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沿着古牌坊寻根

(2023-04-19 10:48:40)
                                                          沿着古牌坊寻根

余显斌

 

1

明正德七年,即公元1521年的农历六月,正是蝉鸣如水、石榴花红的时候,在山东,一个官员闭上了眼睛,停止了呼吸。

这人,就是姜洪。

正德年间,也就是武宗在位的时候。武宗是一个昏庸的国君,每日无事,带着部下,四处浪游,四处骚扰百姓,还给自己封了一个官职为大将军,取名朱寿,刻了一方大印曰“威武大将军朱寿”。古今皇帝,如此胡来,他可算独此一份,别无分店了。

如果,当时姜洪在朝,以他的个性,一定会上奏谏阻的。可惜,此时他正在山东,任山东布政司左参政、山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山西巡抚,提督雁门等关,算是文武兼领着,一直在忙碌着,脱不开身。

他的死,使得大明失去一个骨鲠之人。

他有着包拯的耿直,海瑞的清廉。在那个时代,算是官场的一轮明月,清净,洁白,至今仍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供我们仰望,供我们回忆。

前贤之风,山高水长。

其德其韵,润泽一方。

就此而言,他对广德,对每一个在竖行文字中走过的人,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吧。今天,我们沿着竖行文字走去,一路走向广德,走向柏垫镇,走向姜洪牌坊,是一种回望,也是一种寻根吧?寻找我们良心的一个坐标点,寻找我们民族文化的一处坐标点。

其具体地方,在柏垫镇前程村的牌坊沟。

2

姜洪是广德人,出生地在广德的辛丰镇。

他离开故乡的时候,一定还年轻,一匹蹇驴,走向远处,走向遥远的京城,和所有的读书人一样,多年苦读,磨穿铁砚,希望能科举得中,为国效力。很多读书人,都将“为国效力”挂在嘴里,不一定真的去做。可是,这个广德走出的书生,却身体力行,按照自己的誓言去践行着,实践着,从而让百姓记住了他,历史记住了他,也让故乡山水因他而生色,尤其是牌坊沟,更是如此。因此,这里,有他魂兮归来的牌坊,有他落叶归根的土地。今天,走在这里,一方广德县竖立的文物保护的石碑标识矗立在那儿,让人走近,顿时滋生出一种庄重,一种严肃的感觉。

“天地有正气,千秋尚凛然”,一个人以自己的风骨,自己的品行,让一片山水有了一种正气,一种庄严之气,一种凛然不可轻视的气韵。这人,就值得后人尊敬,甚至是铭记。

姜洪,就是这样的人。

这位读书人,走向官场时,就带着一种风骨,一种棱角,一种刀锋般的人格。

他开始任职的时候,是县令。当别的县令每日在任吟诗作赋,绘画写字的时候,他却一身布衣,走向民间,走向田头地脚,劝说百姓勤勉耕种,劝说他们植桑养蚕。在小农经济社会,吃饭穿衣,是百姓生活大事,两件事情解决,自然一片和谐,一片安宁了。他在卢氏就是如此做的。而在夏县,这位读书人更是继承着前任知县雷缙的做法。雷缙在任的时候,“垦荒田,濬水利,凡有兴作,俱关百年大计”,因此赢得百姓一片赞叹。而姜洪在此基础上,更是“躬节俭政,治严明士,骄悍导之,以礼民,当甲者不费一钱”。夏县百姓,感激不尽,竟然为他和雷缙建立生祠,合祀两人,认为雷缙如慈母,而他如严父。

多少人自诩为父母官,有几个百姓承认。

他从未说自己是父母官,而百姓认为,他如自己的亲人一样关心着他们,爱护着他们。

他竖起了一座碑,一座良心的碑。

今天,那座祠虽然坍圮了,可是,历史,却用文字给他建立了一座祠,永不倒塌的祠堂。

3

姜洪可以说是做官一任,造福一方。斯人已去,走入历史深处,走向前程村的山水,走向那一处牌坊,走向时光往事。可是,他的政绩没有消失,他的风骨仍然长存着,在一行行文字中,带着人性,带着高尚。

