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大自然的歌(原创摄影评论)
——解读林清云的《海的乐章》
xie lin
在强大的大自然面前,人的生命是那样的脆弱。然而,还有一种超越自然而又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力量,那便是人的精神。林清云获得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艺术类金奖作品《海的乐章》,画面传递出的正是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是世界上最朴实、最纯真、最动听的声音,这就是大自然之歌!
林清云的《海的乐章》拍摄于广东电白县海边的一个虎头山山崖,作者居高临下俯瞰大海,当时海潮汹涌接天河,巨浪滔滔拍沙滩。在如此浩瀚大气的海浪面前,又有几个渺小的人不畏巨浪默默地在拾贝壳,白色的浪花、深蓝的海水与桔黄的沙滩构成鲜明对比,具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同样面对的是一片大自然,可人与人从中领悟到的东西却是不尽相同的。作者采用1/500秒的高速快门,200MM的长焦拍摄,凝固了从天而降的浪花,海水在画面上占了70%的空间。作者把握住浪潮退去,浪花和泡沫交织成自上而下方向的白色线条时按下了快门,此时白浪的垂直线与沙滩边缘的曲线以及脚印的点划线,构成了三线纵横衔接的形式美。当我们目光只停留在深绿色的海水衬托着扩展的浪花时,你的整个世界就只是一片浩荡的气势,当你昂首遥望在金色沙滩上拾贝壳的人们时又被牢牢地记住,锁定;你就会明白一浪花一世界、一沙滩一天堂,那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
也许,只有摒弃了一切杂念的人才能领会海的声音。作者用他的镜头述说了这一切。我也生长在海边,我能领会那跌宕的丰富的声音,那是一种能带你走出迷乱走向宁静的声音。其实,生活就像大海,它包含了一切又体现了一切,让岁月在匆匆的流逝中留下沉淀,留下对生活的思考,留下海的声音。人类社会在进化,大海也在进化。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要生存,他们追赶着潮头去赶海,踩着沙滩去体味生活的甜蜜和辛酸。
只要大自然和人的关系是永恒的,那么摄影家的镜头追随大自然也就会永不停步。从这一届艺术类的金奖作品所透露出的信息来看,“纪实”的、“唯美”的艺术作品仍然被评委和受众所肯定和青睐。纪实摄影是关心自然的摄影,它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因为纪实摄影就是通过记录自然的环境、社会的人、自然的人、历史的人中探究和发现人的本性与自然的禀性。人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也难怪有的人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或睡觉,或谈笑中忽然来了一种对艺术的灵感,因为人性的本质便是自然,自然能给人赋予灵感,自然便是一个大的和谐的艺术。
对于摄影的“唯美危机”,摄影家李少白则认为“唯美”是一种境界。他说:“应该承认摄影除了记录社会、历史,揭露丑恶,批判现实或者表现自我,发泄情绪等实用功能外,更有意义的就是参与审美。面对目前轻视艺术与美的时尚之风,不管它以什么名义——大众的、人文关怀的道德的、历史伦理的,还是前卫的、后现代的、观念的;不管它是严肃的,还是轻浮的,还是别的什么,统统不要轻信,摄影的高级形态,必然是艺术,而艺术的本质必然是‘唯美’。‘唯美’不是一种霸权,一种垄断,而是一种抵御,抵御粗鄙、庸俗、虚伪;又是一种坚持,坚持人性中的至洁至纯;还是一种呵护,呵护善良、柔弱……”[1]
对风光摄影而言,真实再现大自然的生态和资源,或追求文化和科研价值,或写意抒情倾诉自己,追求审美价值,咏叹天、地、人的和谐,更不应该回避“唯美”。“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特性,大自然的环境从来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数码影像泛滥成灾的时代,谁不会用手机或数字相机拍照?谁不会用做图软件修改画面?“一次成像”的“纯摄影”反倒被冷落、被不尊重了?林清云的《海的乐章》,没有PS处理的原装版也许也会引起质疑的。
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所有入选作品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网上公示,网上有不少网友参与讨论。比如网友天马行空说“据说这些评选作品的公示中百分之九十是PS,百分之八十是合成的,如果是这样我支持将摄影家协会并入美术家协会”。网友寒影说“看来数码时代学摄影要先学PS”。为此,专门电话采访了作者林清云,他说,画面中沙滩的色调,脚印与线条,浪花的气势等都没做任何后期改动。
大海潮起潮落,热爱大自然的摄影家的日子同样是一天天地过下去。数不清的关于海的故事也就期待着这些敏锐的艺术家们去发掘吧。
参考文献:
[1]李波.《中国风光摄影作品的未来走向》.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中国摄影开拓与发展论坛
http://www.cpanet.cn/gcms/end.php?news_id=7235
(2007-01-2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