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书院

(2012-03-23 20:55:23)
标签:

杂谈

几条关于书院的微博

 

 

【官学】书院源于唐而兴于宋,多为私立。宋时,在书院之外,朝廷另有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学体系,“掌其教者,不过取其善为科举之文,而尝得售于场屋者耳”。结果培养出一堆趋炎附势之徒,有点像今司马南之流。北宋被灭时,一百多个太学生抢着向金人投状归降,献图邀赏,连金人都觉得他们“苟贱”。

 

【书院】宋代官学,倒是跟今日教育差不多,“其弊久矣”,教出来的学生“知有科举而不知有学问”。朱熹曾设想过改造官学,结果却发现官学其害“不可胜言”,“莫之救也”。这时宋儒的伟大之处显示出来了:他们另立炉灶,从此致力于建立更有独立品格、更有学术品质的书院,以讲学“传斯道而济斯民”。

 

【书院】书院在元代出现严重的官学化,官学化的表现包括:书院的创建,必须呈报官府,经层层审核,获批准后方准修建;书院山长由官府任命,同时官府还委派“直学”掌管书院财政。审批制、人事权、财权都掌握在有司手里。其结果,教学者“徒知假宠于有司,不知为教之大”。这情况,跟今日大学差不多吧?

 

【书院】书院发展至明代,出现空前的繁荣,但明政治远比宋代严酷,士大夫不能得君行道,于是掉头向下,从面向庙堂转身面向民间,致力于社会建设。在王学的推动下,书院成为民间讲学的堡垒,通过书院讲学“化民成俗”,建成优良的社会自治秩序。这是明代书院发展的一大特点,也是明儒重社会构建的体现。

 

【书院】明代书院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在明末出现社团化,成为士子组织的载体。明末士子以书院讲学的形式,抨击朝廷、地方政事,形成强大的“社会权力”(social power)。最典型者为东林书院。书院议政,是明末社会的民主觉醒,也因此不容于朝廷,张居正当国与魏忠贤掌权时,都多次下令毁灭天下书院。

 

【书院】清代书院虽在数量上远胜之前各代,却差不多沦为官学与科举制的附庸。直至晚清,书院改革,才得以突破官学之钳制,其标志为:山长从由官府委任,改为“采访公论”,“归绅士延聘”。清末新政时,朝廷又以一纸诏令将书院改为新式学堂,看似是接纳近代化,与国际接轨,实已违背书院自治的原则。

对清末的书院改制,我最赞同的方式是:1、书院归民间,具体如何改制,由书院自定。2、最适宜的改制是“旧瓶装新酒”,保留书院名称、形式,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制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