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2016年1月10、1月12日
苹果6S记录。 摄影/
谢琳 文字/吴采倩

“没有人要求我去做,但我有义务去完成。为了公民的知情权,为了摄影教学,都值得我去做。”
2015年12月20日深圳光明山体滑坡事故发生后,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谢琳老师的心。
一袭花衣,利落短发。谈起三赴深圳灾区拍摄的经历,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谢琳老师眼里透着坚定的目光,教新闻摄影课的她,用手机记录下灾区救援现场。
新闻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深入新闻现场的采访;除了能在讲台上讲好课,还要能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带领学生到校内外进行现场实拍;除了能解读他人的摄影作品,还能展示自己的优秀照片。目前国内高校很多新闻摄影课教师大都没有摄影从业经历,实战经验不足,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也极大地制约了课堂效果的提高。而谢琳老师在新闻摄影课程教学中,都会尽量去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谢琳在事故发生后,分别于2015年12月30日、2016年1月10、12日三次走进滑坡救援现场,用手机拍摄的照片记录下灾区救援的最新进展。
现场救援指挥部在2016年1月12日发布消息称,已发现69名遇难者,仍有8人失联。截至目前,救援区域无传染病病例报告,无聚集性疫情发生。指挥部称,受本次事故影响的4630名企业员工,目前已全部安置完毕,部分企业已经复工。受影响菜农的补偿安置工作已完成。截至12日22时,已有65名遇难人员的家属签订抚恤协议,大部分家属已离深返乡。
“一千多台推土机和挖掘机日夜在作业”
2015年12月30日,滑坡灾害第10天,谢琳专程前往灾区现场拍摄。“我一直关注这个事情”,她到宾馆走访灾区家属无果后,便直奔灾区现场。
“二三十米深的淤泥,一千多台推土机和挖掘机,日以继夜不停在挖”,这是谢琳赶到灾区现场后见到的场景。更让谢琳感到震撼的是,救援任务的繁重。挖掘机、推土机、运土泥头车1千多台24小时不停作业,来自全国各地的武警消防矿山等各类专业人员分二班倒、三班倒轮番作业参与救援工作。她谈到,刚开始以为这些救援人员都是广东人,但接触后才发现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像安徽、山东、内蒙等地的武警、矿工和技术人员等都来到深圳参与救援。
“来不及炒的肉、未下完的棋和孩子的作业本……”谢琳进入受损房屋后,发现很多东西都凌乱地遗留在了现场。上到二楼,她看到从“人造山”上滑下来的泥土冲垮一户人家卧室的墙,而卧室地面上的泥土浆还没干。现场的一片狼藉,显示出人们逃生时的慌乱。看到这些场景,谢琳眼泪掉了下来……
“一个七十几岁的老人抱他的孙子仓皇地从七楼跳下来,结果这个老人腰脊椎断了,小孩没事”,谢琳补充了一个现场逃生的故事。
“拍新闻现场不能蛮干”
这些灾区现场的还原,得益于谢琳积极的拍摄。谈起拍摄经验,她再三强调“一定要注意安全”。她表示灾区现场非常凌乱,每个关口不仅有武警、警察把关,还有各种各样地的工程车来回载泥土,路又滑又容易陷。“如果你不确保安全,不仅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还会给整个工程进度造成阻碍”,谢琳说。
除此之外,事先的防范措施和准备也很重要。由于灾区现场的环境比较复杂,道路还很泥泞,安全帽、水靴、手电或者应急灯是必备的。而口罩、水和食物也十分重要,把它们装在简便的背包中。“谁知道会不会有其他事情发生”,谢琳告诫做这种突发灾难报道要时刻谨记“防患于未然”,保护好自身的安全。同时,为了躲过检查关卡,一定要穿得越普通越好。
进入灾区现场后,根据现场情况选取角度和器材也是拍好照片的关键。为了找到一个拍摄的制高点,谢琳跟着一个矿工进入一栋比较安全的楼房。她认为跟现场的救援人员搞好关系,是抓到新闻点的一个办法。本次拍摄,她并没有使用单反专业相机。“在那种情况下不可能用单反。”谢琳称三次拍摄的灾区照片都是用ipone6s抓拍的,她认为不管用什么设备,首先应确保能拍到现场。
在灾区现场拍摄两个多小时后,谢琳选择离开现场。在拍摄的两个多小时时间内,现场不断会有人来问她是不是记者,通常她都会谎称自己是工程人员或者是技术人员。不过久了会穿帮,为了保留成果,只有拍完赶紧走。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能恋战,见好就收”。
“灾情需要记录”
2016年1月10、12日,谢琳两赴灾区现场,记录最后救援工作场面。谢琳背着十几斤重的包,在没过小腿的泥泞中艰难跋涉,边走边拍。一路上伴随着数次摔倒,她甚至摔得四脚朝天,相机从不知何时从背包滚出来,跌落在泥沟里。历经艰辛后,谢琳到达了事故核心地带的滑坡山体脚下,那是淤泥堆积最深的地方。
当她在站在30多米高的泥土前拍摄奋战了二十多天的铁道工程兵即将结束任务时,一位同行替她拍下了的这样的场景。“我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记录这场灾难”,她说。
有人问她能为灾民做什么?谢琳答道:“为了传递关怀,为了公民的知情权,为了记录历史。作为新闻摄影教师,同时也为了摄影教学需要”。她认为救援救灾有多种形式,有时候一张图片比捐款送棉被什么的更需要,历史需要人去记录,灾情也同样。同时,她谨记记录的前提是不能影响救援工作,注意自身安全,不打扰任何人。
文字/新闻13级吴采倩
摄影/ 谢琳

1千多台挖掘机、推土机、运土泥头车白天在作业

来自安徽的矿工参加救援工作,已经24天没回家了。

从“人造山”滑坡下来的泥土冲垮二楼一户人家卧室墙

一公里外的人造山泥冲泻的巨大推力瞬间让汽车成为废铁


一盘未下完的棋
遗落现场的合影照.

这位男性灾民正在17为谢琳讲述事发过程

在一线救援的人民子弟兵

行色匆匆的救援人员

受泥土冲击的厂房

滑坡的泥土冲垮了民宅的墙体

受损危房贴了封条,警察把守

安置办人员正在劝阻灾民解释为何不让她们进危房收拾东西


防化团洗消点

救援区域无传染病病例报告,无聚集性疫情发生

参加救援开推土机的的农民工

一千多台挖掘机、推土机、运土泥头车夜间仍然坚持作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