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字如一间小屋

(2023-02-27 15:16:56)

文字如一间小屋

余显斌

 

1

红尘的事很多,有的很累,很烦,譬如人事酬酢,名利得失。此时,解脱疲累的最好方法,无过于拿着一本书,一个人静静地读着。

读书,是可以洗心的。

细雨敲窗的夜晚,靠着床头,打开灯,拿着一本唐诗,或者宋词,就那样随意地翻开,随意地读着。中国的古诗词,尤其一些优美的古诗词,都是心灵净化后的歌吟,是良心的低唱,一个个字词,都带着真情,带着自然韵味,如一颗颗露珠,就那样轻轻落下,落在心上。那一刻,沉重远去,市声远去,故乡瓦屋庭院出现在想象里,炊烟慢慢升起,虫鸣声声回荡。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书里的虫鸣,一声声透过的不是房屋窗纱,是读书人心灵的窗纱,一片青嫩,一片绿意流淌。心,就含苞待放了,就春暖花开了。

“山中相送罢”的清静,“行到水尽头”的自然,“绿树村边合”的优美,“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舒闲,就那样充溢在心中。人的心,这会儿就没有了烟火气,没有了烦躁味,变得空灵空净,一片留白,一片舒畅。此时,人在城市,心却已回归故园。

故园明月在,依旧亮如初。

人,也变成一个自然的人,纯粹的人。

书读到夜深,倦了,就静静地合上,无一丝挂碍地睡下,梦中,有虫从《诗经》里跳出,或在姜夔的词里跳出,在梦境中弹动着须子,一声声叫着,压着韵,和着辙,带着平仄。人的梦也一片月光,一片白净,无一点重浊。一觉醒来,窗户放光,起来洗漱,再走向单位的时候,一身清风,两袖花香,成为真正自然的人,一尘不染的人,通体透明。

读书,能让人回归自然,坐看芳草。

2

古人读书是需要环境的,据明人笔记记载,得有茶寮,一片白净,一片素雅,然后煮着茶,在淡淡的茶香中读书,吟诗,品茗。这点,总感觉到有点作秀,有点不合读书的三昧。

读书,本身就可以营造环境。

如果一心一意去营造读书环境,反而无心读书了,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真正的读书,是不讲求环境的,无论是芭蕉雨声中,无论是月光映墙时,无论是雪色满山时,都是可以读书的。即使没有这些,一间小房,一挂门帘,外面回荡着几声蝉鸣,或者几声鸟鸣,也照样可以坐在房内读书。彼时,拿着一本散文,或者一册明人小品文,或者梁实秋的文章,汪曾祺的文字,都是最好的养心文字。

中国的文字,很多都是养心的,都是涵养精神的。

既然如此,选择文章就很是重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喧嚣社会,一个经济澎湃的社会,既然身在其中,不可能不随着大流前行,因此也就走得累,走得疲倦,走得“尘满面,鬓如霜”。清闲的时候,总想消解一下浑身的重浊,就如借一杯茶,清洗一下心灵的尘埃一般。此时,休闲的最好方法,无外三种,薄衫一袭,寻访山水;一杯清茶,品茗聊天;最能够给心灵留下点清静的,则无过于读书了。

休闲读书,别找那些高深的哲理书籍,很费脑筋,劳思焦虑,不合休闲目的;也别找武侠小说,一片血色,争强斗狠。此时,应该找一本内容清新素雅的文字。现代文字里,毫无疑问,梁实秋的散文,汪曾祺的文字,是最适宜不过的。

梁实秋的文字,淡到极点,犹如草尖露珠,山中流泉。他在文字中聊天、品茶,谈着瓷器,还有人物典故,将知识和生活融于一起,娓娓道来,如围炉坐谈,聊着家常,亲切,淡白。他的每篇文字都如一间茶寮,走进去,读着文字,就如品着一杯茶烟袅袅的香茗,慢慢的,人就变得烟火远去、千山一色了。

至于汪曾祺的文字,每一个都灵秀着,都圆润着,无意如此,却又自然而然如此,因此,读着的时候,让人感到满嘴清凉,舌尖沁润着一种草木清华,如嚼着一粒粒浮萍一般青嫩。他的《大淖记事》《受戒》《故里三陈》……还有散文,描写的都是市井生活,是阡陌小巷人物。读着这些文字,人就如打着一把油纸伞,一袭长袍,走在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在二胡声声的月下,走在一片隐士的世界里。那一刻,仿佛有栀子花在墙头开放,一片纯粹;有细雨如情愁一般飘飞,浓淡无痕。

生活,让我们走向热闹,走向繁忙。

我们的心,却永远渴望寻找一方静土,休息一下,恢复一下。我们挥别山水田园的时间太久了,挥别山歌童谣的时间太长了,早已忘记归路,在他们的文字中回去一趟,也是一种不忘来路的表现。

3

少年时读书,喜欢热闹,一群孩子一起,翻看着连环画,咯咯嘎嘎的,看着里面的人物,还有故事。彼时,窗外桃花一树刚开,朵朵新鲜,朵朵嘹亮。几只燕子飞舞着,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将阳光叫出一丝丝波纹,至今仍荡漾在记忆里。

那时,花开真好,鸟鸣真亮,我们的岁月亦如树头花儿,朵朵馨香。

青年时读书,门前流水,柳粗合抱,柳丝飞扬出一片绿帘,笼罩着一片绿意,甚至河边空气也是绿的。人在树杈上坐着看书,背靠着更粗的树枝,看《水浒传》,看《西游记》,看《三国演义》……蝉在绿色里鸣着,如丝带飘舞。水边,红蓼白蓼开了,沿着河岸向着远处延伸着,那细细密密的花儿如锦缎,如雪绸,一路铺展开来,将河边润染得洁净,美好。

而今读书,坐在窗下,细雨敲窗的时候,无声地读着,读一种淡然的心态,一种素雅的情怀。

时光流走,青春远去,唯有书香,始终伴随,唯有文字,始终不离不弃,伴着我走向天涯。也因此,有时对镜自照,感到一身沧桑,唯独没有沧桑的,是自己的良心,自己的心灵。文字如雨,心灵如草,无论乍暖还寒时候也好,无论是千山一白也好,有文字浸润,我心依旧,芳草十里,花色净洁。

读《论语》,读儒家文字,让人时时不忘匹夫之责,不忘此生责任。

读老庄,让自己在欲望裹挟时,能放眼青山,独对白云,突围而出,不至于失去自己。

读佛教,在名利中,冷却一下自己的私欲,腾空一下自己的心灵。

读《诗经》,在白鸟关关中,垂钓一水翰墨;读古诗词,在芦花浅水湾,看山河无恙;读现代文字,在一种如花盛世里,涵养满怀豪气,以及自信……

文字如一间心灵小屋,翰墨习习,清新可人。没事的时候,带着一身疲累走进,开窗静坐,读上几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此时心里温润,真的有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觉。

 

(余显斌,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山阳中学31号;邮编:726400;电话:13689143798

本文获得“第十二届我的读书故事征文”优秀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