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南过大年----屯堡人跳地戏(胶片版)

(2010-01-22 23:13:35)
标签:

越野mm摄影

地戏

屯堡人

脸子

大年

安顺

文化

分类: 人生百态

西南过大年----屯堡人跳地戏(胶片版)

地域不同,风俗就不同。风俗不同,过年的方式也就各有特色。贵州安顺九溪人的年就与众不同。他们以地戏为主线,演绎了独特的。地戏在贵州广为流传,地戏也叫跳神,主要是为了驱邪逐疫,同时也是一种娱乐。在安顺一带,跳地戏最为集中兴盛。春节之后,元宵节之前,在安顺农村到处都可以看到由农民自编自演,世代相传的地戏

2000年春节  EOS 1-17-35MMEOS3-35-350MME100VS反转片、LS2000底片扫描 

西南过大年----屯堡人跳地戏(胶片版)

 

九溪村有800多户人家,是贵州省可数的大村之一。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的30万大军进驻贵州的调北征南几乎改变了贵州的整个风貌,也使九溪村成为一个有着自己悠久历史文化的有特色的村子。这30万大军在安顺设下了大本营,后来,战事渐息,这数十万汉军将士多数没有回转家乡,他们逐渐以各种方式四散在贵州各地,并且顽强地保持着自己从北方带来的文化。朱、姚、冯、余、宋、黄、顾等十几姓人家先后在九溪河畔建立大小三堡,即为今天的九溪村。在安顺四周的屯堡生息下来的群体就被后人称为屯堡人。九溪就是地地道道的屯堡人的村庄之一。明洪武年间发生的几十万军事移民事件,在历史、文化诸方面都有很多研究。这些由调北征南变成调北填南的汉移民,历史上大多融入了当地的民族种群,他们的汉文化形态变异和淹没了。而一直依托在以军事目的建立起来的屯堡中的汉军及后裔们,把当初从家乡带来的文化,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成了一种不同于原有的汉族文化,也不同于现今汉族文化的文化——屯堡文化。

西南过大年----屯堡人跳地戏(胶片版) 

屯堡文化在大文化上隶属于汉文化,它又拥有一些特别的文化形态。其表现形式主要反映在年节活动中,跳地戏是年节的重头戏,并且由地戏演绎出来的还有抬亭子抬玉皇等等民俗节目。

西南过大年----屯堡人跳地戏(胶片版) 

跳地戏中戴在额头上的脸子
西南过大年----屯堡人跳地戏(胶片版)

地戏不是搭台子唱戏,一般在露天平地甚至专找较低的平地演出,观众在较高的四周观看,这就是地戏的脸子(如京剧的脸谱)顶在头上的原因。一堂脸子十分贵重,如今也得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故一出戏在山里要演几辈人。

西南过大年----屯堡人跳地戏(胶片版) 

唱地戏的演员面罩青纱,背插旗,手执刀枪等锋利的兵器,身穿布袍或战袍,在锣鼓的伴奏中,尖声唱和,飞脚起跳,角逐开打。场上旗摇摆,雉尾颤抖,刀枪挥舞,非常热闹。据说在年头跳神驱邪,能使一年之中,户户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西南过大年----屯堡人跳地戏(胶片版) 

地戏剧目只有武戏,如《三国》、《杨家将》、《隋唐演义》等,没有文戏和儿女恩怨的剧目。反映了地戏来自官家所受的思想局限性。地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一些剧目中加进一些青面獠牙的人物,强化驱邪逐魔的气氛。


西南过大年----屯堡人跳地戏(胶片版)  中途休息,跳地戏的人抽烟也戴着青纱,罩着脸子

西南过大年----屯堡人跳地戏(胶片版)
当地出嫁了的妇女的装扮还保持着明朝时期的服饰
西南过大年----屯堡人跳地戏(胶片版)  当地出嫁了的妇女的装扮还保持着明朝时期的服饰
西南过大年----屯堡人跳地戏(胶片版)  地戏上演前,屯堡人正在寺庙时烧香上供祈祷
西南过大年----屯堡人跳地戏(胶片版)  
寺庙门外烧香祈祷的人
西南过大年----屯堡人跳地戏(胶片版)  农历初九那天跳地戏,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欢天喜地合家聚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