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盐湖,文明的出发点
(2023-02-25 22:59:02)运城盐湖,文明的出发点
余显斌
1
俗语道,百味盐为先。一盘菜,无论山野菜肴,还是山珍海鲜,拿上桌,夹上一箸,有味没味,首先在盐。
盐,也因此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一抹白亮的运城盐,适时而出,决定了那时百姓的生活质量,决定着当时人们的幸福指数,同时也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走向。
在遥远的岁月,当先民们舌尖知味时,盐就凸显出重要作用,成为先民们急需要的东西,成为生活必需品。为了争夺盐池,铁马金戈的事情,时时发生,不在少数。我们先祖黄帝,手执耒耜,沐风栉雨,带着先民,扶老携幼,一路沿着黄河边走来,走到这儿,出现在这片山水间,发现了盐池。那一刻,他们一定会高兴得载歌载舞,欣喜得仰天长啸的。很多人言,黄帝和蚩尤大战,就是为了争夺运城盐池,两不相让,从而烽烟燃起的。我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当时的他们不可能为了争夺生存领地血战,中原辽阔,土地平旷。初起时先民很少,土地如此广大,还需要铁血争夺吗?随便占着一块,建造草庐,燃起炊烟,开始生活就得了。
他们如此血战,拼尽力量,一定是为了争夺稀有物资。
当时,急需的只能是盐。
于是,鼙鼓声声,号角向天,喊声震野。最终,蚩尤失败,臣服黄帝,也就有了《韩非子》里记载,黄帝胜利,召集部众,天下一心,其乐融融,“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蚩尤在前面开道,风伯在洒扫,雨师下雨清尘。域内一片祥和,一片安宁,时光静好,春暖花开。
运城盐湖一战,奠定了华夏一统格局。
黄帝、炎帝、蚩尤携手走来,脚步带风,阳光满面,带着一个民族昂首阔步,走向团结,走向强大。也因此,他们三人被称为华夏三始祖,名载史册。
2
我们的民族,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犹如百水归流,潺湲而来,逐成滔滔,成为洪流,成为一片汪洋大海,最终,成就了今天五十六个民族拥抱欢歌的和谐局面。
这个团结基点,是从运城,从这片湖边出发的,一直走向今天,并走向繁荣兴盛的未来的。
蚩尤归附后,成为华夏民族的战神。此后,一旦有烽烟燃起,鼙鼓传来,有外族入侵,华夏民族的军旗上,就会绘制着蚩尤的图像,招展在队伍的前列。猎猎作响。这样做,一方面是警告入侵者,你们看好了,我们的征战统帅,是“耳鬓如剑戟,头有角”,骁勇善战,无人可抵的蚩尤。我们的部族,现在团结如一,黄帝主管一切,炎帝分管田畴耕种,五谷生长;过去那位威震天下的蚩尤,现在统帅我们的军队,主管征战,抵御外侮:我们内部已不再战斗,不再纷争了,你们还是赶快撤吧!另一方面,做为民族的战神,做为民族武德的标识,蚩尤图像,也应该招展在军旗上,昭示在民众面前。
也就是说,华夏民族铁血骁勇、不惧生死的品行,在盐城的这场战役中,也得以奠定。
从此,我们的民族有着黄帝的宽容睿智、敢于担当、包容一切的品行,有着炎帝的喜好和平、热爱生活、亲近五谷的品行,也有着蚩尤的骁勇敢战、铁血冲天、勇往直前的品行。
这些,组成了我们民族的武德文化:我们对外不主张战争,不主张用刀枪对付他人,不主张侵略。可是,一旦对手欺负到门前,屠杀我们的百姓、烧毁我们的屋庐、践踏我们的土地的时候,我们绝不后退,绝不示弱,大吼一声,拔剑而出,血溅五步,一定生死。我们民族既文质彬彬,充满礼仪,充满仁爱,更充满血气,筋骨如铜,用指一敲,叮当作响。这就是百炼钢化绕指柔的特点,就是绵里藏针的特点。
这些特点,也是在这儿奠基的。
3
运城盐湖,是一个民族物质生活的出发点,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品德的出发点。这一片水色荡漾的湖,这一片在蓝天下,在四围翠色里闪耀着光泽的湖,让我们民族竟然奇迹般地走出一种独特的,不同于任何民族的特征和文化。
这片湖,应该在史书中映着日光,照着月光,荡漾在我们的心中,也荡漾在我们的记忆里。
因此,来运城,来游盐湖,不只是赏景,看蓝天如染,白水无边,水鸟飞飞;更是来寻根,寻找我们民族的来路,寻找那场大战的场景,寻找我们民族团结的根,我们民族精神的根,我们武德文明的根,我们天下一统的根。
