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7精神天空的北斗星

(2022-11-20 22:52:50)

27  精神天空的北斗星

       余显斌

 

 育人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大致了解老子思想的内涵,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净化、中和作用。

2.通过阅读文本,理解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今天人们的思想认识的指导意义,尤其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指导意义。

3.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及道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

早在竹简木片时代,中国哲学史上就出现了两位大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个是老子,一个是孔子。两人成为双子星座,至今在中国的文化天空中仍熠熠生辉,闪亮耀眼,让人仰视。

两人在中国文化的源头既对峙着,又相辅相成着,影响着中国文化,也浸润着中国人的思想,中国人的精神。因此,中国的古人既有入世的渴望,又有出世的想法;既满腔热忱走进生活,积极进取,造福一方;又能挥别功名走入深山,东篱采菊,锄豆南山。

毫无疑问,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上,中国人重视儒家思想远远胜过了道家思想,因为,国家的发展,百姓的幸福,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人们的积极入世思想,离不开人们的努力奋进精神。

但是,道家思想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一个社会群体里,大家固然需要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精神。可是,就如药能治病,也有着毒性一样,任何一种思想都是一把双刃剑,儒家思想也是如此:它激励着一个个读书人放下笔砚,走出书房,努力进取,服务社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是,人一旦陷入其中太深,就很难把控住自己的心,稍微不注意,就会脚步一滑,深陷入名利的旋涡,为了地位,为了荣誉,无所不用其极,譬如秦桧、蔡京、严嵩等人陷害良善,贪婪暴虐,就是最典型的反面例子。此时,就需要用另一种思想来冷却人们的头脑,来净化人们的思想。

此时就需要老子学说,需要道家思想。

老子行走在白云深处,站在花光水色间轻轻一笑,告诉人们,“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啊,能滋润所有的生命,却始终甘心处于最为卑湿的下游,处于人们都厌恶的地位,这才是真正的“道”。中国的古人读了,一个个犹如醍醐灌顶,醒悟了,看开了,就冷却了纷争思想,抛弃了争雄斗狠的想法。

也因此,中国文化里,拔剑而起、报效家国的想法,如青葱草色一般绵延无际。可是,中国读书人的思想始终是纯真的,是洁净的,是一尘不染的,这是因为老子的歌吟,始终在文化的那畔悠悠传来,警醒着他们的良知,净化着他们的思想。

2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派别,却被中国人很好地吸收,并水乳交融于一身,成为一体,就如一座住宅的前厅和后院一般。

前厅为儒家思想,后院是道家思想。前厅当然是会客之所,是宴会的场所。有客人上门,主人忙端袍束带,走出来迎接客人。进入客厅,一张八仙桌,两人分坐两张太师椅上,说着一些政事,甚至一些无关紧要的话,然后品茶,微笑。客人离开,主人再次笑着站起来相送,其间态度严谨,一丝不苟,很累,尤其心很累。至于后院,则栽着几十竿竹,掩映着一片绿色;院子里还有假山,有水池,有流泉,有小桥弯曲,有亭子如鸟翼一般矗立。人行走其中,可以一身单衣,坐在竹椅上读着一本书;可以对着荷花上振翅的蜻蜓吟着一首诗;也可以坐在芭蕉雨声的窗下静静地听着淅沥的雨声。总之,一切都显得很自由,显得闲适随意。此时,人的心如一片云,如一茎草,如一朵花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道家思想的悠然;“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是道家思想的洒脱。

中国人以儒家思想涵养着自己的社会担当,自己的社会责任,让大家风尘仆仆,走进都市,走向社会,做好自己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任务;以道家思想涵润自己的灵魂,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洁净如露珠,晶莹剔透,干净清白。

心中有道家思想,人在都市中才会保持内心的干净,才会清雅如菊。传统文化中因为渗入了道家思想,就会少了一些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的人,就会多一些风清云白之士。

儒家思想是土,没有土难以生长万物,就没有草木,没有花朵,没有鸟鸣,没有歌声;道家思想是水,没有了水,土地就会干裂,生命就会渴死,花朵就会凋谢,草色就会枯萎,歌声就会消失。

感谢孔子,在几千年前就让我们有了一种民族担当精神。感谢老子,在儒家思想定型前,就为这种思想人格的完善优美预备了另一种补救的思想药方。

3

因为老子的出现,因为老子学说的影响,从此,中国的文人彻底摆脱了名缰利锁,走在一种健全的人格道路上,一种健全的文化道路上。其中,也有文人在进取过程中走火入魔,堕入邪道,但那是极个别的现象,是极少数的。更多的人则有着一种风行水面的洒脱,有着一种月映梅花的皎洁。

