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绍宗,大明抗倭第一烈士
(2022-12-01 18:51:15)
余显斌
倭寇之患,民国之外,明朝为最,简直如地狱之火,四处蔓延,四处燃烧,将东南沿海一带,燃烧成一片灾难之地。抗倭,抗击外来入侵者,成为明朝的最强音,成为明朝铁血战士最富有正能量的目标。明朝因此走出的抗倭民族英雄很多,其中有戚继光、俞大猷、胡宗宪等人,至今仍如澄天群星,熠熠生辉,引人注目。 但是,史书却很少记载大明的第一个抗倭战死的英雄,他的名字叫易绍宗。 1 倭寇侵犯中国,在宋朝时就有,元朝时更甚。只是,元朝的时候,蒙古健儿马快刀利,杀伐无前,打遍天下无敌手。倭寇也知道,自己不是对手,上岸之后,还没等他们亮出肌肉,对方一声号角,怒马而来,刀光如电,自己就完了,就横尸当地了。 欺软怕硬,是人的天性,只不过倭寇将这种人类隐藏的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毫无廉耻毫不掩饰罢了。 他们大举入侵,选择的时间,是建文帝登基后。 建文帝登基时,帝国的名将,连杀带自然死亡,已经如瓣瓣花儿凋零一地,不复昔日铁血无前的形势了,战力也随之下降。再则,此时的国家,承平三十来年,早已远离战争,远离硝烟,秦淮河上,丝竹管弦,歌舞离别,长袖沾衣;桃花扇底,卿卿我我,情意绵绵。史家议论嘉靖时倭寇肆虐的原因道,“迨承平久,船敝伍虚;及遇警,乃募渔船,以资哨守;兵非素练,船非专业,见寇泊主,辄望见逃匿。而上又无统率御之,以故贼帆所指,无不残破”,在建文时,这种承平社会,歌舞靡靡、战舰腐坏、战士不练的情景,已经出现。否则,朝廷大权,不可能在三年不到的时间里,就转移到了朱棣的手中,弄得建文帝头发一剃,穿着袈裟,做了一个游方和尚,漂泊江湖,四处流离。 几乎在建文帝登基的同时,国内就出现了一场大战,前后达三年之久,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建文帝的叔叔朱棣,带着部下健儿,一路冲杀,一路战尘飞扬,和朝廷的军队沙场搏杀,喋血千里,滹沱河之战、郑村坝之战、白沟河之战、济南之战……动辄几十万战士相互厮杀,相互拼命,血流原野,骨埋荒草。 这让倭寇看出了机会,于是,他们嘎嘎大乐,商量一番,开始驾着海船,顺着海风,远行千里,入侵大明。 这次,他们的目标指向宁波的象山。 抗倭英雄易绍宗听到消息,顶盔掼甲,长剑悬腰,走向沙场,走向了抗击倭寇的第一线。他,也成为《明史》记载中的第一位面对倭寇侵略的将军,也成为第一个对倭寇展开反击的大明将军。可以说,是他揭开了大规模反击倭寇的序幕。倭寇也是在此时,第一次面对中国健儿的铁血风骨,以及刀剑般的品行。 2 一旦说到倭寇,很多人都人云亦云,说倭寇是以中国沿海的商人为主,因为朱元璋的“片板不许入海”的禁海令发布,断了财源,没了活路,心内大恨,于是导引日本国的浪人,或者武士,危害中国海疆,烧杀中国百姓。 这点,显然为倭寇开脱,有些不符合历史事实。 中国的史家,有一种研究学问的短板,就是前代史家对某人做评价,对某事做评判,后代写史的都跟着学舌,从来不独立思考,也不跳开一步。他们根本就不想想,前代人写史,也是一人坐在书房写的,资料有限,见识也不能很全面,主观性也不可能没有。到了自己这儿,掌握着充足资料,为啥不多想想啊? 在对倭寇来源的看法上,他们也大多这样。 翻阅史书可见,倭寇其实是以日本失意浪人,以及无主武士为骨干,为主体。日本人的史书《善邻国宝记》记载,早在明朝建立前的1367年,饱受倭寇烧杀劫掠的高丽国王,就派出使臣,千里迢迢,冲浪渡海,出使日本,送上国书,提出要求,希望他们管束部属,约束辖下地痞流氓道,“贼数多出自贵国地,来侵本省合浦等,烧官廨、扰百姓,甚至杀害,于今十有余岁,海舶不通,边民不得宁处”,倭寇的来源我们已经派出间谍侦察了,不是中国商人,那是你们和你们掏钱卖的托儿四处散布的谣言。