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简介

(2009-12-12 12:42:18)
标签:

杂谈

http://www.conieer.com/uploadfile/20091212/20091212112612417.jpg

    儿童为什么能学会语言?为什么儿童在认知发展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就能以惊人的速度获得语言?他们又是怎样获得语言的?这些问题二直是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的难题。而对于儿童语言的真正的观察和研究是从18世纪后期开始的。西方一些心理学家以心理学研究目的的需要,用日记法收集了一些自己子女的语言发展资料,其中涉及到对儿童语言的一些研究观点。但这些初期的研究还比较简单和粗糙。
    20世纪初期,从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开始,许多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们对儿童语言发展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儿童语言研究形成了不同派别热烈争鸣的局面。有些人强调儿童的外界环境决定了儿童的语言发展,形成后天环境决定论;另一些人则强调儿童语言发展是人的生理现象,与生俱来,形成先天决定论;还有一些人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两者是分不开的,形成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更有一些人认为儿童语言发展无共同性可循,完全是个别现象。从50年代开始,语言的发生与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相当突出。这方面的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叫长期观察法,研究者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数年的跟踪观察,并将儿童的语言用最精确的方法纪录下来;第二种叫跨年龄组比较法。实验人员把不同年龄的儿童分成不同的几组来比较儿童语言能力在不同年龄的差别。他们从各自角度做出不同解释,形成了各种关于语言获得的理论和观点。这里仅仅从简单了解的角度,将人类关于儿童语言获得酌理论和观点做如下划分和介绍。
    一、环境决定论
    该理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环境决定论包括模仿说和强化说。
    1.模仿说。这是心理学界关于语言获得机制的最早的一种理论假设,主要有两种主张:
    (1)传统的模仿说。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F.Allport)最先提出。他认为儿童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语言与成人的语言越来越相似,就把折中结果归因于模仿。这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机械的模仿,往往将儿童语言发展的结果与过程相混淆。此理论对20—50年代儿童语言研究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2)选择性模仿说。此理论是心理学家怀特赫斯特(G.J.Whvitehurst)对传统的模仿说的改造。他认为儿童学习语言不是对成人的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第一,示范者的行为与模仿者的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即不仅在形式上、更重要的还在于功能上的相似。模仿者对示范者的言语不必是一对一的完全临摹,只要功能上相似即可,可以有差异和选择;第二,模仿性选择不是在强化和训练的情况下发生的,而是在正常的自然情况下发哇的语言获得模式。所以,模仿者的行为和示范者的行为之间在时间上不是很相似,在形式上也不是一对一的,儿童能模仿成人话语的结构,并在新的情景中用以表达新的内容,或组成新的结构。这样获得的言语既有学习和模仿的基础,又有新颖性。
    2.强化说。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最有影响的解释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他试图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强化等概念来解释儿童语言的获得,即把儿童语言的获得看成是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并强调“强化”在儿童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儿童是通过不断的强化学会语言的。具体体现在:在接触语言的过程中,儿童对一个刺激最初正确的反应,就会得到成人的强化(口头赞许或物质上的满足),这就增强了在类似情景中儿童再做出正确反应的可能性,这种作用就是强化作用。成人的赞许往往用话语表达,这些话语大多与特定的情景相联系,因此,成人的话语就逐渐成为有区别意义的刺激,即是下一个反应的刺激,又是对反应的强化因素,儿童就这样逐渐获得了语言。譬如宝宝在呀呀学语时期,常常会自动地、无目的地发出各种声音,一旦有些声音近似成人的某种语音时,成人便会立即对这些声音做出反应,予以强化。如当宝宝发出了类似“ma”或“mama”声音时,成人立即有反应,如果当时妈妈在场,就会出现在宝宝面前,情绪兴奋地重复“ma ma”进行强化,使“妈妈”这个人与“ma ma”声音之间建立了联系。这种现象,斯金纳称为“强化依随”,即指强化刺激是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发生的。当这种语言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在真实生活情景多次重复后,儿童就会通过联想准确地将“mama”与妈妈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妈妈”这个词就学会了。
    强化在儿童语言的获得中无疑是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使儿童的语言逐渐变得有效和得体。这种强调提供正确语言范例和正确强化的作用,对心理学界和语言学界曾产生过很大影响。但强化毕竟只是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一种因素,用它来涵盖所有儿童语言学习现象,必然会是片面的。
