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头球真的影响大脑!那怎么办?

(2016-01-17 12:04:50)
标签:

杂谈

回想起儿提时代的某节活动课,小编与伙伴们在足球场上愉快地玩耍。突然,有人把球踢向了空中,于是小编借机迎球一顶,献出了自己的头球“处子作”。不过,就在小伙伴们惊奇不已之时,场地边的体育老师着实吓了一跳:“小心点,你就不怕把自己顶傻了吗?!”当时,小编还以为老师的话不过是危言耸听,但是近期美国足球联合会公布的一项规则,则让小编不得不感慨师恩难忘……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img_dongqiudi_com/270dd247717395852eedc9e13c1acaca.jpg

(图)头球是足球运动中的重要一部分

近年来,由于频频出现青少年球员因头球而导致头部(脑部)损伤,在加利福尼亚的一场引发轰动的诉讼中,美国足球联合会(即美国足协)被告上了法庭。于是,在基于医疗委员会建议的基础上,美国足球联合会近日正式宣布:即日起,13岁以下的足球比赛中,不允许球员进行头球。其中,10岁以下连训练中都不得头球,而11岁到13岁年龄组的训练中则要对头球练习的次数进行限制。

毫无疑问,这样一个看似“奇葩”的新规不禁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了足球运动中的头球动作。那么,头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否存有危险?怎样的动作才能有效的限制或者降低这一风险呢?

【典故:头球伴随着足球运动共同产生】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img_dongqiudi_com/bd2952e7f5a85024bce260ebc44a24f8.jpg

(图)历史上的球员使用头球攻门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足球运动的发展史。早在我国宋朝时期,曾经的顶级球星高俅统治足坛的蹴鞠时代,即规定除用足踢外,头、肩、臀、胸、腹、膝等部位均可接球。进入现代足球史后,足球运动把手臂列为了禁止触球部位,同时则把头部列为了合法的触球部位。根据最早的《剑桥规则》,只要不是被手扔、击、运的动作均为允许。

时间来到1862年,在英国成立了第一个足球协会(英足总),并统一了足球规则。虽然当时制定的足球规则只有14条而已,但它却奠定了现今足球规则的基础。而该规则的第13条明确规定:在比赛进行中,球员可用身体任何部位接触球,但不得用手、臂、肩部持、击球。一百多年来,虽然足球规则不断修订与创新,但是允许的身体触球部位的规定一直沿用至今,鲜有对该规则的关注与调整。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img_dongqiudi_com/df96688dba8dbb6ea0091e216f98b5ed.jpg

(图)身体条件出众的C罗是头球的高手

当然,足球运动毕竟主要用脚来说话。在现代足球运动之初,头球在比赛中用之极少,不过进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德国、英格兰等欧洲力量派国家开始推崇高举高打的战术,头球的作用开始得到重视。到了八十年代,中国足协为向欧洲学习而希望培养力量型球员,居然别出心裁地规定头球得分,进一个算俩。这样一来,当年国内高中锋猛增,甚至还出现了把球带到门口再挑起用头破门的奇景。好在该规定只持续了一年便废止了,避免了中国足球向篮球化转变的局面。

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头球已经成为了足球运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头球作为特长的“空霸”级球员不断增多,而针对球员的头球训练则同样在不断推广。擅长头球的前申花前锋谢晖曾在微博中写道:“我从开始踢球平均每天顶球100次,20多年肯定过100万次!”但是,回顾过往,由于头球只是足球运动中的附属动作,鲜有人对其危害性进行深入探讨。但是,随着后期一系列涉及足球运动员头部及脑部的悲剧事件发生后,各国的医学专家开始对这一课题加以密切关注与研究。

【危害:顶球会对脑部造成损伤】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img_dongqiudi_com/ca346df0a04ffc7538890560af1b5edd.jpg

(图)英格兰足球名宿阿瑟尔于2002年去世,享年59岁,曾经精湛的头球技艺反而给他带来一系列的痛苦折磨

前英格兰国脚杰夫-阿瑟尔是上世纪60年代有名的头球高手,擅长飞身争顶头球。在当时长传冲吊打法为主的英伦足坛,阿瑟尔的“金头”可谓屡建奇功。不过当时的足球比现在的更重,对头部的冲击力更大。退役后,阿瑟尔逐渐出现退行性脑病,表现为认知障碍,并在59岁时突然晕倒死亡。验尸报告显示,他大部分的脑部疾病区位于前额,正是头球的部位。“阿瑟尔在职业生涯中不断遭受头部震荡,这是导致他脑部状况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美国普渡大学的专家们用放在头部的力量传感器以及核磁共振成像研究后发现,顶头球受到的冲击大多在50~100g(重力加速度倍数)之间,相当于受到了拳击手的重拳打击。这还只是业余球员的踢球水平,其球速平均约为每小时55公里,而职业球员踢球的球速可能翻倍,头球的冲击力甚至可达到150~160g。同时,如果反复顶头球,多次较小的打击通常比一次较大的打击对大脑造成的损伤更大。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img_dongqiudi_com/6430706149c6b8cc623b797bf84d6b37.jpg