真正的倭寇是你们日本渣子,到了我们那儿,实行“三光”政策,张扬兽性,缺乏人性,希望你们管管。 那时,朱元璋还没有取得天下,还孵在中国山河的一角,不可能颁布禁海令。如果说,因为他的禁海令导致倭寇产生,此时倭寇又从何而来? 倭寇出现,就是为了抢劫,为了自己难以填充的私欲。 这次进攻象山的倭寇,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宁波处于海上丝路的枢纽,是江南青瓷世界中最为富庶的地方,丝绸业、运输业,都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方。倭寇来此的目的,正如明末大儒顾炎武所说的那样,“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如室必布席,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脂粉,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饶之瓷器,湖之丝绵,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他们剑指宁波,驰马象山的目的,就是想抢劫日本国内所需的东西,然后,驾着船,带上抢劫的财物,顺风回国,狠狠发一笔财,增加自己腰包的重量。 此时的大明健儿,很多已经被抽调,走向内战的战场。 象山的军队,估计也被抽调走了很多。因为,从后来战事经过看,易绍宗的手里并没有多少士兵,缺乏力量,因此,在战斗中,做为他这样级别的指挥员,竟然亲自冲锋在了第一线,以至于战死。 这是易绍宗的悲哀,也是内战的悲哀。 任何时候,内部的分裂,都是一件“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任何制造内部分裂的人,都应该受到民族和历史的谴责。 3 听到倭寇出动,准备袭击象山,准备将“三光”做法上演一番,易绍宗愤怒了,呼地站了起来。 中国健儿都有着一种百炼钢化绕指柔的特点,平时看着温文尔雅,和蔼平易,书卷气四溢,如一个书生。可是,一旦面对外敌,面对入侵者,面对在这片土地上敢于肆意杀戮的强盗,则毫不客气,长剑出鞘,剑剑夺命,寒气逼人,流血五步,。 易绍宗当时担任千总的军职,官不大,也就正六品。从他后来排兵布阵、冲锋杀敌看,他读兵书,练功夫,是能决胜帷幄、上阵冲锋的一个人。从他走向战场前,拿起笔,饱蘸浓墨,在墙壁上写下的誓言可见,他文章功底也不错,甚至很好。他墨汁淋漓地写道:“设将御敌,设军卫民。纵敌不忠,弃民不仁。不忠不仁,何以为臣!为臣不职,何以为人!”国家设置将军,建立军队,就是为了保家卫国,就是为了维护国民利益的,现在敌人来犯,自己唯一的做法,就是带着军队,顶盔贯甲,奔赴前线,杀敌报国,否则,自己还算人吗?国家还要自己这样的将军干什么? 这是他的战斗檄文,也是对倭寇的一篇申讨檄文。 他用几句话,写出了中国铁血男儿的心声,写出了一个民族的心声。 写完,他掷笔在地,抽剑起舞,慷慨激昂,让人泪下,也让军心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一群大明健儿,打磨刀枪,做好了充分的迎敌准备。 面对部下为数不多的士兵,还有已经陈旧的器械,易绍宗很清楚,自己这次出征,很可能出去之后,再难回来,很可能喋血沙场,马革裹尸。他显然也做好了这方面的精神准备,于是,吩咐妻子,准备果蔬,准备祭品,也准备了香纸,进行祭祀。 大家都发愣,都直愣愣地看着他,心想,此时祭祀谁啊? 面对亲人,还有战士们的疑问,他拿起笔,写下了一个人的牌位,放在了前面供桌上,上面的名字,就是他自己的。顿时,整个大厅里静悄悄的,只有香烟袅袅,只有纸灰满空飞扬,伴着一种悲壮之气,充溢人心,也充溢军魂。 