    二、先天决定论
    1.先天语言能力说。该理论是由乔姆斯基(N.Chomsky)的语言学理论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语言获得学说。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宜于学习语言的、人类独有的知识,这种知识体现在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  (Language Ae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里面。语言是一种充满抽象规则的复杂体系,而且还有许多不规则的和歧义的现象,但是儿童居然能够在他生下来的前几年里,在他的身体和智力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就顺利地掌握了本族语,乔姆斯基觉得这只能说明儿童有一种遗传的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使儿童对他广泛接触的语言素材进行处理,并逐步形成某种转换语法来认识这些语言素材。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发现了语言的深层结构以及把深层结构转换为表层结构的规则,就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语言习得机制既然是天生的,在每个人身上都应该是一样的,那么儿童为什么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学到不同的语言呢?乔姆斯基认为,这是因为存在着语言共同性(1inguisticUniversals)。在环境的作用方面,先天决定论认为环境是促进LAD的先决条件,但是儿童所需要习得的语言知识是不能单靠接触环境而习得的,后天的语言环境只是起到触发LAD工作的作用。同时,LAD的活动有一个临界期,过了这个临界期,LAD就会退化。所以,成人学习语言的能力不如儿童。
    先天决定论把儿童获得语言描绘为一个积极主动、充满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获得的不是一句一句具体的话语,而是关于语言的一系列规则。这一系列规则,能够使儿童听懂他从未听过的话,能够让儿童具有生成他从未听过的话语的能力。儿童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特有的句法现象,就是儿童创造性的最明显的体现。此学说是一个里程碑,它深化了对儿童语言能力的认识。
    2.自然成熟说。该理论是由哈佛医学院心理学家伦内伯格(E.H.Lenneberg)提出的一种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其基本主张是:
    (1)语言能力的先天性。1967年,伦内伯格发表了他的重要著作《语言的生物学基础》  (The 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Language)。在该书中,伦内伯格提出六条标准,用来鉴定一种能力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A.这种行为在需要之前就出现了;
    B.它的出现不是主观决定的;
    C.它的出现不是靠外部原因激发的;
    D.获得这种行为往往有个“关键期”;
    E.直接教授和反复训练对这种行为的获得影响甚小;
    F.它的发展具有阶段性,通常与年龄和其他方面有关。
    如果某种行为具备如上六条,就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伦内伯格证明,语言行为完全符合这些标准,因此是先天性的。
    (2)语言能力自然成熟。伦内伯格同乔姆斯基等人一样,也赞成先天说,但是,他的理论基础却是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伦内伯格把儿童语言的发展看做是一个受发音器官和大脑等神经机制制约的自然成熟的过程。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潜在语言结构,有适合语言的生物学基础。
    人类有着任何动物难以比拟的发达的大脑。儿童出生,发音器官和大脑等神经器官都不成熟,当与语言有关的生理机能的成熟达到一种语言准备状态时,只要受到适当的外界条件的激活,就能使潜在的语言结构状态转变成现实的语言结构,语言能力就显露出来了,儿童的语言也就逐渐发展成熟。不同民族的儿童生理发展是相似的,所以其语言的发展过程和速度也是相似的,儿童生理的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获得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
    三、相互作用论
    1.皮亚杰的认知说。皮亚杰(J.Piaget)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和他所领导的小组从1927年开始对儿童认知过程的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皮亚杰也把儿童的语言获得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因为他认为儿童的语言反映了儿童心理的发展,可以作为认知能力发展的路标。皮亚杰主要是考察语言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人们通过对皮亚杰认知说的研究,认为这一学说可派生出如下关于儿童语言获得的基本观点:
    (1)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认知机制,这是一种一般性的加工能力,它不仅适用于语言活动,而且也适用于其他一切认知活动。儿童语言发展的普遍性,不是因为他们有一个与生俱来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而是由于人类具有普遍的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
    (2)儿童并没有特殊的语言学习能力,语言学习能力只是认知能力的一种。语言不决定认知能力的发展,相反,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3)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儿童主体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的过程。
