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玉梅好友《七律。慈母恩》
原诗:
人间至爱是萱堂,有幸相逢谢上苍。
舍命怀胎十月苦,煎心分娩半身伤。
追寻孟母施仁教,授受孔融懂礼纲。
洒泪翻读慈母爱,洪恩再报梦之乡。
释解:
人世间的最爱是母亲,有缘成母子感谢上天。
不顾性命吃尽怀孕苦,忍煎熬临盆伤害身体。
选择良好的生活环境,教育子女谦让知礼仪。
流泪回忆母亲的慈爱,回报大恩只有在梦里。
赏析:
"赏"是观看,如观花,看其艳,嗅其香。只见外之美,不识内之秀,有走马观花之嫌。"析"是研讨,剥开花的"艳与香",看花的内部结构、脉络和细胞,揭示花的生长全过程。
赏柝是鉴赏,是感性(欣赏)阶段到理性(鉴析)阶段的认识飞跃。虽然受诗的空间、含量的制约,也要尽力根据自己的感受、经验、艺术观点,去揭示诗背后隐藏的种种秘密。
首先,注解。诗中"萱堂",指母亲。古时,母亲居屋门前往往种有萱草,人们雅称母亲所居为萱堂,代称母亲。"上苍",指天,
俗称老天爷。此处寄语上苍,我们母子相逢,是要感谢上天的恩德。"孟母",指"孟母择林","孔融",指"孔融让梨",这是两个古代典故。
第二,这首七律,极力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恩之情,讴歌了不图回报的母爱的崇高精神。母亲的一生不容易,她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对子女关心和爱护上。忍受孕期的苦,生产的痛。把子女由胎儿、婴儿、儿童、少年、青年,吃穿住行,关怀照顾,直至抚养大,立业成家。母爱伟大,是千古吟唱的主题。母爱平凡,是那样的天经地义,不图回报,无怨无悔。。。
第三 意境美。这首七律所创造的意境,就是从"十月苦"、"半身伤"、"施仁教、"懂礼纲" 四个视角,并引入"孟母择林" 和
"孔融让梨" 两个古代典故,凸现和描述了母亲含辛茹苦的经历和教育孩子的用心,非常感人。夸张点说,如果写成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光见字,不表意,如毛坯房,一片空白,怎能给读者留下一丝印象?尤其是结句,"洪恩再报梦之乡"。造意震憾心灵,母亲早己远行,阴阳相隔,报恩只能在梦中了。可见,"子欲孝,亲不待",孝敬母亲要及时,不能等。
第四,对仗美。七律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就是对称,相当于春节的对联。例如,颔联上句 "舍命怀胎十月苦",和下句"煎心分娩半身伤",整句对仗。再分解开看,"舍命" 和"煎心"、"怀胎"和"分娩"、"十月苦"和"半身伤"也对仗。颈联上句 " 追寻孟母施仁教",和下句"授受孔融懂礼纲",整句对仗。再分解开看,"追寻"和"授受"、"孟母"和"孔融"、"施仁教"和"懂礼纲"也对仗。特别强调,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不对仗,便失去了七律的属性和本真,就不是七律了。
第五,韵律美。韵律指的是押韵,格律诗和自由体诗都要求韵律美,也称音乐美。例如,诗中 "堂"、"苍"、"伤"、"纲" 和 "乡" 五个句的尾字,它们的声母虽然不同,但韵母完全相同,都押在一个韵上,朗诵起来非常顺口。可以说,歌词不配曲无法演唱,诗歌不押韵朗诵起来绕口,声色失调而僵硬,不能顺畅的抒发情感。
另外,格律诗是讲究平仄的。何谓平仄?一个汉字发音(普通话)均有四声,例如西字:一声西,二声习,三声洗,四声戏。一二声的字为平声,它的音平坦,是条直线,可拉长,无波动,故称为"平"。三四声的字为仄声,它的音起伏,可升降,有波动,故称为"仄"。七律,二四六行的尾字,必发"平"或者"仄"的音才行,一三五的尾字则不必考虑。应该指出,对仗或韵律与平仄的关系难以把控。如果实在不好协调,就要舍平仄保对仗或韵律了。
附记,律诗,特别是古代各种词牌的格律诗,规矩多而繁杂,难以把控。"五四"运动后,郭沬若,艾青,郭小川等多位诗人提倡写自由体诗,符合潮流和民意,是完全正确的。
==============
开心老太好友美玉
赏析诗文翰墨香,句工辞美韵声朗。
格律严谨诗文秀,七律知识叙述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