的古代名称。听了后,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我一直比较喜欢中国通史,在学校每次上《中国通史》课,我都是最专心的。
他们说:金陵---南京,是四大古都之一,历史上曾称金陵、建康、江宁、应天、南京。其中以“金陵”最有感觉,有王者霸气风范。用“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来形容南京最贴切。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是南北朝、萧齐大诗人谢朓的五言诗《入朝曲》中的开篇句。诗中不仅描写了当时金陵的美景、繁华和盛况和诗人对金陵的喜爱,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出入朝廷对功名仕途的满怀自信。
《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輈。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我查阅了一下有关资料:金陵,是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在石头城修建,取名金陵邑,这是金陵地名的最早起源。为何取名金陵?有多种传说:有说钟山的前称是金陵,在这里陵即是山,金色的山,故金陵是以山得名;也有说当年秦始皇为镇王气,铸造金人埋于金陵岗,在这里陵即坟墓,埋着金子的坟墓,故金陵是以帝王埋金得名。
到公元前229年,三国东吴孙权在这里建都,金陵迅速崛起,引领了长江流域及整个中国南方地区的高速发展,并长期成为了中国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金陵建都这一举措有着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因为从此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走出了只限于黄河文化板块的格局。到六朝时,金陵居户达28万、人口超过百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是中国名符其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金陵曾有“天下文枢”之美誉,它象征古典中华优良文明,是中国古典文化和风雅文化的杰出代表。金陵曾与西欧的罗马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金陵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著名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文物保护专家朱偰先生曾对金陵、洛阳、长安、燕京四大古都作过比较后,对金陵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美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至所以说它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是因为它是四大古都中唯一没有做过异族政权帝都的古都。在历史长河中它曾多次庇佑、延续华夏文明、汉文化之正朔:第1次:西晋末晋元帝司马睿渡过长江,在建康(现南京)定都,建立东晋,随之而迁入南方的是大批中原士大夫和庶民,他们给江南带来了正宗的汉文化;第2次:唐朝安史之乱时,中原大批汉人士大夫与庶民再次随行南迁,定都江宁(现南京),建南唐;第3次、北宋末,宋高宗渡江以临安(现杭州)为行都,建南宋。每次这种大规模的汉人和汉文化由中原迁往南方,汉文化由黄河中下游逐渐往长江中下游南移,使中国文化的正朔在南方得已保存和发扬光大,历史上称这种对历史文化有着意义深远和影响巨大的迁移为“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原本是大唐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篇中的文字。后来演化引伸为缙绅、士大夫、庶民为避乱而南迁,并在南方落地生根、安居乐业的典故和成语。这几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使汉族在金陵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金陵就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之地,也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后由汉政权在这里建都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它对中国历史的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衣冠南渡”一直被历代传颂,它决定了金陵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重大价值。
朱元璋占领金陵后,改金陵为应天府;朱元璋称帝后,大明定都应天府,公元1368年应天府改称南京。
自此,金陵改成南京,一直沿用至今。
有人说金陵比南京更具帝王气派。
我个人认为两个名字都不错,看用在什么地方。比方说同是发生在抗战争中的电影故事《金陵十二钗》和《南京大屠杀》的名称就用得非常恰当。如果金陵十二钗改成南京十二钗,就感觉不到十二钗的灵动,反倒感觉有点不伦不类;如果南京大屠杀改成金陵大屠杀,就感觉整个事件很难庄重和肃穆。
金陵好,还是南京好,各抒己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