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猫泌尿道感染
(2012-02-02 19:03:41)
标签:
犬猫下泌尿道疾病尿道感染尿闭尿道炎尿结石尿频 |
分类: 肾脏疾病 |
犬泌尿道的细菌感染比猫更容易发生。虽然猫的下尿道炎症很常见,但是细菌感染却很少见。不到2%的下尿道炎症(LUTI)是由原发性泌尿道感染(UTI)引起的。犬大多数泌尿道感染都包括下尿道(膀胱、尿道)的细菌性炎症。然而大量的细菌进入到输尿管和肾是下尿道感染的一个潜在后遗症。与细菌性尿道感染的发生率相比,支原体、衣原体、病毒和真菌性尿道感染在犬中是比较少见的。大多数细菌性下尿道感染对抗生素的治疗都比较敏感。然而尿道感染合并主要的免疫系统缺陷(复合型尿道感染),则抗生素治疗效果可能不佳,或是停止使用抗生素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会复发。
病因和发病机理
尿道感染最常见的细菌病原是: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肠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假单胞菌。大肠杆菌是最易从犬猫尿液中分离出来的细菌。虽然尿道感染通常只包括单一的病原菌,但是有20~30%的尿道感染是混合性感染(即两种或三种)。大多数细菌性尿道感染被认为是由肠道或皮肤菌群引起的,它们经尿道进入到膀胱。虽然许多肠道微生物是厌氧微生物,但是尿液氧压会限制了严格厌氧菌的生长,因此厌氧菌很少引起尿道炎症。
细菌的毒力和入侵微生物的数量是决定能否出现尿道感染的两大主要因素(表45-2)。细菌黏附到尿道上皮可以阻止细菌在排尿过程中被排出,并且使细菌能够在两次排尿之间增殖。泌尿道感染通常包括:细菌在生殖器的定植,细菌沿尿道的迁移和细菌在尿道上皮的黏附。菌毛是坚硬、丝状的蛋白质附属物,它使尿道上皮的黏附变得容易,很多革兰氏阴性菌都有菌毛。其它能够增强细菌毒力的因素包括囊状K抗原和内毒素中的O抗原。K抗原能够干扰调理素和吞噬作用,O-抗原能够降低平滑肌的收缩力。O-抗原能够阻止输尿管蠕动,增加细菌从膀胱上升到肾的能力。从犬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有很强的能力,它能产生大肠菌素(提高血管通透性)、溶血素(通过组织破坏增强侵袭力)、β-内酰胺酶(产生对β-内酰胺抗生素的抵抗力)和发酵甜醇(与抵抗吞噬作用有关)。但与从人类分离的大肠杆菌相比,其黏附红细胞(红细胞;与黏附尿道上皮有关)的能力降低。最终细胞壁有缺陷的菌种可能在高渗的环境中大量生长,比如在肾髓质和尿液中大量生长,然而在高渗环境中,白细胞的迁移和吞噬作用则会降低。
细菌对抗菌药的抵抗力可能来自遗传的,也可能来自突变和自然选择,或者是通过DNA的转移来实现微生物间耐药因子(R因子)的转换而得到的。在一次给与一定剂量的抗生素之后,全部的菌群可以通过基因转移来获得耐药性。耐药因子现象在革兰氏阴性菌中已被证实,这些菌包括大肠杆菌、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和变形杆菌。耐药因子对联合药物的耐受性是很普遍的,R因子对以下药物是具有耐药性的,这些药物包括青霉素、先锋霉素、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磺胺类药、甲氧苄啶。
支原体与犬尿道感染也有关系。支原体膀胱炎可能存在血尿、尿频、痛性尿淋沥、尿失禁、多饮多尿和发热等症状。有些犬的尿培养结果阳性,却无症状。支原体是否是原发性尿道疾病病原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