生时被祭祀,是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壮烈,慷慨激昂。 易绍宗此举,真的有荆轲易水歌别的情形。 他这样做,一则表明,自己此去,不望生归;再则也是为了鼓舞士气:当时面对内战炽热胜负难分,士气真的很低迷,需要用这样的方式鼓动。果然,面对如此情形,士兵们血气上涌,铁拳紧握,一个个发誓,愿意跟着他们的将军鏖战沙场,和倭寇决一死战,让他倭寇知道,选择象山是他们最大的失误;选择这片土地下手,永远是他们的错误抉择。于是,一支萎靡胆怯,几乎没有什么战力的军队,气势昂扬,如一柄新砺的长剑,按照易绍宗的战前规划,走向战场,走向号角飞扬的地方。 4 易绍宗出征前,将军队分成了两支,一支由自己亲自率领,和倭寇正面对阵,边打边退,引诱倭寇离开海岸,离开自己的战船,一路朝着象山方向攻击前进;另一支则悄悄迂回,到了倭寇的后面,马蹄奔腾,冲向海边,“密令游兵间道焚贼舟”,将倭寇的战船烧掉。战斗开始,明军按照他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倭寇上岸,面对易绍宗少得可怜的军队,哇哇怪叫着,一个个挥舞着双刀,发起冲锋,将他们的武士道精神充分凸显出来。明军也挥舞刀枪,高呼呐喊,抵挡一阵,扔掉刀枪,转身就跑。倭寇嘎嘎大笑,心里想,这群娘炮,不追的话简直对不起自己的嗜杀爱好,对不起自己的兽性特点。于是,他们在他们首领的命令下,准备冲上去,一鼓作气做掉明军,战船不管了,后路也不管了。等到他们追远了,离开了海岸,离开了战船。明军另外一支军队迅速冲出,闪电一般到了海边,将看守战船的少数倭寇歼灭,然后点起火,将倭寇的战船付之一炬。倭寇看到后面火起,映红江岸,再一打听,战船给烧了,后路没有了,武士道精神顿时随着明军的一把烈火化为灰烬,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们不等首领命令,转身就跑。 有的倭寇木屐掉了,也不穿了,光脚丫跑着利索,快捷;有的高尖端武器双刀丢了,也不要了;有的抢到的财物也丢弃一地……这些武士,战胜时估计武士道精神能起到一点冷血作用,一旦失败,一毛不值,甚至都不如他们脚下的木屐值钱。 易绍宗一见,倭寇跑了,马上指挥明军随后追赶,准备将这支倭寇彻底干净地歼灭。做为这一战的指挥员,“绍宗格战,追至海岸”,他亲自挥舞武器杀敌,亲自带队向前冲锋,一路追到海边。很不幸的是,此时海滩泥涂被晒干,如同泥地一样,他一心杀敌,没有注意脚下,最终“陷淖中”。倭寇发现易绍宗陷入泥潭,忙纷纷围上来,倭刀长矛,进行攒刺,易绍宗仍然挥舞武器,毫无畏惧,英勇搏杀,竟然“手刃数十贼”。 倭寇被灭,易绍宗也战死沙场。 他死时多大年龄,史书没有记载。他死时具体是哪一天,历史也没有记载。 但是,史书记载了,当年,在倭寇气焰嚣张的时候,在倭寇举起刀枪入侵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易绍宗的千户,曾经舍生忘死,走向抗倭第一线,走向铁血烽火中,成为抗倭战场上第一个英勇战死的武将。 倭寇的主体是日本海盗,不是中国商人,因此,抗倭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抗侵略战争,否则,就成为了一种内战了。这点必须清楚,也只有清楚了这点,我们才可以说,戚继光时民族英雄,易绍宗也是的。
(余显斌,男,教师,52岁,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山阳中学3楼1号;邮编:726400;电话:13689143798) 本文发表于2022年12期《百家讲坛》
|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