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二)
(2010-06-20 15:26:04)
标签:
环保液膜期末复习破乳溶解氧杂谈 |
分类: 专业课学习 |
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二)
三、简答
1、水体自净:受污染的水体,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自然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
2、污水排入河流的混合过程:①竖向混合阶段②横向混合阶段③断面混合阶段
3、废水中油存在形态:
废水中油通常有四种存在形: ①可浮油 ②细分散油 ③乳化油 ④溶解油
4、双模理论基本论点:双膜理论基本论点:(1)气、液两相接触的自由界面附近,分别存在着做层流流动的气膜和液膜。(2)在两膜以外的气、液相主体中,由于流体的充分湍动(紊流),组分物质的浓度基本上是均匀分布的,不存在浓度差。(3)在气膜中存在着氧的分压梯度,在液膜中存在着氧的浓度梯度,它们是氧转移的推动力。(4)氧是一种难溶气体,溶解度很小,故传质的阻力主要在于液膜上,因此通过液膜的传质速率是氧转移过程的控制速率。
5、造成丝状证膨胀原因:
造成丝状性膨胀的原因:(1)污水水质(2)运行条件(3)工艺方法
6、生物接触氧化法优点:
①由于填料的比面积较大,池内的充氧体条件良好
②生物接触氧化法不需要污泥回流,不存在污泥膨胀问题,运行管理简便
③由于生物固体量多,水流又属于完全混合型,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池对水质水量的骤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④生物接触氧化池有机溶剂负荷较高时,其F/M保持在较低水平,污泥产率较低7、生物脱7、氮包括那几个过程 5-702
7、生物脱氮包括哪几个过程? (P86)
8、破乳方法有哪些?P61
破乳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基本原理一样,即破坏油滴界面上的稳定薄膜,使油、水得以分离。破乳途径有下述几种:
(1)投加换型乳化剂。
(2)投加盐类、酸类物质可使乳化剂失去乳化作用。
(3)投加某种本身不能成为乳化剂的表面活性剂。
(4)通过剧烈搅拌、振荡或转动,使乳化的液滴猛烈相碰撞而合并。
(5)如以粉末为乳化剂的乳化液,可以用过滤法拦截被固体粉末包围的油滴。
(6)改变乳化液的温度(加热或冷却)来破坏乳化液的稳定。
四、问答
1、解释并画出仰垂曲线
图表示一条被污染河流中生化需氧量和溶解氧的变化曲线。横坐标从左到右表示河流的流向和距离,纵坐标表示生化需氧量和溶解氧的浓度。
将污水排入河流处定为基点0,向上游去的距离取负值,向下游去的距离取正值。在上游未受污染的区域,BOD5很低,DO接近饱和值,在0点有污水排入。由溶解氧曲线可以看出:DO和BOD5 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污水未排入之前,河水中DO很高,污水排入后因有机物分解耗氧,耗氧速率大于大气复氧速率,DO从0点开始向下游逐渐减低。从0点流经2.5d,降至最低点,此点称为零界点。该点处耗氧速率等于复氧速率。零界点后,耗氧速率因有机物浓度降低而小于复氧速率,DO又逐渐回升,最后恢复到近于污水注入前的状态。在污染河流中DO曲线呈下垂状,称为溶解氧下垂曲线(简称氧垂曲线)。
根据DO和BOD5曲线,可以把该河流划分为污水排入前的清洁区,排入后的水质污染恶化区,恢复区和恢复后的清洁水区。斜线部分表示DO受污染后低于正常值,黑影部分表示DO低于水体质量标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