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昭乎进乎象矣


标签:
南越宋体象杂谈 |
分类: 阴符经 |
象谓之天象、人像、征象,天垂象于人世间,人得象而昭乎于心,取自然之道,通阴阳之理,修相生相胜之术,窃取阴阳,超越生死之羁绊,明北斗之璇玑,行无善之善,惩无恶之恶,然后使天道常理得以永世延续,得无象之象、无空之空、无色之色。
【汉】 张良 注:
万生万象者,心也。合藏阴阳之术,日月之数,昭昭乎在人心矣。
【蜀汉】 诸葛亮 注:
阴阳之理昭著乎象,无不尽矣。
【唐】 张果老 注:
阴阳相胜之术,恒微而不违乎本,明之信可明,故能通乎精曜象矣。
【清】 悟元子刘一明 注:
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於色象之外矣。
要知此术非寻常之术,乃窃阴阳、夺造化之术,乃转璇玑、脱生死之术。昔黄帝修之,而乘龙上天;张葛许修之,而超凡入圣;以至拔宅者八百,飞升者三千,无非由此道而成之。
吁!《阴符经》三百余字,句句甘露,字字珠玉,示性命不死之方,开万世修真之路,天机大露,后世丹经子书,虽譬喻千般,无非申明阴阳相胜之术,有志者若见此经,诚心敬阅,求师一诀,倘能直下承当,大悟大彻,勤而行之,以应八百之谶,有何不可?
【象】
1.
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像鼻牙四足尾之形。——《说文》
祷过之山多象。——《山海经·南山经》
穷奇象犀。——《汉书·司马相如传》
其民乘象以战。——《汉书·张骞传》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诗·鲁颂·泮水》
象有齿以焚其身。——《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尔雅》。注:“象牙骨。”
佩其象揥。——《诗·狂风·葛屦》。传:“象揥所以为饰。”
用两象尊。——《周礼·司尊彝》。司农注:“以象骨饰尊。”
持一象笏至(象笏,象牙做的笏。笏,封建时代臣子上朝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象恭滔天。——《书·尧典》
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晋书·顾恺之传》
往往留象。——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绘象祀之。——清· 张廷玉《明史》
白者西方之色,刑戮之象也。——韩愈《为宰相贺白龟状》
杌陧之象。——孙文《<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象以典刑。——《虞书》。传:“法也。”
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国语》
执大象,天下往。——《老子》
五藏之象,可以类推。——《素问》
《人民日报》2003年9月23日消息:2003年9月17日下午,在江苏宝应县夏集镇万民村的南水北调潼河段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挖土时发现了一个大蟒蛇似的怪物,他们随即汇报了当地派出所。派出所的人也看不出所以然,便与文物部门取得了联系。匆匆赶来的宝应博物馆一位负责人断定,这是一颗新石器时期的猛犸象牙化石。
四川南部县大桥区的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现了3米多长的猛犸象牙,同时发现的还有犀牛牙齿和几块燧石质的石器,化石埋深约7米。
两起猛犸象牙的发现,说明猛犸象曾经出现在北纬约30度的地区。
在西伯利亚,巨象的尸骨和碎裂的树木混杂在一块,是因为“一场大海啸将树木连根拔起,把纠缠成一团的动物尸体掩埋在泥沙中。在北极地区,这些遗骸冻结得非常坚实,因此,直到今天,仍然完好地保藏在永冻层中”。最早发现新西伯利亚群岛(位于北极圈内)的探险家就曾描述,群岛中的几座岛屿,几乎完全是由巨象的骨骼和长牙堆叠成的。诚如19世纪法国动物学家乔治·居维叶指出的,“这个现象证明:那些地区的气候,以往并不那么寒冷,因为这群动物不可能存活在这样的低温下。显然,这些动物死亡的那一刻,它们居住的土地就开始冻结。”那些怪异的沉积现象必须要有特殊的水动力条件。
局部的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冰川、泥石流所能够产生的波涛汹涌,只是局部强烈影响,而不可能造成全球性的强烈影响。这种特殊的全球性的大规模影响的水动力条件,只能在全球性的运动中去寻找答案。
http://s11/middle/636f6efbgc490b852abf5&690
http://s14/middle/636f6efbgc490bae3c965&690
http://s10/middle/636f6efbgc490d3c84655&690
http://s16/middle/636f6efbgc490d5fb096f&690
http://s15/middle/636f6efbgc490d78c46ab&690
http://s1/middle/636f6efbgc490ef884c2b&690
http://s6/middle/636f6efbgc48f89475d75&690
http://s4/middle/636f6efbgc48f895053f3&690
http://s12/middle/636f6efbgc48f895ac4db&690
http://s15/middle/636f6efbgc48f8967c39e&690
http://s16/middle/636f6efbgc48f896a52df&690
http://s13/middle/636f6efbgc48f93a0b6dc&690
http://s2/middle/636f6efbgc48f9374f351&690
http://s9/middle/636f6efbgc48f93a93358&690
http://s3/middle/636f6efbgc491736ef2ae&690
观象而不执于象(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