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樟树港辣椒

(2023-09-04 16:18:58)

樟树港辣椒

                                   余显斌

 

                                      1

说湘阴人杰地灵,没人不服,也没人敢反对。单一个左宗棠,走出湘阴,带着一帮湖湘子弟,愣是在晚清历史上,打出一片晴空,将阿古柏赶得屁滚尿流,绝望自杀,最终将新疆夺回。

晚清诗人杨昌浚谈及此,曾写诗赞曰,大将筹边犹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诗人笔记载,左公非常喜爱这首诗,读罢,拉着诗人的手大笑。而且,湖湘子弟群起诵之,抵掌高歌,声震西域,风云色变。

而今,左公柳仍为沙漠一景。左公祠,仍为世人瞻仰。

左宗棠出身湘阴樟树镇,具体地址,是柳家冲。

樟树镇的特产——樟树港辣椒辣,海内一绝,是喜辣之人桌上的一品菜肴。只是,不知左宗棠爱吃辣椒不。但是,他的性格中,却有一种辣性。

                                       2

是的,左宗棠身上有一种辣味,一种蜇舌味,有一种呛人味。

如果把晚清官场比做一盘菜,那么,这盘菜就太甜了,太腻了,太温吞吞了,吃在嘴中,软、糯、黏,一句话,口感特不爽。

如果,有一味辣加入,就会让这盘菜活色生香。

左宗棠来了。他放下农具,抖抖衣衫,走出湘阴的樟树镇,布衣一扬,登台亮相,就让整个晚清官场一片哗然。这位今亮,犹如樟树镇的辣椒,让那些吃惯了甜、糯的晚清官员,一阵啧舌,汗珠直冒。

什么是湖湘子弟?什么是湘阴人杰?第一次,他们见到了,也见识了,他们目瞪口呆,不知所以。

                                       3

左宗棠的辣,是当时官场每一个人都难以适应的,甚至难以理解的。

请他出山的人,是当时的湖南巡抚骆秉章。他去了,也仅仅是骆秉章的一个师爷。可是,竟大手一挥,把骆秉章的事全包了。骆秉章做不了主,一个亲戚找骆秉章,想走个后门,弄个官。骆秉章怕左师爷,于是,办一桌酒席,请左师爷小酌几杯,套套近乎。谁知,几杯之后,话刚出口,就招来左师爷一顿臭骂。而且,左宗棠当即表示,骆秉章假公济私,这样的上司,自己不侍候了,依然回樟树镇种地。

最后,骆巡抚做了检讨,苦苦挽留,左宗棠才留下。

时人谈及当时天下大势,曾道: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在那个乱世,是左宗棠稳住湖南,稳住了大局。他的功业,梁启超曰,五百年来第一伟人。以至于他死后,朝廷论及其功,也不吝赞美道:东平浙水,南靖闽都,西极昆仑,北清畿甸。

他以他的辣劲,他的猛劲,让天下人刮目。

曾国藩是他的朋友,更是举荐他的恩人。可是,一旦犯错,他也找上门去,毫不客气,拍案大骂,让曾国藩目瞪口呆。他如此做法很清楚,为了国事,理当如此。因此,在曾国藩死后,他送一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将这种意思,更是表达得明明白白。

最辣最猛的,还是在举国畏俄人如虎时,他独自站出来,面对俄人霸占伊犁,拒不退还时,白须飘飘,弯刀挎腰,带着湖湘子弟,走向塞外,走向最危险的地方。身后,抬着一口棺木。一位花甲老将,其志如刀,百折不回,让人钦佩。

俄国人傻眼了,终于退缩了。

伊犁,也终于回归祖国。

辣椒,愈老愈红,愈辣,愈有味。此老亦是如此,他生于樟树镇,就如樟树港辣椒一样。

                                         4

樟树镇地近洞庭湖,依湘江而舒展。其内,有一湖,名曰铁炉湖,水光天色,犹如十八女孩的微笑,清新洁净,纤尘不染。

左宗棠的故居,至今仍在此焉。

樟树镇出产的樟树港辣椒,形似象牙,光洁而润,大概靠近湖泽,水汽氤氲,因此,辣椒充溢着一种水意。

此椒炒菜,细切为丝,入湘阴腊肉(亦为一绝),不仅肉质红润,辣色青绿,红绿相映,十分养目。而且夹一箸入口,其味清鲜,滚烫香辣,亦为菜中隽品。

还有一吃辣椒法,我觉得,更适宜于樟树港辣椒。

将青椒摘下,与萝卜放入坛中,进行盐渍。一月后,萝卜拿出,咬一口,酸脆可口。辣椒呢,又酸又脆又辣,用手拿着,啖一口蒸馍,吃一口辣椒,很是爽口。

在我故乡,常见这种做法,还有吃法。

我认为,樟树港辣椒更适宜于此,因为,此椒水分足,辣而鲜,腌后还多一味,酸脆辣外,另得一个字。

不知左宗棠收复新疆时,这样吃过没。

不知湖湘子弟,亮剑天山时,如此吃过没!

可能没有。听说,他带兵出征时,生活很苦。

 

(余显斌,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山阳中学31号;邮编:726400;电话:13689143798

余显斌,男,中国作协会员,教师,《读者》《意林》《格言》等签约作家,至今出版文集二十三本,写作至今,在几百种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三千余篇,《知音》《杜牧的江南》《一轮中国月》等一百六十多篇文章被各种考试选做考题。

 本文发表于2023年9月1日《湖南工人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乡村草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