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到麦收时

(2022-06-20 20:02:31)
每年的农历五月上旬开始,我们所处的河北中南部就由南向北进入了小麦收割期。在这段时间里时常能够听到呱呱呱咕的布谷鸟叫声,几里地的范围都能够听得到,我算是住在临近郊区,尤其是在晚上那声音就更清晰了,居住在市区就没有这个福气啦。
每当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心里总能够泛起一种亲切感,他总能够勾起我儿时的记忆,那熟悉的声音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少年直至半个多世纪的光阴。我对鸟的生活习性不甚了解,是繁殖期的寻找配偶还是生物钟的所为就不清楚了。
每当麦收来临我心中总是不由自主的产生一丝忧虑感,总是从心里默默祈祷老天爷保佑麦收期间不要下雨,这和春天少雨的心态截然相反,农民大半年的辛苦付出换来的麦子丰收进仓也就是这三五天的事。一场大雨就能够把半年的期盼变成哀叹,更不要说遇到连续几天的连阴雨了。
记得小时候有好几个年头吃的是粘面。那就是麦收时节的连阴雨让小麦捂了,发了芽,磨出的面粉发黏,口感很差,粮店也只能供应这样的面粉,以致政府的报纸还给于知识普及;怎样用捂了的面粉做出口感好的面食来。落后的打麦场上用石碾子轧场脱粒,加上人工木掀扬场小麦归仓十分缓慢,那时候的口号是龙口夺粮,哪能和现在的联合收割机相比,现在的联合收割机效率要比以前的人工提高几十倍都不止。
在那个瓜菜代时期,一亩水浇地的麦田收成不过三百来斤,别说过黄河跨长江,就是连滏阳河漳河都过不去,建国初期的农业生产落后与秦汉时期没有大的差别,种子化肥机井浇灌想都不敢想,正是由于袁隆平先生那样一代农业科学家的艰苦奋斗,以及电力水利的齐头并进的发展,水浇地的普及,化肥的使用,一亩地产出几亩地的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的吃饭问题。
记得从上中学开始,参加过一次全程割麦子的三夏劳动,那是真累呀!半天下来腰酸腿疼吃不下饭,光想喝水睡觉,两个手掌打起血泡,麦秸一扎破就流水,钻心的疼,正真体会到白居易观刈麦五言诗里描述的麦收辛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现在好了,一切都是机械化了,从播种到收割一条龙服务。土地的主人只管委托代耕代收人就全妥了,“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的景象只能从书本里与老电影中才能够看到了。社会在前进,科技在发展,人们每天都要失去一些陈旧而接纳一些新鲜事物,亲身经历的终生难忘,那时候虽然苦但苦中有乐,当人们步入暮年的时候,回忆就成了一种幸福....
*农业纲要:当亩产达到500斤就是过了黄河,达到800斤就是跨了长江
(三夏随想)
又闻声声啼子规,*小麦金黄开镰催。
最盼天晴无风雨,机械顺收家门归。
稼穑回报农民叹,青储饲牛举止危。
仓廪丰足社稷安,弱越吞吴又怨谁?

*子规,布谷鸟
*青储,把未成熟的玉米高粱麦子提前收割粉碎喂牛
*吴越之争,弱越灭强吴。吴国就是亡国在粮食上,卧薪尝胆后,越王励精图治,把蒸炒过的种子献给吴国,结果吴国次年颗粒无收,国家大乱,被弱小的越国打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