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由传统》后记

标签:
军事 |
《中国的自由传统》后记
吴钩
这本小书是“织围脖”织出来的副产品。
微博在中国的兴起,为包括我在内的数亿网民提供了一个即时发言并与他人即时交流的公共平台,因其“短平快”,又富有互动性,很多人每天都以“织围脖”为乐。我便是这样。开通微博两年来,共发布了8000多条帖子,绝大多数为原创,至少有一半数量是在讨论中国传统与历史的话题。
回头去看,会发现我这些讨论传统与历史的微博,大体上都是围绕着两个主题:一是阐述我对中国历史与传统的基本判断——中国三千年文明史,并非完全是一部专制史,更蕴含着我们祖先追求自由与自治的历程、经验、思想,我将这总结为中国传统中的自由线索,只可惜在我们常见的革命叙事与启蒙话语中,这条自由线索被遮蔽了。我认为我们有责任将这条自由线索整理出来,呈现出来。
我微博的另一个主题则是阐释传统对于一个社会实现现代转型的意义。现代社会不是在废墟上平地而起的,而是在传统的积累上生长出来的。最近一百年来,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最大教训便是,以为传统是现代化的挡路石,以为只有铲除了这块“挡路石”,现代化才能够到来。但历史却证明了,那是虚妄的。结果现代化尚未来临,社会的根基已经支离破碎。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重建传统的重要性了。
这两个主题,我在微博上反反复复地说,加起来已有数十万言。有一天我翻着自己的微博,心想,何不将这些零零碎碎的言说整理出来,集纳起来,结成集子?但到动手整理时,才发现“工程浩大”。因为微博上的言说,是鸡零狗碎的,是即兴发表的,有些观点只有简简单单一句话,有些观点又表达了三四遍,还有些观点又缺乏深思熟虑,经不起推敲。何况,将这些思想的碎片一条一条从数千条微博中找出来,也是一件比写作更乏味的事。
现在呈现在诸位面前的这些文字,是在原微博基础上经过大量的修订、更改、重写与增补而成的,大部分文字并不曾在微博上出现过,表达的思想当然也要比原微博更条理、更丰富。
为了使整本书的内容显得更有系统性,我将全部文字分为六辑,第一辑是我对整个中国历史与传统的宏观勾勒,如果将中国历史比喻为一条长河,那么这一辑的文字大致就是站在高空中对这条历史长河的鸟瞰;第二、三、四、五辑,则是分别从思想观念、社会发展、经济生活与王朝政治四个侧面,对中国历史进行“切片观察”,每一辑大体上以时间先后为序,从先秦说到清末—民国,这四辑又以同一条逻辑线索贯穿起来——“发现中国的自由传统”;第六辑则是一个总结,表达我所主张的对于传统所应秉持的态度,一言以蔽之,即我相信我们的传统中蕴含着自由,期待我们的自由传统得到修复、重建,希望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构建我们的现代社会。
另外,我为本书撰写的长序《中国历史演进的自由线索》,颇让我有些敝帚自珍的感觉,这篇文字基本上已完整地体现了我目前的史观。在序文里面,我提出了对汉学界中流传甚广的“冲突—回应”模型论的修正,有心人可给予注意与教正。
在这个“快阅读”的时代,相比之长篇大论,我想这种片段式的文字可能更适合多数读者的胃口,同时,我也相信自己凝结在文字上的思想,尚值得品味,因而,本书文字虽然是片段式的,但我自信还有些“嚼头”。这也是一本可以从任何一节读起的书,因为各节文字是独立的,一节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但另一方面,这些文字又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由内在的逻辑线索贯串起来。它们组合在一起,又表达一个更大的主旨。我想,这也是本书的一个小小特色吧。希望您能喜欢。
这些讨论传统与历史的文字能够以这样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要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及李又顺先生的支持与督促。也要感谢那么多为小书作点评或推荐的学者、方家,他们的赞语让我愧不敢当,他们的批评更使我受益匪浅。
这两年,因为经常“织围脖”,有时候深夜还坐在电脑前,以致我的太太和女儿都有了意见。希望这本小书的问世,能够让她们有所宽慰。也感谢我太太和女儿对我创作的支持。在我整理、修订与增补本书文字的时候,我太太承揽了大量家务,我女儿给我枯燥的写字过程带来了乐趣。感谢她们。本书也献给她们。
本书中必然有不少错漏或谬误,由于我才识上的浅薄,未能发现它们,敬请读者指正。也欢迎关注我的微博:@吴钩,http://weibo.com/nawu。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