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母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2012-06-23 11:58:57)
标签:
教育 |
分类: 转载 |
按通常的理解,优质个体会带来优质影响力,劣质个体会带来劣质影响力,所以生活中有了“优秀的女人培养优秀的孩子”、“虎父无犬子”、“名师出高徒”等诸多因果论。但事实并非如此。仅以母亲和孩子为例,我们看到很多优秀女人的孩子并不出色,甚至问题多多,而有的并不优秀甚至平庸的女人的孩子却很卓越。显然,仅从个体的优劣来推断其影响力的正负是不科学的。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问题会更全面、更客观。优质个体并不能一定带来优质关系和优质影响力,而优质关系一定能带来优质影响力。可以这样说,关系的优劣直接影响力的优劣。
那么,对于母亲和孩子来说,什么样的关系才能叫做优质关系?劣质的母子(并不单指儿子,而是指孩子。下同)关系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建立优质的母子关系?
母爱是一种天性,孩子对母亲的爱也是与生俱来的。显然,母子关系的土壤是优良的,但是,优良的土壤是否一定能长出优良的种苗呢?在调查了大量的母子关系个案后,我们发现有很多母子关系是劣质关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主仆型。谁是主,谁是仆,显而已见。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生活,不管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母亲都会满足。母亲照顾孩子是应该的,但如果到了有求必应、无条件满足的状况,那就有些不合适了。“仆人”的尽心尽力、有求必应会让“主人”的欲望不断膨胀,让他变得肆无忌惮。对于真正意义上的主仆来说,仆人只需博得主人的欢心,按时领取薪酬就是了,而对于“主仆母子”来说,“仆人母亲”除了要应对“主人孩子”提出的越来越苛刻的要求外,还得为他越来越离谱的成长而忧心忡忡;更令人揪心的是,“主人孩子”对母亲的颐指气使会让他找不到一种情感认同,他变会得对谁都无所谓,对谁都不爱。
2、控制型。母亲将孩子当作手中的木偶,任意操纵孩子的言行甚至思维。不管孩子做什么,母亲都要参与指挥。表面上看,这是贤惠母亲对孩子的一种过份照顾,她说她不放心孩子,担心他做错事、受伤害;实质上,这折射的是母亲内心的焦虑,她需要通过控制孩子来安抚自己内心的不安,填充自己内心的空虚。
3、亲密爱人型。母子之间亲密无间,心有灵犀,可能是很多母亲的梦想。那多幸福、多骄傲啊:一双稚嫩的眼睛时刻关注着你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他细心揣摸你的喜怒哀乐,他能清楚地知道你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他忠心地守护你,不论他走到哪里,他都深深地牵挂你、依恋你,不让你孤独、不让你伤心;他用心良苦地取悦你,让你开心,让你笑,他能与你分担忧愁,分享快乐……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疑惑:你该不会是偷换概念,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情吧?是的,这个描述的确容易让人联想到亲密爱人之间“唇齿相依,心心相印”的关系。但是,“偷换概念”的不是我,而是现实生活中那些被人称道的亲密母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夫妻之间交流很少,母亲将精神寄托和情感慰籍都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也会不负重望地承担起了本应是母亲的爱人来承担的“关怀、交流、陪伴、取悦、理解,保护”等职责。母子成为一个亲密的、不可分的整体。
4、敌对型。青春期的孩子和更年期母亲之间的敌对是一种普遍现象,但这仅仅只是一个阶段的问题,有的母子关系长期处于一种敌对状态。
我看到过一个8岁孩子的画。有一幅画是两只小鸡相向而立,都张着嘴。孩子告诉我:“它们在吵架!”我问他:“为什么吵架呢?”“它们从栅栏里跑出来到外面玩,结果被主人发现了,主人很生气,惩罚它们不许吃饭,于是,它们吵起来了。一只鸡说:‘都怪你,是你出的坏主意!’另一只鸡说:‘明明是你让我出去的,你怎么怪我?’它们吵得很凶,都快打起来了。”我又看了这个孩子的另外几幅画:《小鸭图》,两只小鸭背靠背,孩子解释道:“它们在生气”;《螃蟹图》,两只螃蟹向相反的方向爬去;《花瓶图》,是几枝花离得较远,各自张扬美丽。
后来,我了解到这个孩子和母亲经常处于一种敌对状态。母亲习惯于将麻烦事的责任推御到孩子身上:“都怪你,做事太拖拉!我们又错过了一辆公交车!”“如果不是你吵着要买冰棒,我们就不会碰上大雨了!”幸好,这个8岁的孩子还比较有主见,他会据理力争:“怎么能怪我呢?明明是你……”我和这位母亲接触,发现她具有比较强的叛逆性格,给人感觉像一个青春期的反叛少女。我进一步追溯,原来她原生家庭的家教非常严格,她是在一个相对压抑的环境中长大的,她因此没有充分地完成青春期的成长,以致于成年后仍然要补上这一课。
