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析<在路中央>这首诗

(2014-05-15 14:59:10)
标签:

杂谈

                     试析<在路中央>这首诗
                                        (前文<这是诗吗?>指的是这首诗)

        原诗:        在路中央
                    在路中央有一块石头
                    有一块石头在路中央
                    有一块石头
                    在路中央有一块石头
                    在视网膜已经疲竭的生活中
                    我决不会忘记这个事件
                    我不会忘记在路中央
                    有一块石头
                    有一块石头在路中央
     (诗作者是卡洛斯.德鲁蒙德.安德拉德,巴西现代文学大师级人物.这首诗成为他代表作,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为诗人带来了巨大的声誉).
        公平地说,这首诗看似文字游戏,过于含蓄,深度隐喻,读起来很朦胧.
    首先,"路中央"和"一块石头"象征什么? 单调的马路中间出现一块石头, 可能是一个面临的阻碍,也可能是对视网膜造成了冲击,总之它构成了一个事件.不管怎么说,诗人声称,"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事件",可见,在庸常的生活中.哪怕路中央有一块石头也会成为对诗人的一次唤醒,成为一件难忘的事件.这块石头,浓缩着人生旅途上本来就有许多突发意想不到的险阻和灾难.因此,在生命旅途中,在人类的心灵生活面临的更大挑战的时候,有多少人在抗争,有多少人在自然灾害和社会动乱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啊?!
      第二,诗句为何多次重复?在诗的十行中,"一块石头"重复了七次,"路中央"重复了六次.这大概是诗人有意为之,他要借此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太阳往复东升西落,四季以序更叠,今天就是重复昨天,明天就是重复今天.而在毫无新意的生存当中,人不过是生物计时器而已.看得出,诗人日复一日的看着路中央的石头,反复忍受着心灵上的折磨,在"已经疲竭的生活中","就像徘徊在黑暗隧道里,几乎是经过一次次窒息后又一次次的复苏,却看不到带来希望的隧道出口闪耀的亮光!
      第三,诗句的运用.这首貌似游戏的诗所运用的口语词句再平凡不过了,这正是对传统诗的一次严肃的颠覆.它要以现代主义的反叛手法破坏因循守旧的修辞方式.它剔出了华丽的形容词,使用的是简单通俗的语言.
      第四,  这首诗的缺憾.诗人只是提出了作为形成事件的一块石头,但未表明对这块石头的态度和解决办法.
    诗人对这块石头,仅仅是发"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事件"的呐喊,这是自身的醒悟,并没有指明出路,由此唤醒民众.可以看出,诗人对形成事件的诸多大自然和社会问题持有观望的态度,很茫然,不知所措.对人的生存环境---"在视网膜已经疲竭的生活中",持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
      诗人啊,你每天面对这块石头喘息,真佩服你的忍受能力!
      诗人怎么不把心里"哽"着的这块石头摘出,再碾碎,用它去夯实人生的旅途呢?!

           (感谢为前篇<这是诗吗?>作评的朋友)

                附录:凝露清荷老师的诗评_


                   一块石头堵在了路中央,
                   透过视网膜可见,
                   由此想起堵在心路的石头,
                   只有心眼可见。
                   视觉可见的石头,
                   需要将其挪开而行,
                   路才得以通畅,
                   你可愿意为之?
                   而堵在心路上的石头,
                   你该怎样面对?
                   反反复复简单朴实的诗行里,
                   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细嚼慢咽意味悠长。
                   每个人读着自有不同的感悟,
                   我如是想。
                   您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这是诗吗?
后一篇:和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