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印戳
(2022-12-31 20:37:15)泉州的印戳
余显斌
1
泉州水多,在这儿行走,放眼望去,白白亮亮的到处都是水。有水,就有船,在水面上如一枚柳叶,轻轻飘过,很有一种御风而行的空灵感。
这景,有点如青花瓷。
尤其三月,天嫩水蓝,一片清亮,一切都仿佛泛着一种瓷色,仿佛用手指一叩,就会发出叮当的声响。那声音,能一直沉入人的心中,引出清亮的回声。
可是,水多,也有不便处,就是如何渡水。有时用船是可以的,可江面大浪澎湃,卷起千堆雪时却不便,尤其洛阳江上,更是“水阔五里,波涛滚滚”。此时,船行水中,不唯不美,还很危险,甚至会“沉舟被溺,死者无算”。
于是,就出现了桥。
于是,洛阳江上就诞生了一个奇迹。
这,就是洛阳桥。
说到洛阳桥,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在古都洛阳,有一桥横亘洛水上呢。其实,这是一种误会。早在唐朝时,尤其唐中后期,烽烟四起,鼙鼓声声,河洛一代,金戈铁马之事无日无之。百姓无奈,扶老携幼,纷纷逃离故土,来到泉州,看这儿青山如眉,景色如画,和洛阳无异。于是,就窝下来不走了。
于是,这儿炊烟升起,长笛随风。到了明月之夜,《落梅花》的曲子悠然响起,一片风韵,不减洛阳。
他们将泉州一江,称为洛阳江,聊慰乡思乡愁。
而当水面横亘一桥,如玉带横腰,绸帛束身时,自然而然,就取名洛阳桥了。
三月中,正是雨天,我来到这儿。细雨如丝,沾衣不湿,却有着薄薄的烟雾,迷离朦胧的。洛阳桥在风片雨丝里,如同一幅水墨画。而两岸楼房,四围水色,还有霞光一般的花色,都如画里一般。
洛阳桥,是画中最醒目的一笔。
2
漫步桥上,人,仿佛走入千年的宋朝,走入清明上河图中。洛阳桥是桥,更是一条艺术的长廊。
这,得益于蔡襄。
千年前,当一道圣旨下发,当蔡襄挥别汴京,千里迢迢,孤帆远影,走向泉州的时候,就决定这儿将出现一座桥,也决定了这座桥将成为一条文化的走廊。
因为,在宋史上,蔡襄是干才,是能员,更是艺术家。
当年,任职朝廷时,在正直大臣范仲淹受到政治诬陷时,满朝寂寂,无人敢言时,蔡襄走出来,挥笔写下《四贤一不肖》诗,公开褒扬范仲淹等大臣,直斥那些奸佞小人。他不怕打击,不怕贬官,表现出一个正直官员敢于担当的品行。
他任职朝廷如此,任职地方更是如此。
在泉州任职期间,他政绩很多,包括训练战士,防备海贼;包括植树,修建河堤等。而洛阳桥,无疑是他在泉州任职期间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和他的书法一样,和他的人格一样,永垂史册。
他是书生,可有风骨,肯干实事。
除此,他更是一个书法家。他的一支笔,可以和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相抗衡,属于四大家之一。这样一个文人,这样一个一身书卷气的人,在造桥时,也一定会将内心的翰墨味,将诗词味,都一一凸显在桥上。
洛阳桥的建造,前后耗时七年。
七年,蔡襄放弃了书斋里优雅的生活,放弃了长袍飘飘、风神潇洒的士大夫习俗,走入民间,走进工地。七年过去,一个读书人鬓发斑白,可是,一座石桥却横亘在洛阳江上,一道绝世风景,也出现在中国历史里。
3
走在细雨里,我漫步在千年的洛阳桥上。这样的天,是宜于观赏洛阳桥的,因为,洛阳桥本身就浮荡着一种水墨味,一种诗词味。这样的水墨清香,和雨天是最为相宜的。
桥,经历千年,已经老去,有一种线装书的韵味。
可是,千年里,它仍一如当初。
桥上的栏杆,仍疏朗横斜。桥边的石狮,在时光里有点模糊了,可轮廓仍是分明的,一个个栩栩如生。桥边,石塔玲珑峭拔,如宋朝的小令。石雕的武士,在雨里一派威武,瞪目而视。走在石像的面前,仿佛能听到他们粗重的呼吸声。
一千年,时光让历史变得模糊。
一千年,一切又那么真实地凸显在眼前。
长长的桥上,碑刻随处可见。走在这儿,历代书法,或敦厚,或清瘦;或朴拙,或灵秀,时时映入眼中,让人仿佛不是走在桥上,而是走在千年的竖行文字小巷里。
其中,蔡襄的《万安桥记》,更是书中极品。此碑共一百五十多字,为楷书,字体敦实,自然,而又内藏灵动之势。
文中记载,“明年秋,蒙召还京,道系是出,因纪所作,勒于岸左”,由此可见,洛阳桥竣工的第二年,蔡襄就走了,离开了这儿。走的时候,他依恋不舍,特意从此桥经过,并写下这篇文章,做为对泉州最后的馈赠。
然后,他挥一挥衣袖,没带走一片云彩,离开了泉州。
白云苍狗,又过了一百多年,南宋的诗人王十朋骑着蹇驴走过此桥,面对这条长长的石桥,面对蔡襄的政绩,发出由衷地慨叹道:“爱民心有彼苍知。”也就是说,蔡襄的爱民思想,苍天可鉴。
其实,他爱民之心,不只是苍天可鉴,一座洛阳桥就是明证。
4
洛阳桥建成后,对于这儿的百姓,作用是很大的,用蔡襄自己的话说,“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它让两岸百姓,自由来往,不再有船倾人亡之虞。
从此,天堑变通途。
从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又多了一景。这道风景,随着帆船来往,随着丝绸和瓷器走向海外,成为一帧泉州的名片。
站在霏霏细雨里,手抚着横栏,心,再次飘到了千年前的时光里,走入那个宋词飞扬的岁月。宋朝的文人,待遇极高,他们一个个坐在书斋里,品着茶,填着词,铺纸拈笔,一个个龙飞凤舞的汉字落在纸上:他们是典型的书生。书生,一般都不切实际,都有点迂腐。
可是,蔡襄却属于例外。
今天,当人们走在洛阳桥上,面对着脚下的一块块巨石,都会不自觉地产生疑问,当年,这个书生究竟用的是什么办法,带着泉州百姓将这些巨石移来,铺在这儿的,这简直称得上是鬼斧神工。尤其面对着“筏形基础”,还有“种蛎固基法”时,更是讶然,为这个从书斋和古书堆里走出的读书人,在一千年前,就能想出这些建桥史上的奇招惊叹不已。
这,真是前无古人。
唯一的解释,是为了一座桥,为了当地百姓来往便利,为了泉州的发展,他曾放下一个官员的身段,脱下官服,一身布衣,芒鞋竹杖,深入民间,博采众长。
今天的官员,真的应当学学他,不只是他的书法,还有他的做人做事做官的态度。
泉州,能成为海上丝路的起点,是离不开这样一代代人的努力,付出。
来到泉州洛阳桥头,细雨中,古树旁,有一尊石雕,为一清癯书生,束袍端带,目视远方。那,就是蔡襄吧?其实,在泉州,蔡襄是无须塑像的,更无须祠堂的。
一座洛阳桥,就是他的功德碑。
而一篇《万安桥记》,就是他的一篇官箴。
洛阳桥定会不朽!蔡襄,也必将不朽!
(
本文获得“老泉州杯”散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