(图)迎球冲顶时相当于接受了一记重拳

美国某神经医学专家研究小组曾对数十名运动员的头部进行了研究,这些受调查者均有从儿童时期便练习头球的记录。据研究发现,经常练习头球的人,其额叶和脑后部约5处地方会有损伤,这样的损伤往往会影响到人的注意力、记忆力和视力。此外,根据大脑成像研究还发现,头球后大脑的白质会出现一定的变化,而白质里有着数十亿计的细小神经纤维。研究人员考察了这些运动员的脑功能,发现他们在言语记忆、手眼协调配合的速度方面表现较差。

目前,虽然医学上尚没有证明头球和脑部创伤疾病(如脑震荡)有必然因果关系的权威性研究报告,不过头部不停承受剧烈的撞击显然不是一件对健康有益的事情,而由此带来的损害更是显而易见,尤其是那些无法掌握好头球技术的业余球员。这无疑给那些喜欢头球的朋友们敲响了警钟。

今天,我懂某编辑(猜猜是谁?)对小编说:“我们周二练头球,我现在额头还在痛。”在听到有关头球的危险介绍后,他惊讶的回答道:“哇,那我还是能躲就躲吧……”的确,作为足球运动员,包括业余爱好者,需要知道这其中的风险,并由此做出明智的选择。这不仅是小编的建议,也是阿瑟尔女儿的建议。

【警惕:孩子们应严格控制头球训练】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img_dongqiudi_com/79581e1166a1b6be3c4b63f39f49f410.jpg

(图)孩子们不宜接受大量的头球训练

2014年2月份,美国波士顿大学博士麦基发表了一篇有关足球运动员帕特里克-格兰奇因病离世的死因报告。报告称,格兰奇是死于“肌肉萎缩侧索硬化症”,它源于慢性创伤性脑病,而让格兰奇引以为傲的头球能力则是这个病的重要帮凶。由此,格兰奇成为了世界足坛第一位被确诊为罹患慢性创伤性脑病的球员,而这个病在对抗和冲撞激烈的美式橄榄球、拳击、冰球界早已不是新闻。

据格兰奇的父母透露,格兰奇从3岁便开始用头去顶球,这样的习惯一直陪伴他成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格兰奇的身体开始出现状况,一开始是小腿疼痛,接着行走艰难,然后只有27岁的他就被诊断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据事后研究发现,格兰奇萎缩最严重的区域正是头球时一直使用的前额部分。麦基博士的报告无疑给美国足球界带来了震撼,特别是引起了父母们的恐慌。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img_dongqiudi_com/1371685cd56837ebccaf97af344e0071.jpg

(图)青少年接受头球训练存在巨大危险

对此,伯明翰大学运动神经科学专家格雷博士讲解到:“孩子的颈部肌肉不够发达,难以处理冲击产生的影响,顶头球会对大脑的颅骨造成严重损害。”在研究中,通过对孩子们的大脑扫描结果显示,少年球员用头顶足球后,大脑会出现了明显损伤。研究人员评估,青少年用头顶球达1000次,就会对脑部造成无法治愈的损伤。

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者同样提出:“我们建议13岁以下的青少年踢球时减少头球,因为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大脑的髓磷脂比较少。髓磷脂就像电话线外面的胶皮一样包裹着神经纤维。另外,青少年同时具有不成比例的大脑袋。5岁时的头部周长就能达到成年后的90%,但脖子依然‘纤细易折’。当纤细的脖子上顶着一个大脑袋的时候,你不难想象那会更危险。”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img_dongqiudi_com/bf36bec02af745020f01bbf170d61335.jpg

(图)美国制定了禁止青少年头球的规则

据统计,在2010年,美国高中足球比赛中出现了5万余起脑震荡等事件,远高于棒球、篮球等其他运动。2014年8月,一些青少年足球队员和他们的父母一起向美国足协和国际足联发起诉讼,要求他们增加预防因头球而带来的脑部伤害的措施。正是由此,推动了前文所讲的美国对孩子们的“禁头令”。虽然“禁头令”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但仍然希望国内的各位父母和青少年球员能以此感受到头球所隐藏的风险。

【注意:有些事项需要引起警惕】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img_dongqiudi_com/98aca1286f3c91806ffc7b80ec68c924.jpg