5、反哺型。年幼的孩子担当母亲长辈的角色,成年的母亲享受着孩子的安慰和关照。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种关系主要存在于母亲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家庭。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所说的反哺型主要是精神上的反哺,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比率绝对比那些仅仅是生活料理上反哺的比率要高很多。
委屈的母亲向孩子诉苦:“我为这个家付出了那么多,你爸竟然对我这样,太不公平了!我太不值了!我这样辛苦有什么意义啊?”孩子安慰母亲:“爸爸这样做是不对,不过,我会永远对你好的。”于是,紧皱的眉头舒展了。孤独的母亲给孩子打电话:“妈妈一个人在家太寂寞了!真想你啊!”孩子说:“好,我马上回来陪您!”于是,母亲开心地笑了。气愤的母亲朝孩子发脾气:“我怎么这么倒霉?干什么事都不顺!偏偏你还这么不懂事,还让我操心!”孩子会说:“妈妈,对不起,我错了,我以后一定听你的话。”于是,妈妈的气消了很多。这就是母子反哺。母亲向孩子倾诉自己的烦恼和不快,这就给了孩子一个信息暗示:你必须安慰我。大多数孩子会不负众望地承担起这个职责。
久而久之,这种错位的母子互动会使得母亲越来越脆弱,孩子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敏感,他会时刻关注妈妈的神情,他认为他必须为妈妈的情绪负责,为了让妈妈更高兴一些,他要求自己像一把遮雨大伞为妈妈撑一方晴空。也许有人会说,这种关系会促进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错了,水往下流是自然规律,如果一定要让水往上流,比如喷泉,那是需要加压的。这种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将会在后文详细阐述。
以上5类劣质的母子关系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而且很多关系还会被人所称道,如主仆型母子会被人夸赞母亲贤惠孩子享福,反哺型母子被认为孩子懂事母亲有福气,但事实上,那都是违背了爱的流通规律的,那必然会带来一些心理的混乱。
那么,优质的母子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可以简单概括为:生活上,母亲照顾孩子;心灵上,母子平等对话;情感上,母对子怜爱,子对母敬重。
当然,针对现实生活具体哪一对母子来说,也许并不能明确将其划归为哪一类,有的兼顾几种类型,有的表面上是控制型,母亲对孩子言行实行严格控制,但实质上是反哺型,因为母亲在精神上对孩子有依赖性;有的一段时间是亲密爱人型,但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们会转变为敌对型;还有的会在一段时间内呈优质性,但因为外界客观环境的变化,主观情绪也会发生改变,母子关系也会失衡,向劣质型发展。
分类的目的不是为了将动态的母子关系概念化、模式化,而是为了理性审视不同类型的关系给孩子成长带来的影响。
二、劣质母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1、自理能力发展滞后。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在主仆型母子关系中成长的孩子,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面对一个新的环境往往会束手无策。在独生子女大学生中,“学习上的天才生活中的傻子”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控制型母子关系中成长的孩子,虽然一直对母亲的发号施令很不满,总是希望挣脱母亲的束缚获得自主权,然而,一旦他真的需要独自处理事物时,往往会显得信心不足、经验欠缺、能力不够,因为一直以来,他只是在内心里反抗母亲,行动上仍然服从母亲,他不认同母亲的安排,但又从未去思考和实践另外的行为。
2、性格发育受阻。这一点好像有些抽象。我们先要明确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应该发展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坚强、开朗、宽容、谦虚、关心人等等。性格发育受阻就是没有顺利地发展成我们所期望的性格特征。
主仆型母子关系中的成长孩子可想而知是具有怎样的性格:自私、霸道、颐指气使、自以为是、软弱等等。控制型母子关系中成长的孩子一方面具有很强的反叛性,另一方面又会显得胆小、怯懦、自信心不足。敌对型母子关系中的孩子会比较狭隘,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有较强的进攻性。应该说,这三类母子关系对孩子性格发育的影响比较容易推断。
亲密爱人型和反哺型的母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却很隐蔽,而且还往往被人称道为发挥了正面作用:“瞧,这孩子对妈妈多关心、多体贴啊,这样的孩子才会有责任感。”“这孩子很懂事,很孝心,你们都要向他学习。”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加速效果,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让孩子承担“爱人”和“长辈”的角色是一种违背了爱的规则的错位。违背规则就要受到惩罚,就会付出代价,这是规律。那么,角色错位的孩子到底要付出怎样的成长代价呢?
