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011-10-10 00:48:3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文言文阅读 |
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一)判断:1•动作是由宾语发出的。
2•主语使宾语发出这个动作。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二)翻译:使(令•叫•让)+宾语+谓语
例:1•予我千金,吾生若。
2•吴起以刻暴寡恩亡(其)躯。
3•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4•军士吏披甲,锐兵刃。
5•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
6•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三)特殊情况的使动用法:
1•省略宾语的使动用法
例:(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1)
(2)
(四)练习
练习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使动用法的类型,并翻译句子。
1•齐女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
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3•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
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5•既来之,则安之。
6•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7•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斧bed
8•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
9•令尹南辕反旆。
1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11•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1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13•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社稷•月1、肉:脍炙人口•祭-示-礻
14•舍相如广成传舍。
15•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6•以膏泽斯民。
17•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18•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练习二:理解文段,指出使动用法的词语,并翻译它。
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鳞次栉比•草行露宿
2、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乎?”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与,盖谦谦之志耳。”
3、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4、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三、名词•形容词•心理动词的意动用法
(一)判断:1•名词•形容词•心理动词带宾语,正常情况译不通。
例: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韩愈《师说》)
6、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
(二)译法:
1、名词作意动:把…(宾语)当作(作为•放在)…(谓语)
2、形容词作意动:觉得(认为)…(宾语)+如何(谓语)
3、心理动词作意动:觉得(认为)…(宾语)+如何(谓语)
(三)特殊情况的意动用法
1•省略宾语的意动用法:
例:吾羞(之),不忍为之下。
2•宾语前置的意动用法:
例:吾未之奇也。
(三)练习
第一题:指出下列句子中意动用法的类型,并翻译句子。
1•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2•友风而子雨。
3•饥者不愿千金而美一食。
4•以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5•吾闻柳公尝巧我,慧我。
6•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7•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8•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9•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10•公子乃自骄而功之。
11•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12•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13•齐威王欲将孙膑。
14•成以其小,劣之。
15•奉祖宗庙,子百姓。
16.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17.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18.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19.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20.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第二题:理解文段,指出意动用法的词语,并翻译它。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钙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门庭若市
2、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师心自用•属•辈•侪•曹:尔曹身与名俱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