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文化的原点
(2023-11-08 20:03:56)涡阳,文化的原点
余显斌
1
涡河是一条水,在涡阳大地上流淌着、滋润着,将这片土地滋润得丰沛、润泽,映衬着一片天光、一片绿色、一片花香。
涡阳,也因此显得清新洁净,如青瓷世界。
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袍袖轻盈,脚步轻盈。时时地,隔岸炊烟中,有鸡鸣狗吠声在花木荫翳中流荡出来,带着一种和谐、一种安宁,让人的心里顿时充满了山水田园般的温暖、桃源故里般的亲近。人,也仿佛走回老家,走回自己当初出发的地方。
这儿,是翰墨的故乡,是中国文化的原点。
两千多年前,一位老人,风神飘逸,长袍飞扬,走在涡河边。那时,涡河两岸也一定草木青葱,花色掩映。那时,两岸村落一定炊烟如画,歌声飞扬。涡河带着天光,带着云影,就那样流淌着,一路流淌在这片大地上,流淌在老人的身边。
他看着这片水,无声远望,清晖脉脉。
涡河两岸,菜花金黄,桃花如霞,有人在水边淘米,有女孩在河边浣衣,甚至有人撑着一只小船,在水上柳叶一样来往、打鱼。水边,蒹葭一片,鸟儿翩飞,小孩嬉闹,农人归去。
这些,都是因为这条水啊。
水润万物,从不声张,一任自然,随意流淌,这不就是道吗?
那时,那部五千言的经典,大概就如涡河一样,润物无声,已经开始在老人的心里流淌了吧?然后,一路流淌在中国文化中,流淌在翰墨中,沁润着一个个文字,自然流畅;沁润着一种文化,潇洒出尘;也沁润着几千年的文明和沿着这种文明走来的人,使得他们走得潇洒、自然,走得风度翩翩。
2
道家思想产生后,儒家思想随之产生。中国两大文化根脉就此丰茂,生机勃发。它们相互对峙,相互依存,相互抗衡,又相互扶持,就如水墨伴着宣纸,月亮依着云彩,是缺一不可的。否则,世间就没有今日的中国文化,今日的中国文明。
儒家让人进取,让人建功立业;道家让人坚守本性,让人淡泊名利。儒家让人富有责任,富有担当;道家让人热爱自然,笑对花开。
中华文明中不能没有儒家思想,否则,人人缺乏一种组织观念、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刀锋般积极进取的人格。那样,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文明昌盛的繁荣盛景,就会如花瓣凋零一地,化为尘埃。但是,每个人如果都一味地沉溺于建功立业,一味地沉浸在人生价值追求中,就会走火入魔,就会纷纷陷入尔虞我诈、追名逐利中。道家思想的产生,将之稀释,将之淡化,让我们淡泊名利,挥手告别纷争,微微一笑,转身而去,走向深山,走向白云深处,伴着天边那轮满月,恪守着个人内心的自由、内心的洁净。
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从远古走来,尤其从两千多年前走来时,极具担当,却又潇洒自然;极具组织性,却又个性鲜明;极务实,却又浪漫,从而千人千面,富有灵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些,离不开儒家思想,更离不开道家思想。
真应该感谢道家思想,感谢那位名叫李耳的老人。
当年,如果在涡河边,没有这样一位老人,行走在一片青葱一片春光中,思索着人生、人性,没有他的那篇《道德经》,我们将走向何处,我们将以何种文化面目出现,实在难以预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唯其一人,行走在涡阳大地上,孤影独身,为个性张扬的国人开辟了一条路,也为一种文化披荆斩棘,走向远方,开辟了一条路。
3
是的,老子是从涡河边走出来的,是从涡阳这片大地上走出来的,长袍大袖,风神潇洒,一路沿着这里纵横的阡陌,这里的繁华市井,走向远方的荒城古道,走向洛阳,走向中国文明的顶峰。
他比孔子年龄大。
孔子曾去洛阳拜访过他,向他请教,并告诉弟子,这位老人犹如龙,见首难见尾。
老人虽然老矣,可思想不老、思维不老。他一日日坐在书斋中,坐在夕阳斜照的图书馆中,在思索着自然,思索着人生。毫无疑问,他的学说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思想中最为人性和辉煌的部分,时时闪现着道家光芒。孔子在杏坛,曾经无限神往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如果不注明,这话更像是老子说的,坐在春阳下,饿了喝粥,渴了喝水;困倦了呢,就枕着胳膊睡觉,多自由,多舒畅啊。孔子弟子曾点向往的生活,就是知己数人,穿着春服,带着童子,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着风。孔子听了,无限神往地道:“吾与点也。”