3、责任意识模糊。也许有人会认为对一个孩子谈“责任”似乎有些牵强。其实,每个人都是需要责任的,责任伴随着整个成长的过程。责任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在主仆型母子关系中成长的孩子,没有“责任”这个概念,天塌下来有“仆人母亲”担着,他认为他生下来的责任就是喝好喝好玩好,他尽好自己这份“责任”就是了。这样的孩子让他长大后能对另外一个人负责、对一个家庭负责,那是一种奢望,甚至对他自己负责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在控制型母子关系中长大的孩子被剥夺了责任,他是母亲手中的木偶,母亲拽拽线,他就动一动,母亲不拽线,他就不能动,他根本不知道责任为何物。当他长大了,需要面对责任的时候,他就会逃避,他会怀念以前当“木偶”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敌对型母子关系中成长的孩子,从母亲那里学会了推卸责任。面对责任,他的第一反应是“都怪你!”“这和我没关系”。在亲密爱人型和反哺型母子关系中成长的孩子好像具有很强的责任感,但这种责任是错位的,他们承担的是自己不应该承担的责任。作为一个孩子,他们最大的责任是个人的成长,如果他们忽视了这个责任,他们就会陷入“我为妈妈而存在”的误区。更重要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知之明越来越强,他们会发现自己瘦弱的肩膀和稚嫩的心灵根本无法承担母亲赋予的责任,而撂担子似乎又被良心所不容。于是,他们强迫自己去承担更多的责任,其结果是他们做得越多就越感觉到无助,失落感就越强。最后的结果是,他们被“我是没有责任感的人”的强烈的失败感所笼罩
4、性别角色混乱。在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关系。孩子和父亲、母亲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基本对等的。上述列出的5类劣质母子关系反映的是母子之间过于紧密的纠缠,这显然违背了家庭系统“夫妻关系”优先的规律。孩子,不论是男孩和女孩,如果和母亲的联结过于紧密,那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性别角色的混乱。这种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
第一,母子关系过于紧密使得父子关系无足轻重。父亲的缺席会让男孩子缺乏性别认同和成长的榜样,会让女孩子丧失与异性相处的宝贵经验而影响其女性特征的发展。
第二,母亲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成为一个“无性别”的人。当然,这种“无性别”是意识上的。在亲密爱人型的母子关系中,母亲往往将男孩子视为同性别的人,洗澡、换衣毫不隐饰,而且常常和他有过密的身体接触,如亲吻、搂抱、抚摸等。男孩子从母亲这儿得到的是没有界线的性别信息,他会因为自己和母亲身体上的差异而不安,会认为这是对母亲不忠。在这种心态下,他如何能产生明确的性别认同甚至是性别骄傲?在反哺型的母子关系中,孩子同样也被抹煞了性别。母亲会根据自己的内心需求来要求孩子,当她需要安全感的时候,孩子就必须成为一棵顶天立地、遮风挡雨的大树;当她需要倾诉的时候,孩子就必须长一对谦恭的耳朵,安静地陪她;当她需要心灵抚慰的时候,孩子必须有一颗细腻多情的心,一张甜得发腻的嘴。在被母亲不断需要的过程中,孩子慢慢长大,可是,他不知道要成长成什么样,因为他不能像其他男孩子那样调皮、任性,但又不得不像一个男人那样坚强、豁达;她不能像其它女孩子那样撒娇、柔弱,但又不得不像一个女人那样温柔、细腻。母亲对他抹煞了性别的需求让他迷失了性别的方向。
第三,母亲的自身形象让孩子形成对女性的认识,母亲对父亲的评价让孩子形成对男性的认识。诚然,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的思想和言行都会对孩子性别观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劣质母子关系中成长的孩子,由于母亲单方面的影响力过大,这种失衡状态加重了对孩子性别观的影响。