面对着这片水,这片凝聚着一层白白的盐花,在阳光中,反射着一种白色,一种清亮,一种洁净的水,我的心,竟然如这片水一样,表面宁静,内里动荡不已,带着一种感激,一种感动,甚至一种感恩之情。
整个盐湖,处于运城盆地南边一公里处,中条山北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着,波动着,长约三十多公里,宽三到五公里不等,面积达到一百三十多平方公里。湖面由鸭子池、盐池、硝池等几部组成,海拔三百多米,最深处竟达六米。在遥远的岁月,毫无疑问,要比现在更大,更深。在古代,尤其黄帝时候,该能产出多少白盐啊。在我们民族最需要这种东西的时候,他们竟幸运地来到了这儿。从此,这儿有了袅袅炊烟,有了月夜笛声,有了卿卿我我,有了幸福和美好,有了强大和繁盛。随着一个民族兴盛,走向远处,这里的白盐,并未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随着独轮车,随着马车,甚至是马帮的马蹄声,一路沿着运城左近的虞坂古道吱吱呀呀地前进着,将石路碾压出深深的沟槽,马蹄在石头上踩踏出深深的脚窝,一路走向远处,走向朝阳无边的远处。那儿,于是有了笑声,有了炊烟,有了市井,有了繁华。也因此,古人在品尝盐湖白盐调出的食物后,坐在书房里,遥想着这片水的浩大,这里白盐的精美,禁不住在宣纸上落墨赞美,此地白盐“西出秦陇,南过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是“国之大宝”。
这儿的盐就这么白,这么净,毫无渣滓,美味着一个民族的舌尖,净化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尤其盐中含纳、含钙,更是硬化着我们民族的脊梁。这一片水中的一抹白色,通过车拉马驮人扛,进入一个民族生活,涵养着一种精神风度,就此而言,它更是“国之大宝”。
4
今天,盐湖依旧,霞光荡漾,芦苇水草,环绕湖边,栈桥横斜,大道环绕。湖上,时时有野鸭飞舞,有长脚鹬、反嘴鹬在水上踱步,踱出一圈圈涟漪。这些鸟儿,飞起的时候,成为一片片硕大的雪花,或者梨花,洁白,纤尘不染。落下的时候,一饮一啄,如一个个诗人,更如一个个哲人,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深奥的命题。其实,很多时候,深奥的东西,细细发掘都是很简单的,就如一个民族发展需要盐,一池盐湖能供养一个族群,从而,就能支撑一个民族强大一般,简洁,明了。
这儿夏季,湖水中阳光蒸发,气温升高,水位降低,可是,水的清亮,水的洁净不改。水中一种藻类,肉眼难见,却在水光发射中,荡漾着一片红晕,一片霞光。这,也成为我们古人得出蚩尤另一结局的根据。他们以为,蚩尤败后,被黄帝杀掉,鲜血流淌到湖中,变为红色,至今流荡不息。因此有了《孔子三朝记》记载,“黄帝杀蚩尤于中冀,蚩尤股体身首异处,而其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为解”,解州,也就是今天的运城。他们不知道,这是一种自然美景,今天,已经美着人们的眼睛,人们的精神,引来一阵阵惊叹声。说不定在遥远的史前岁月,黄帝、炎帝、蚩尤相逢一笑,恩仇全消后,手拉着手,站在这儿,指点着这种美景,也曾啧啧称奇,不知何因呢。
湖中有盐花,各种形象,很是美观。也有硝凇,凝聚水面,如玉石雕琢的,形态不一,精致美妙。
这些,出现在春秋两季,我没见到,从图片上看见的。
而今,这片水域,不仅成为景点,成为驴友圣地,更是国家很多化工原料产地,其中的许多产品远销国外,尤其元明粉、硫化碱的出口量,更是全国领先。
这些,已不需要古道运输,不需要马蹄哒哒的马队,更不需要马帮汉子唱着悲壮的歌谣,一路走向远处了。这里成为公路交织的网络,汽车来去的地方。
有人将运城盐湖比作死海,这是不恰当的。死海四周,寸草不生。运城盐池周边生长着苇草翠色,更生长着一个民族的欢乐、微笑、幸福,还有前世今生的传奇。
据说,当年舜帝巡游来此,看清风徐来,水色茫茫,白盐凝聚,人去人来,一片忙碌,曾高兴地吟诗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今天,清风徐来,水色无波,该算是盛世熏风了吧。
(余显斌,男,教师,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山阳中学3楼1号;邮编:726400;电话:13689143798)
本文获得“我的运城.运城美文”征文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