他在巡按湖广的时候,正赶上朝廷命令宦官在这一带督造马快船。马快船是两种船,一种是运送马匹的,叫马船;另一种是运送粮食的,叫快船。这两种船,是战时的运输工具。当时是孝宗弘治年间,天下太平,烽烟俱灭,督促百姓制造这些船,显然已经不需要了,宦官只不过借此搜刮钱财而已。这事,朝廷官员,几乎人人知道,可是人人不说。明朝宦官权力之大,历朝所无,没人敢去自寻麻烦。可是,姜洪就敢,他专门上了奏折,请求皇帝,“湖广连年荒旱,民穷特甚,而所司方督造马快船,乞暂停,止以苏民困”。

孝宗皇帝还是较为清明的,马上下旨停止督造船只。

百姓的一项负担,就此卸下。

《明史》在评论他的时候,曾经道,“面似千层铁甲,心如九曲黄河”,意思是说,他面对贪官污吏,面对违法犯纪者,铁面无私,毫不容情;可是,面对百姓,则心思柔软,细致,细腻,没有不考虑到的。

是的,他对当时的污浊人物,对当时的朝堂黑暗,毫不客气,直言弹劾,单刀直入,不避厉害。这点,在古代官场几乎很少见。

他在上奏给孝宗皇帝《八事》的奏折中,笔尖直指当时的一些权臣道,“内外大臣奸邪者多,如司礼太监萧敬之赋性阴险,既退复用;大学士万安、刘吉之浮沉取荣,老不知退;学士尹直、礼部侍郎黄景之奸邪无耻;吏部侍郎刘宣、都察院都御史刘敷老儒无为;吏部尚书李裕依附李孜省,贪冒无忌;户部尚书李敏、大理寺丞宋经谄事梁芳,资其荐引;刑部尚书杜铭年力衰迈,进取弥锐。请皆罢归田里,或谪之远方,以为人臣不忠之戒”。这段文字中开列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当时掌权大臣,或权宦,没有一个不是当时让人敢怒不敢言的人物。可是,他站了出来,义正辞严,铿锵有力,毫不避讳。

这些奸佞之人,顿时人人脸色大变。

最终,他们组织一起,上下其手,将这位骨鲠大臣赶出朝堂,赶出京城,贬谪地方,走向遥远的江湖。

可是,他的一封奏章,却让那些当权者人人咂舌,不敢再为所欲为。

4

他一生是清廉的,洁净的,在地方任职的时候,如果出去巡查,从不打扰百姓,不花费国家钱财,不胡吃海喝。后世史官用文字记载着他的清廉道, “弘治末以劾中贵左迁出知保宁,操持冰蘗,巡历所属,以小釡自随,不食公馔”,他到了地方任职后,出去巡查,带着小锅,还有粮食,走到哪儿,就在那儿支锅做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他历任要职,尤其在山东任职,每日调拨军队钱粮,金钱过手,数额很大。可是,自己竟然一穷二白,到了死后,无钱买棺下葬,“身后家益落,不能举其丧,久之始克葬云”。这,在整个大明官场,也只有海瑞能够与之前后辉映,成为当时的奇观。难怪史书在谈及他的时候赞叹道,“洪性廉直,居官清介”。

他任职期间,没有给子孙留下一点东西,也没有私下照顾家乡一下。

如果说,他给故乡留下了点什么的话,也就是一座牌坊,矗立在前程村的牌坊沟。时间早已老去,牌坊也早已老去,有些残缺,有些破旧。整个牌坊,四柱三门,上有栏额,额有浮雕,上为仙鹤,下为辟邪之物。整个牌坊在青山隐隐中,在翠色苍茫中,显得大气,庄重,也显得精美,简直如一件艺术品。

我来此地,是四月,在翠色溟濛中,在花光照眼中,静静站在牌坊前,久久不语。

斯人远去,斯风长存,这,是他留给故乡,留给柏垫镇最大的财富吧,也是留给每一个走过这儿人的最大的财富吧。

这座牌坊,是一座立体的座右铭,它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为国担当。

斯人如月,风骨长存。

 

(余显斌,男,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山阳中学31号;邮编:726400;电话:13689143798

余显斌,《读者》《意林》《格言》等签约作家,至今出版文集十九本,写作至今,在几百种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三千余篇文章,《父亲和老黄》等六百余篇文章在各级征文中获奖,《知音》等一百篇文章被各种高考、会考、中考以及其他考试选做考题。

本文获得“柏垫镇历史文化”征文优秀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阴谋
后一篇:跟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