    认知说是当前儿童语言学中较有影响的理论。但要弄清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与语言结构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而且这两种发展是否就那样的平行,也还缺乏足够的证据。语言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过分强调认知这一个因素,也未免有片面之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认知说只强调认知发展对语言发展的影响,而忽视乃至否定语言发展对认知发展的影响,这种“单向”影响的看法,也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2.规则学习说和社会交往说。当前一批学者的研究倾向是博采众长。他们承认语言发展要受到先天的、后天的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先天的能力和社会的、认知的、语言的诸因素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是互为因果的,而且认为,语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规则的获得。
    (1)规则学习说。规则学习说是在乔姆斯基和行为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赞同者,主要有布朗(R.Brown)、费拉瑟(C.Fraser)、伯科(J.Berko)、欧文(S.Ervin)等学者。
    规则学习说认为,儿童具有一种理解母语的先天处理机制,但是,这种先天的机制主要是一种学习和评价的能力,而不具有乔姆斯基所说的语言普遍特征。儿童学习母语是一个归纳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演绎的过程。儿童用先天的语言处理机制,通过对语言输入的处理归纳出母语的普遍特征和个别特点。
    儿童的语言学习主要是对规则的学习。因此,在儿童语言发展的早期,会有许多过分概括的现象。对规则的归纳,凭借的是工具性的条件反射,是刺激—概括的学习过程,是先天因素同后天因素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影响。
    规则学习说同行为主义的最大不同,是它强调儿童的语言学习有先天的能力存在。它与乔姆斯基学说的最大不同,是认为儿童学习语言的先天能力中,不包括语言的普遍特征;语言学习是一种在先天能力参与下的条件反射,对语言规则的学习是归纳的而不是演绎的。
    (2)社会交往说。社会交往说是布鲁纳(J.Brunner)、贝茨(E.Bates)、麦克惠尼(D.Maewwhinney)等学者的理论主张;他们认为语言获得不仅需要先天的语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认知的发展,更需要在交往中发挥语言的实际交际职能。,因此,他们特别重视儿童与成人语言交往的实践,并认为儿童和成人语言交际的互动实践活动,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交往说认为,社会交往几乎可以看作儿童的一种天性。儿童会说话之前,就已经能用体态与成人交际,并听懂一些成人的话语;在单词句和双词句阶段,儿童以语言、体态或者是体态语言相结合的方式作为交际手段;最后过渡到可以完全用语言进行交际。
    四、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临界期学说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临界期学说倾向于先天决定论,只所以将此学说单列出来,是因为目前人们普遍重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问题。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可追溯到1873年,动物学家斯帕丁(D.A.Spalding)在鸡雏身上观察到,小鸡一出生就存在着接近和跟随运动物体倾向的“跟随反应”  (Fol—lowingResponse),他把这种跟随反应看做是有机体的一种生来的本能。1937年,德国生物学家洛伦兹(K.Lorenz)把这种跟随反应称为“铭刻”  (Imprinting),并用电影记录和展示了小鸭跟随他的铭刻现象。他认为:  “要获得这种铭刻对象,只能是在个体生命中的一个短暂的关键期。……一旦这个生理上的关键时期已经过去,动物就只认识它生来反应所铭刻的对象。”伦内伯格指出:青春期以前的儿童有一种“转换机制”,在儿童发育初期,语言能力受大脑右半球支配,而在成长过程中,语言能力要从右半球转移到左半球,即大脑的侧化。侧化一般发生在2-12岁的关键期。在大脑侧化之前,如果左半球受损,语言能力就留在右半球;如果在侧化后左半球受损,就会失去语言能力。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临界期。有的学者还提出一种所谓多种临界期的假说,即各种语言能力各自有其本身的临界期,它可以连接或重叠。
    语言发展关键期和临界期学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成人的语言学习能力不如儿童,为什么狼孩和猪孩等被发现后,语言能力不能得到顺利发展等问题。对此,有些学者亦提出不同看法。随着大脑和语言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此学说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总之,语言的获得和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种因素组成的。个人因素是其中之一。这些理论的发展和争执告诉我们,儿童语言的发展并不像人们所描绘的那样层次分明,如语法、语音、语义和语用。相反,儿童必须借助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学习语言。此外,个体差异的研究还告诉我们,语言获得的方式不只局限于一种,而是多种方式交叉使用的。如何为宝宝创造各种语言获得的有利条件,调动宝宝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其与生俱来的人类语言学习机能,使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更加顺利而高效,是科研和教学人员的长期工作,更是广大父母们所关心的问题。

原文地址:http://www.conieer.com/Info-8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