道家思想,不仅影响着孔子及其弟子,更影响着后来的儒家士子,让他们在服务国家、服务百姓的同时,没有忘记山水田园的美丽,没有忘记东篱采菊、南山锄豆的美好,没有忘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悠闲,也因此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洁的品行、浪漫的个性、飘逸的特质。也因此,中国知识分子始终个性洒脱,自然如竹。
这些,都是因为有了老子《道德经》的沁润。
4
老子一直走在前面,沿着涡阳出发,走在文化驿路的前面,走在人生的大道上,给儒家指点迷津,也给后来的我们指点迷津。
他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如一个长辈、一个老师。
当我们挥别故园,挥别乡村,走向名利之途,带着一种烟熏火燎,带着一种焦虑时,他微微一笑道,“夫唯不争,故无尤”。人啊,只有心如白云,意如流水,将一切名利视如尘埃,才会一路岁月静好,时光如花。
当我们欲望如壑,难以满足时,他用满把流沙易落、针尖易折告诫我们,贪得无厌,难以持久,就如花红易谢、草翠即枯一般。“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任何追求都得有度,有一个止境。
面对杀戮,面对烽烟鼙鼓,他长叹一声,告诉嗜杀者、好战者,“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他劝告诸侯王,劝告那些挥动刀剑的人,不要点燃烽火,不要燃起狼烟,这是和人心相违背的,和世道相对抗的。
他希望大家走向自然,欣赏花草,携手万物,顺应天地,而不是和自然拧着来,和天地拧着来。他指着天地解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万物,都应遵循自然规律,都应遵循天地法则。今天,我们才明白,这位老者眼光看得多远啊,几乎从两千多年前,就透过迷雾,预测到了今天,预测到了我们的缺失。于是,在函谷关的那个月色如昼的夜晚,在一盏灯火下,在竹简上,他提着笔反复提醒我们。可惜,我们一直恍兮惚兮,没放在心上。好在,我们今天知道了这些,开始和自然携手,和天地讲和,还不算晚。
老人眼光敏锐,在寻常的车轮、流水、色泽中,发现千万人从未发现的哲理。老人剑出偏锋,打破常人的好坏辨析,得出人生经验,恍如一盏灯,高悬在历史的前路,指引着我们前进,一路走向远方。
5
读老子的《道德经》,耳边总会有水声潺湲,或如碧玉,或如断金;总会有一片水光,在老子的文字里悄悄流淌,带着清风,带着明月,一路流淌在人的精神园地里。
老子思想如水,净、白、淡然,滋润出一片思想上的净白、清亮,一尘不染。
老子思维如水,随意流淌,滋润出一片精神世界的青葱、翠色,还有花色鸟鸣、晶莹露珠。
老子的文字更是如水,长短结合,随意变化,随物赋形,朗朗上口。
在他的文字里,很多地方也以水为喻,以水为比,告诉人们道理或人生经验。因此,他的文字之间也就有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哲理,有了“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的经验,有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的结论……
有时我想,涡阳大地上那条名叫涡河的水,一定会时时出现在老子的笔端吧?故乡的人情风俗,人歌人笑的情形一定会时时隐现在他的乡思乡愁中吧?因此,他的笔下带着水色、水性、水声、水意。
也因此,我们一个民族带着水的洁净、水的潇洒、水的自然、水的坚韧,一路走来,百炼钢化或绕指柔,温文尔雅,潇洒浪漫。这些都是由于老子,由于涡阳大地上那条水的滋润吧。老子写罢《道德经》后,挥一挥衣袖走了,从此没人再见到他的
这,不正合乎他《道德经》里“道”的生活吗?
本文获得“老子故里,道源涡阳”征文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