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隐权力》:透视帝国的权力运作

(2010-05-06 12:11:40)
标签:

杂谈

感谢押沙龙兄,写了书评。

 

 

《隐权力》:透视帝国的权力运作
押沙龙

 

中国的二十四史里,大多都有一个《职官志》。比如明史里,职官志整整占了五卷,罗列了各种官职,从太师太傅到县令县丞,一网打尽。每个官职都有自己的品秩、权限、职责,形成了一个巍峨的权力金字塔。韦伯当年反复提及“科层制”,把它当成官僚体系的核心规则。我想他多半没看过中国史书里的官职志。倘若看过,他一定会叹服中国官僚体系科层制之极端缜密、规范。

 

科层制确实是中国官僚体系的一个重点。它确实早熟,确实发达。科举制加上科层制,也确实是统治帝国之利器。

但是,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如果只看这一面,我们无法真正了解中国的权力运作。

 

比方说,职官志里的权力金字塔规定:巡抚比道台厉害,道台比知府厉害,知府比知县厉害,知县比县丞厉害,县丞比门子厉害。我们知道,下军旗的时候,司令总是能吃掉军长,军长总是能吃掉师长。——但是官场不是军旗。巡抚未必能吃掉道台,县丞也未必能吃掉门子。

 

比如说,清朝的书吏是个极小极小的官职,在职官制里都不大会提及。但是他居然能勒索大将军福安康。福安康也真得老老实实被敲诈掉一万两银子!一代名臣胡林翼感叹说:“六部之胥,无异宰相之柄。”书吏勒索将军、门子干掉县令,都是历史上有过的事情。这种古怪情形简直是对科层制的颠覆。它的出现一定有其根源。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吴钩先生在《隐权力》中提出一个核心公式:实际权力= 正式权力+隐权力。正式权力是透明的不变项,但是隐权力却是含糊的、充满变数的。中国的权力史也正因为“隐权力”的存在才如此扑朔迷离。

 

这个公式本身并不复杂。就像吴思先生的潜规则概念也不复杂,但它们一旦变成一个逻辑原点,往纵深拓展,就可能提供出强大的思想张力。这个简洁的公式就是吴钩先生的逻辑原点。从它出发,作者带着大家重新审视了从汉到清的整个权力史,得出了一系列富有新意的洞见。

 

这个书里有大量的官场故事,大多采自明清笔记。这些故事本身就很有意思。在吴钩先生的笔下,这些故事就显得更有趣了。它们刻画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权力场。我想,对官场感兴趣的读者,大约都会爱读这本书。但如果把这本书看成一部官场指南,或者官场浮世绘,那就未免小觑了它。

 

这是本有野心的书。作者雄梳理了隐权力的类型、演变、运作、影响,雄心勃勃地提出一系列概念:“权力经纪”、“黑权力”、“私信政治”、“政治偏房”、“权力值”、“权力赎金”、“食权者”、“送礼政治”、“盗户特权”……从这里就能看出作者的意图早已超越了官场浮沉游戏,而指向了帝国的权力系统的核心。

 

《隐权力》再次证明了一个事实:权力是一个复杂的游戏。正式的权力体系上去庞大无边,无远弗届,但实际上它外强中干,充满了空洞。隐权力就渗透在那些空洞里,支撑着帝国大厦,也腐蚀着帝国大厦。暴力是权力,正统也是权力,金钱、人际、道德也无一不可以转化为权力。

 

吴思先生当年写了一部《潜规则》,指给大家看那些藏在“规则”阴影里的东西。《隐权力》则同样指给大家看藏在“权力”阴影里的东西。它们都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复杂与浑浊。面对这样的书,我敬佩之余,也只能唏嘘不已。那些藏在阴影里的东西,像阿巴米虫一样变化不定,有时候又像魔怪一样丑陋不堪,像吸血鬼一样见不得光明。但是它们往往决定着千万人的祸福、苦乐、乃至生死。

 

它们乃是潜规则,它们乃是隐权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