他们处庙堂之高,则忧国忧民。功成之后,挥手一笑,保持着老子的“功成身退,天之道”的想法,带着明月一般的清廉、流水一般的品行,一路走向清风缭绕的山林,走向鸟鸣如珠的山村,吟诗弹琴,漫步山野,看花开赏夕阳,将生命过得饱满,过得富有诗意,过得潇洒悠然。

有人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很多人将之理解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一种曲解,一种误解。它最正确的理解是,读书人无论身处何地,都应当有隐士之心,都应当有道家恬淡的想法,让自己有着一种隐士般的情怀,一种不为名利丢弃个人人格的情怀。

因此,陶渊明挥别官场,挥别污浊和腐朽,走向东篱的菊花,保持着一身清净;李白面对腐败的王朝,绝不摧眉折腰,而是昂然高歌地走向民间;郑板桥作别功名,在扬州的集市上,凭着一支竹管笔,在宣纸上画着一根根竹子,以此为生,保持着一身正气,一身清白。

任何时候,中国的读书人都在用道家思想来消解着名利的引诱,面对必须用人格来交换的肮脏,用尊严来获得的功名,他们轻蔑一笑,携着一颗涵润着道家思想的心,走向山居生活,让自己如水中游鱼,如天空白鹤,显得潇洒,显得毫无羁绊。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文化也总是显得流畅飘逸,自然洒脱。

4

保持个性,保持个人尊严,保持个人的自然本性,保持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我,是老子的主张。这种主张也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中,甚至精神中。

老子在几千年前,就站在时间的那畔告诉我们,一个人以“道”为人生旨归,为心灵的指针,那么做事的时候就应当遵循“道”,就应当皈依“道”。无论对人,无论对事,无论对天地万物,都是如此。

老子所说的“道”就是自然,他要求人们要顺应自然,要道法自然。这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是老子思想辉煌的高峰,是中国人内心的一根指针,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中国人一直崇尚个性,顺应自然。他们作别纷争,挥手喧嚣,走向山水,走向白云,走向自然,以自然涵润自己,也和自然合二为一,在天人合一中修身养性。

于是,在建筑上就出现了天井,出现了茶寮。一个天井,几进院落,掩藏在青山绿水中,一个个读书人休假的日子,就会马蹄哒哒走向深山绿水中,走向遥远的天井,在茶寮中品茶,在山坡上看景,在明月下吟诗,在松树下盘桓。再次下山的时候,他们就是一个自然的人,是一个衣衫飘飘不带一丝污浊的人。越是感觉到红尘的劳累,他们就越是喜爱自然的清闲,就越是爱惜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他们会在天井的周围临水栽柳,沿塘植苇,水下种藕,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青葱春色;赏苇草无涯、白鸟飞飞的美景;看“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湖光山色。他们也就仿佛成了山间的一缕雾气,成了草尖的一颗露珠。

当然,这样的一个个天井,如果院墙相连,高低起伏,中间就出现了巷道,再垫上青石板,就成为了小巷,而巷道天井穿插交错就成了小镇,就成了都市。他们住在天井里,住在都市的一角,悠然一笑,吟诵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诗句,很舒闲,很轻松,很幸福。休假结束后,他们会再次走向社会,走向单位,担当起自己的一份职责,干好自己的一份工作,一如老子所说,“以百姓心为心”,成为一个百姓的奉献者,一个社会的奉献者。

有老子,道家思想才成为显学,更滋润着儒家思想成为一门显学。

《老子》之后,才有孔子如高峰峭立,如星辰闪耀;若无老子,孔子学说很难深入人心,很难流传至今。

老子成就了道家思想,成就了儒家思想,成就了孔子,成就了中国文化。老子是中国文化的一颗北斗星,亦如孔子,应该受到我们的尊敬、我们的爱戴。

学校有话对你说

老子比孔子大,孔子曾经去拜访老子,专门向老子请教过学问。他很尊敬老子,曾将老子称赞为龙。道家思想的成熟,要略早于儒家思想。道家让人效法自然,追求个性;儒家让人积极进取,服务社会,这两种思想相辅相成,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儒道文化”。我们同学们要学习传统文化,无论如何也绕不过道家文化。这一课大略上介绍了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格形成的作用,以及它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中国人喜爱的原因。我们高中生应该读读老子的文章,对道家思想有所了解,从而张扬个性,张扬自己的青春,活出自己的风采,这也是道家思想精华所在。

 

 

思考探究:

1.我们提倡绿化山川,爱护生命,爱护一切地球上的生物,这显然是道家思想的一种表现。请问,有人说道家文化里的这种思想,更应该推广到今天的人和人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2.山阳中学在植树节时,提倡同学们进行植树造林活动,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本文收入陕西省山阳中学传统文化读本《文化根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