母亲和孩子的联结过于紧密,母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因此非同一般,孩子对母亲的评价就形成了对女性的评价。孩子从母亲那儿了解女性本来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劣质母子关系中的母亲的形象往往是被夸张、甚至被扭曲了的。如主仆型关系中的母亲低眉顺眼但又喋喋不休、拖泥带水,控制型关系中的母亲颐指气使、唯我独尊,敌对型关系中的母亲牢骚满腹、愤世嫉俗,亲密爱人型关系中的母亲软弱无力、依赖性强,反哺型关系中的母亲自卑、封闭,缺乏自主性等等。当然,我们并不是全盘否认这些母亲,有很多母亲是很优秀的,有很多值得孩子学习的优点,但由于她们无意中营造了一种劣质关系,使得孩子对她们劣质的特点尤其敏感。这些特点在孩子心目中被放大,孩子会将认为这是所有女性的特点甚至会推而广之:“这就是女性。”
母亲和孩子关系过于紧密决定了母子关系在整个家庭中的地位,这就折射出另外一个问题:夫妻关系松散。在松散的夫妻关系中,母亲对父亲会作出怎样的评价?她会不会将这种信息传递给孩子?答案不言自明。其实,不管现实中的父亲是什么形象,孩子对父亲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爱和崇拜:“爸爸不怕老鼠还能打死它,真勇敢!”“爸爸会修彩电、冰箱,会修水龙头,爸爸太棒了!”“爸爸知道的可真多啊!”然而,在母子关系过于紧密的状况下,孩子直接感受父亲的机会越来越少,关于父亲的更多的信息是来自于母亲:“你爸爸太懦弱了!”“你爸爸没出息!”“真窝囊,不像个男人!”从母亲这儿传递出的信息,以强有力的数量、速度和强度覆盖了孩子对父亲有限的直接的感受,形式新的认识:我的父亲不是优秀的男人!那优秀的男人又是什么样呢?孩子陷入茫然。如果是男孩子,那情况会更糟。一方面,他内心里崇拜爸爸,希望像父亲那样勇敢、坚强、本领高超;另一方面,他又和母亲形成统一战线,批驳、贬低父亲,而且,在否定父亲的过程中,他也同时在否定着自己:我和爸爸一样是男人,我和爸爸一样没出息,我和爸爸一样太懦弱。否定了自己,但又没有新的方向,孩子成长的困境可想而知。
每一位母亲都是爱孩子的,每一位母亲都在努力做着最优秀的母亲。在审视了我们无意中犯下的错之后,母亲们关于“构建优质母子关系,为孩子成长助跑”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吧。那么,如何构建优质母亲关系呢?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那么,如何构建优质母亲关系呢?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界线原则。我们买一所房子,必然得到其房产证和土地证。土地证上画有你房产所在的土地位置图,上面清楚地划分区隔你与左邻右舍的地界。谨慎遵守这些界线是敦亲睦邻的前提。
人与人之间也有一个界线问题,以此划分出哪些是你应该做的,哪些是别人应该做的,哪些是可以给出的,哪些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必须拒绝的。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明晰的界线基础上的。
很多母亲会认为孩子不同于其它人,母子关系不同于其它人际关系,因此常常会将界线抹煞。劣质母亲关系也就是一个界线模糊的问题。主仆型中的母亲认为“我是母亲,他是孩子,我为他做出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值得的”,所以不惜将自己降为仆人身分,包办代替属于‘主人’分内之事的一切事务。亲密爱人型中的母亲认为“搂着你睡,我心里会更塌实,所以你要每天陪着我,做我的安眠药”,这就侵犯了孩子的独立权。控制型中的母亲认为“孩子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我想对他怎么着就怎么着”“你是我生的,难道不该听我的吗?”这是将孩子据为私有财产。敌对型中的母亲不仅仅是在处理母子关系中没有界线,她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界线的人,她将责任都往外推,她认为“我遇到的所有麻烦都是因为你造成的”。反哺型中的母亲认为“你需要为我的情绪负责”“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必须在我身边”,她将自己的情绪转嫁给了孩子
母子之间划一条明晰的界线,这是建立优质母子关系的前提。健康、均衡的界线不仅能给孩子带来自由和空间,同时也是对母亲的一种释放。很多母亲会认为我必须多多照顾和管教孩子,我要每时每刻地看着他,陪着她,否则,就是渎职,这因此造成了母亲们普遍的焦虑症。“孩子的事由孩子去做,我不能代替;我的空间由我享受,孩子也不能干预。”界线原则会让母亲在属于“我的”领域里充分享受自由和快乐,而不需要背负任何思想包袱。
