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鸟类动物的特征教案及反思

(2014-09-20 17:28:17)
标签:

育儿

分类: 科学实验、综合实践

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形状的鸟喙适合吃哪些食物。

2)了解鸟喙的外形与生活中的哪种工具的形状和功能相近。

3)理解各种不同形状的喙对鸟类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通过实验,学生能说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喙适合吃的食物。

实验材料准备

米粒,嗑开的葵花子,塑料泡沫颗粒,马铃薯块,碎纸团;镊子,尖嘴钳子,汤匙,起钉器;钻孔的塑料泡沫块,水槽,适量的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出示几幅鸟类的图片)学生辨别它们属于哪类动物?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观察图片,老师提问:鸟儿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着重强调鸟类的喙各不相同。(同时介绍鸟的嘴我们一般称为鸟喙)并让学生明白,鸟喙是鸟儿用来吃东西的。

 4、学生提问:①图片中的鸟类会吃什么食物呢?

②鸟喙的形状不同,它们吃的食物会不会也不同呢?

 5、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探究问题,提出本课的探究问题:鸟喙的形状与取食有什么关系?

二、学生猜想

    当探究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图片中的鸟类可能会吃什么食物呢?让学生根据鸟喙的形状自由猜想。

三、模拟鸟喙取食的实验

 1、观察图片,提问:图片中鸟儿的喙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长而细;短而尖;宽而大;锋利带钩。

2、学生观察实验工具,说出每种工具与哪种形状的鸟喙相似。(镊子——短而尖;尖嘴钳子——长而细;汤匙——宽而大;起钉器——锋利带钩)教师并指导工具的使用方法。

3、老师介绍实验食物:

塑料泡沫颗粒模拟是水中的鱼儿,或是漂浮在水面的浮游植物;马铃薯块模拟兔子肉;磕开的葵花籽模拟坚果,要取出里面的仁,,塑料泡沫块洞中的碎纸团模拟树洞中的橡皮虫。

 3、了解实验要求。

 4、学生分组实验,填好实验报告单,教师巡视指导

 5、实验交流

1)选取一组的实验报告单,请组长说明实验结论:镊子最适合拾取米粒和橡皮虫,尖嘴钳子最适合拾取果仁,汤匙最适合拾取水面上的浮游生物,起钉器最适合拾取兔子肉。

2)教师提问:其他组的同学同意他们的结论吗?

3)当所有学生给出肯定答案后,再引导学生看实验报告单,提问:从实验报告单中,我们除了了解镊子最适合拾取树洞中的橡皮虫,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4)学生交流反馈:镊子还能拾取米粒,塑料泡沫颗粒。

5)教师继续提问:这说明什么?

6)学生反馈:这说明像镊子形状的鸟喙取食种类多。

7)从实验报告单中还能知道什么?

8)学生反馈:像汤匙和起钉器形状的鸟喙的鸟类吃的食物种类少些。

9)教师提问:如果把鸡和鹈鹕同时放在一个环境里,谁更能很好的生存下来?

10)学生讨论、交流:鸡更能很好生存。

11)学生提问:既然鸡吃的食物种类多,更能很好的生存。那所有的鸟类的鸟喙都和鸡的喙一样,不都能很好的生存了吗?

12)学生讨论、交流

13)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结论:从实验中我们知道:镊子最适合拾取树洞中的橡皮虫,也就说明长而细的喙适合拾取空间狭小地方的食物;尖嘴钳子最适合拾取米粒和葵花籽,也说明短而尖的喙适合吃地面上细小的食物及坚果;汤匙最适合拾取水面上的浮游生物,说明宽而大的喙适合吃浅水中的食物也能吃体积大的食物,比如水中的大鱼;起钉器最适合拾取兔子肉,同样说明锋利而带钩的喙适合捕食弱小的动物。(边总结边板书)而且我们还知道鸟喙的多样性使得鸟类适应不同的环境,鸟类之间更能和谐生存。

四、课堂拓展

 1、(课件出示几幅鸟儿图片)学生观察其鸟喙的形状,根据实验结论说出它们会吃什么食物,并随之播放视频,看学生的答案与现实的情形是否一致。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要及时表扬。

2、学生讨论,交流:

1)为什么小燕子到了冬天就会飞向南方?

2)学了《闰土》这课后,小红仿效闰土捕捉麻雀的方法,在地上放了一条鱼用棍子支起一个簸箕,可是他等了一下午,怎么一只麻雀都没捉到呢?

五、课外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鸟喙与取食的奥秘,在下课之前,老师留给大家两道课外作业题,请同学们查找有关资料课外进行交流,讨论。

1)干旱时期,许多水塘和河流会干涸,一些开花结果的植物会死亡,这时对于具有哪种类型喙的鸟的生活产生影响?

2)假设在干旱时期,一种鸟有较短的喙,能嗑开一些具有坚硬外壳的种子,这种喙有什么优点?

六、板书设计

                   鸟类动物的特征

                  鸟喙————取食

                  长而细      虫类,小鱼、花蜜

                  短而尖      谷物类、坚果

                  宽而大      浮游生物,大鱼

                  锋利带钩    肉类

 

教学体会与反思: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学生为主题,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课中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教学本课后,我有自己的教学反思:

一、     从问题入手,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探求知识总是从问题开始。所以教学这课时时,我注重探究问题的提出。设计了几幅典型鸟喙的鸟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找出鸟喙形状的不同,在老师适当的引导下,具有不同形状喙的鸟儿会吃哪些不同的食物?激发他们想探究的热情。

二、     猜想是探究活动的前提

“猜想与假设”是学生探究前的一次对科学的预见性活动,也是探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当学生提出疑问后,我没做出回答,而是让全班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常识大胆的猜想,鸟儿可能会吃鱼,虾子,虫子,谷物等等不同的食物。我再适时说,到底谁的答案才正确呢?进而激发学生想进一步探究。

三、     实验是探究活动的深化,突破重难点的桥梁

    实验是辅助学生探究科学世界的一种手段,通过实验,满足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解答心中的疑问,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还能体验到探究过程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在学生们分别用代表不同形状的鸟喙的工具模拟鸟喙取食时,通过实验,他们真切感受到各种形状的鸟喙最能拾取的食物是不同的,从而达到实验的目的,也探寻到先前问题的答案。

四、     实验材料要精选

材料是学生在科学试验中进行探究活动的载体,会直接对实验现象和学生的探究方向造成影响。实验前准备充足、合适的材料是实验获得成功的保证。本堂课鸟喙取食的模拟实验是一个趣味性的活动。在准备食物时,我有别于教材提供的材料,以容易找到和学生能接受的物品为准。如木棍洞难以找到所以用泡沫块打洞代替,而且取出的塑料泡沫颗粒也可以利用;怕女同学害怕虫子,所以实验中的橡皮虫用细小的纸团代替;兔子肉难以得到,而且为了教育学生要保护动物,不能乱宰杀兔子,兔子肉用马铃薯块代替。

总之: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规范而有序,探究欲望强烈,讨论激烈而到位,了解并获得了较充分的科学概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