(图)球王贝利在讲解正确的头球动作

虽然前文所讲头球所带来的危害,不过大家也不用谈“头”色变。上文研究者的实验着重强调了“频繁”二字。叶什瓦大学爱因斯坦学院的研究显示,偶尔的头顶球对大脑的改变非常微小,这些微小的改变对正常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而另一份统计指出,当每天用头顶球达到5次,才会提升脑部损伤的可能性。所以,对成年业余足球爱好者而言(青少年除外),如果只是偶尔采取头球,并不用过于担心健康问题。

那么,除了建议控制头球的次数,怎样的头球方式能够最有效地减少脑部受到的损伤呢?对此,小编走访了本地数名医学专家,结合专家的意见提出如下注意事项:

1.要头球部位正确。足球运动中正确的头球部位是正额,左右侧额三个部位,而不要用头部颞侧和枕部击球,因为这些部位是头颅相对薄弱的部位,相比较而言更易受到伤害。同时,在头球时要注意运用腰腹力或借助球体运动的力量施展头球,切勿把所有的发力集中于颈部。此外,如果你没有大吉鲁的“脸锋”技能,更不要尝试用脸部触球,否则破了相怎么办呢?

2.要注意动作要领。球王贝利在纽约宇宙队效力时,曾形象地向人们示范如何头球。球王指着自己的额头,将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开,拉拽眼皮,让眼睛尽量睁大,接着拇指和食指捂住嘴,头部向前,肩部后拽,准备迎接来球。贝利说:“每一次争顶,颈部肌肉都需要紧绷。规范的动作是——前额顶,眼睛睁,嘴巴闭,上身后倾。”记住球王的讲解了吗?头球时千万不要摇身一变“缩头乌龟”,由此带来的危险不言而喻!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img_dongqiudi_com/7e544ecf5f12dc1b0c19691397f50bf0.jpg

(图)克洛泽在人丛中完成头球攻门

3.要提前做好预判。头球只是高个子的专利?显然不是。曾在世界杯赛场上演头球帽子戏法的克洛泽曾说:“争顶头球时三分靠身体,七分靠意识”。而头球高手K神的身高是多少?182cm而已。因此,无论是原地起跳还是助跑冲顶,选择好正确的位置是成功的基础。同时,在顶球之前一定要睁眼接球,提前判断好球的速度和路线,切勿盲目闭眼。主动迎球冲顶与被动被球击打相比,其化解后的触球力量是后者的1/3甚至更低。

4.要注重装备器材。随着技术的发展,足球的重量较之历史在不断下降,符合规定重量与充气度的足球为头球提供了舒适的感觉。但是,对业余爱好者来说则要注意,如遇到重量偏沉且充气太足的“硬球”时请谨慎处理,毕竟头顶足球和铅球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此外,来球速度也是不可避免的考虑因素。如前文所讲,球的重量越沉,来球速度越快,对头部的损害也就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诸多“眼镜党”在踢球时务必选择运动型眼镜或者隐形眼镜,否则尽量避免头球,不然悲剧就会向你招手了。据介绍,各大医院均医治过戴眼镜踢球而发生的脸部受伤案例。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img_dongqiudi_com/a1924a75b528d575002ea6e64d558518.jpg

(图)足球场上争抢头球时的碰撞受伤不胜枚举

5.要认真观察形势。比赛中的头球往往参杂着身体的对抗与球权的争夺。所在,在争抢头球之前,一定要注意观察好身边的球友与对手。争顶过程中,球员之间头部相撞的惨烈镜头不胜枚举,而两败俱伤下的血案更是在不断地敲响警钟。对业余足球爱好者而言,不鼓励在剧烈身体对抗下的头球争顶,因为相比较职业球员,业余球员的自我保护能力明显欠缺,无意识下的头部碰撞所带来的损伤会非常严重。

6.要避免高难动作。头球作为足球运动的一项基本动作,由此演变出了一系列高难度的延续动作,如鱼跃冲顶等。但是难度越大,也就意味着风险越大。如果没有那两把刷子,或者看台上没有你心爱的姑娘,还是应尽力避免带有危险性的高难动作。一旦掌握不好要领,失态是小,因此带来的伤痛也就得不偿失了。几年前,在国足的训练课上,某小将加练射门时使用了鱼跃冲顶,可是他的肘部不慎撞到了腰部从而导致伤停数周。

所以说,头球诚可贵,安全价更高……看完本文,不知你是否有了这样的感受呢?今后,无论是亲自踢球还是教人踢球,对于头球的尝试记得要用正确的方式来进行。这样既能有效地施展头球这项技术,也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保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