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过函谷关的老子

(2022-05-17 09:42:06)

走过函谷关的老子

余显斌

 

1

老子长袖飘飞,那天,骑着青牛,挥别洛阳,挥别红尘滚滚,挥别名利。那时,他一定是想归山的,是想去和白云为伴,和青山相对的。

这一别,他从此一定是不想再踏入名利纷争中,不想再踏入烟尘缭绕中。

当时,如果没有函谷关;如果他不骑着青年,长须飘扬,走过这千古一关;如果不在这儿住下。实在让人难以想象,中国文化将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将会成为什么样子,中国的文明将会成为什么样子。

我想,绝对不会是今天这样的。

如果那样,我们的文明将走向哪儿?我们的思想面貌会呈现什么状态?这些,还真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好。

一个函谷关,给山河把门。

一个函谷关,也给中国文化看住了大门。

2

那一晚,老子就歇息在函谷关的驿馆中,吃罢饭,喝了茶后,坐在那儿,面对着尹喜的“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的请求,一定会想得很多很多。

那晚,函谷关上空的月亮,一定照耀着天地,一片洁净;照进驿馆内,照着老子的人,还有他的心,也一片洁净。那夜,函谷关上,隐隐的吊斗声,大概也消失了;清冷的号角声,也消失了。甚至,戍关将士的盔甲声,也消失了。

他们尽量不去惊扰那个老人,那个风神飘飘的老人。

他们的文化可能不高,可是,他们出生在一片喜爱文化、喜爱翰墨的土地上,因此,从心里敬重有文化的人,更何况这个从洛阳图书馆走来的人,是被那个在华夏大地四处游走的孔子赞为“其犹龙也”的人。

他们知道,他有学问。

他们更清楚,这片土地需要文化。

于是,那晚,函谷关一片静谧,伴着那轮月,还有照遍山河的月光,和不远处流淌过大地的那条河流,静悄悄的。

老子就坐在那种寂静中,那种安宁中。

那一刻,他的心也是安宁的,是寂静的,甚至是温暖的。见惯了杀戮,见惯了争夺,见惯了为了个人富贵,不惜以千万人头颅做赌注的诸侯们,他的心已经冷了,已经结冰了,已经无一丝涟漪了。可是,这会儿,在这座关内的驿馆中,他被一个守关的人,还有一群健儿感动着,温暖着。他本来不想留下什么,“道有道,非常道”,很多事,不说,反而更合乎自然,更合乎自己的道家思想。

可是,他不能谢绝这片土地对文化的热爱,他不能拒绝一双双对文化渴求的眼睛,更不能拒绝自己内心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于是,在烛光闪耀中,他铺开竹简,开始书写起来,“道有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部伟大的著作,就在那个夜晚诞生了。

明月高照,天地无影。

一座文化高峰,在一支笔下慢慢地矗立起来。

3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带着一身红尘,带着满心的疲惫,在亭午,或者在雨夜,走向一卷《道德经》,走向一位智者,也走向一位哲人。

那一刻,我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因为,在遥远的两千四五百年前,就有一位老人,站在时间的河边,在对我们谈着自己的感悟,谈着对生命的了悟,对自然的热爱,让我们从而走向一片和光同尘,走向一片和谐美好。

老人风神如竹,胡须花白,已经老了。

可是,老人的思维不老,甚至如薄薄的利刃,从常人思维的缝隙深入,直抵人的精神深处,甚至是灵魂的深处。他富有辩证力,具有说服力,让人读着他的文字,思绪的脚步不由自主地跟着他走。

他一直长衫飞飞,缓步前行,不忙不迫,不愠不火。

他告诉人们,“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强其骨”,很多人以为,他的“虚其心”,是淡化教育,让百姓啥都不知道。这显然是错会了其中的意思。根据后面的句子可以看出,他是希望,诸侯应加强百姓教化,让他们心情淡然,少一些欲望。同时,让他们吃饱,让他们身康体健,健步如飞。

那时,他就提倡精神、物质和体格三种教育并重的想法。

他站在河边,指着水流告诉每一个后来者,人心向善,就如流水,自觉地处于卑下地位。这点,比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要高尚,还要伟大。

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告诉人们,一切应合乎自然。

他说,做人要顺应自然,保持本性,“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他告诉诸侯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每个诸侯,如果奉行无为而治的制度,不随意点燃烽烟,擂响鼙鼓,国家自然安宁,百姓自然归附。他站在高天厚土间,指出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都应该效法自然,顺应自然,和自然合二为一。

他让人心自然,犹如露珠,晶莹透亮。

他让人性自然,犹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

他让生命如花朵,随意开放,毫无做作。

4

那一夜,注定要记载在历史上,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因为,那一夜诞生了伟大的《道德经》,从而让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双峰对峙,高高耸立,耸立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深处,精神深处,影响着我们的做事,做人。

儒家要求人们积极进取,服务社会。

道家要求人们顺应自然,保持个性。

很多文化思想都是一把双刃剑,有优秀处,也有落后处。儒家如此,道家也如此。儒家让人积极进取,固然使得这个社会充满生机,充满向前的力量。可是,人人如此,深陷红尘,就会为了名缰利锁,不计手段。于是,就出现了打击陷害,卑鄙无耻,譬如秦桧、严嵩等,就是这样的。道家呢,让人走向自然,走向山水田园,让人保持了潇洒飘逸的本性,少了贪婪和欲望。但如果人人如此,社会又难以进步。道家和儒家思想相互补充,相互调和,就使得我们中国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既服务于社会,积极进取,又能保持个性超然,思想洁净。

这就是儒道思想,沁入读书人灵魂中形成的人格,就是儒道人格。

儒家思想,稍后于道家思想的成熟。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老子的出现,因为《道德经》的出现,为儒家思想的成熟,并走向高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为,它消释了儒家思想的负面性。同样,儒家思想的及时出现,也消解了道家思想的负面性,让它的正能量得到很好发挥。至于儒道携手,更是奠定了我们国民的风貌,使得我们既脚踏实地,又富于幻想;既勇于担当责任,又有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潇洒飘逸。

我们走在文化大道上,衣衫飞飞,笑容满面。

我们相见一笑,握手为礼,因为,我们都是沿着儒道文化的根,一路走来的,那是我们的文化根脉,我们民族的根脉。

5

老子在函谷关,在那天晚上,写罢了这篇五千言的《道德经》。第二天,他挥挥手,挥别函谷关,挥别尹喜,以及戍关将士,走了。

他去了哪儿,再也没有人知道了。

以后,也没人见到他的踪迹,听到过他的信息,甚至连博学多才的太史公,竹杖芒鞋,到处打问,也没有打问出他的下落,只能很是遗憾地在自己的文字里道,“莫知其所终”。我想,他一定是走进了哪一座深山,走向了哪一处流水人家,然后在那儿,过着一种“鸡犬之声相闻”的生活去了。在那儿,他一定在体会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恬淡;体会着“致虚极,守静笃”清静。

他成了山间的一朵流云,随风飘荡。

他成为了林里的一条溪流,随意流淌,清白晶亮。

他成为了中国文化里的一轮月亮,至今,仍高高照耀在时间的天空,翰墨的天空;照在函谷关的上空,和中国文明的上空。

 

 余显斌,陕西省山阳县山阳中学31号;邮编:726400;电话:13689143798

本文获得“黄河.函谷关.老子”征文优秀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心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