(二)夫妻关系优先原则。夫妻关系是整个家庭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在由良好的夫妻关系支撑的家庭里,孩子的安全感会更强。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有效的事情就是你们好好相爱。”
建立和谐、畅通的夫妻交流模式,让母亲有合适的诉求表达和情绪疏导的途径,这可有效促进母子纠缠状态的松动。同时,良好的夫妻关系也能促进和谐父子关系的建立,让父亲参与亲子互动,这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三)空间原则。生命的生长是需要空间的。孩子来到人世不是为了替谁赎愿、还债,也不是为了成为谁的寄托、满足谁的虚荣心。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任务是成长。给予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不要干涉属于他的事,让他有更多的思考和尝试的机会,让他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吧。也不要将孩子拉入大人的生活空间,不要让他卷入成人的烦恼中,让他心无旁骛地轻装上阵吧。
(四)各就各位原则。家庭是一个系统,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位置。错位,会带来混乱。母亲就是母亲,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必须在各自的位置发挥作用。
第一,孩子必须坦然接受母亲。在劣质母子关系中,一方面,母亲对孩子干涉过多,否定过多;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对母亲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甚至抱怨:“别人的妈妈这么有耐心,你做得太差了!”“我真倒霉,怎么碰上你这个妈妈!”按照各就各位的原则,即使母亲有再多的缺点,也不影响她母亲这个身分。孩子必须有这样的认识:虽然你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你是我的母亲,我是你的孩子,我对你怀着深深的敬重。当然,敬重并不代表全盘的接受,它只是情感上的认同。有了这个认同,孩子就会有一种归宿感,他的内心就会变得安宁。
第二,不要强行将孩子拉入夫妻矛盾。孩子的位置在父母之下,他没有权利来评判父母之间的事,他也没有义务来充当父母战争的灭火器。如果硬是让孩子参与其中,那不是给予孩子平等和尊重,那是对他的伤害,因为他被迫做了他不应该做的事。
第三,不要将孩子当作求助对象。孩子有时候可能会成为你的精神寄托和安慰,但是他的角色永远是孩子,你在上,他在下,不要奢望他成为你的“父母”,就像不能奢望山中的水从山谷流到山峰一样。
(五)爱的原则。这个原则好像不叫原则,哪个母亲不爱孩子呢?但是,她们误解了爱,没有把握好爱的原则。
真正的爱是利他的,是出于让对方高兴,让对方觉得好。劣质母子关系中的母亲的很多行为看似在为了孩子好,其实更多的是为了一种自我满足,为了安抚自己内心的焦虑,为了填充自己内心的空虚,为了实现自己的完美主义,像主仆型、控制型、亲密爱人型、反哺型等。母亲在满足自己的过程中,孩子的感受被忽视了,孩子的成长因此被挤压。优质关系中的母亲更多的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他需不需这样的爱?他需要我做什么?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是无偿的给予。当然,没有哪个母亲会承认自己对孩子的爱是附加了条件的,是要求回报的。可事实上,很多劣质关系中的母亲就是以爱在“要挟”孩子,比如,控制型中的母亲认为“我生了你,养了你,你就应该听我的”,亲密爱人型中的母亲认为“我是你的妈妈,你就应该陪着我”,反哺型中的母亲认为“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应该懂得感恩”。母亲不可能对其它人要这些要求,但是因为她“非常爱”孩子,所以她就觉得她有资格来对孩子提一些要求。附加了条件的爱让孩子感觉到压力,所以,很多孩子往往会对劣质关系中的母爱予以逃避。优质关系中的母爱是无条件的,母亲给予时是坦然的,孩子接受时也会坦然,爱因此顺畅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