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天净沙 秋思》的艺术特色
(2013-10-10 23:22:23)
标签:
文化 |
浅析《天净沙 秋思》的艺术特色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似乎在历代文人的笔下,秋成了多愁的季节,成了客旅思乡、士卒怀远的代表。范仲淹在《渔家傲》中借助秋天特有的悲凉将将士们思亲之情表达的酣畅淋漓,让读者永远记得“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愁叹。(好像只有刘禹锡例外,他仿佛更喜欢秋带来的那种生命的澎湃感。)惆怅的心情需要通过秋的凄凉表现,那秋的凄凉又能通过什么体现出来呢?无数写秋的诗歌告诉我们秋天有其特有的景色,而这些景色就是营造秋天凄凉气氛的最好的载体。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经典的元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这首曲子的最后说“断肠人在天涯”,什么样的人是“断肠人”?熟悉武侠小说的人肯定熟悉“断肠草”这种毒草,人被称为“断肠人”是因为他有毒吗?当我们通读全曲后,我们终于发现了是什么让人断肠了。诗的前几句罗列了一系列秋天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意象似乎为诗歌营造了一种凄凉到极点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下诗人有意将主人公推出来,就让他笼罩上了一层惆怅的面纱,而又因为前面一遍遍地将意象叠加在一起,就把这种惆怅烘托的“原形毕露”。所以这首诗歌的第一个大特色就是选取了应景的意象,并将它们叠加在一起,来烘托气氛。
如果诗人一味地叠加意象,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后人有模仿马致远的这种叠加意象的手法的,如白朴的《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
像这样的诗,当我们读完的时候,我们能很清晰地弄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吗?确实比较困难。而马致远的《天净沙》之所以能让我们对主人公的惆怅感同身受,就是因为他并没有将意象叠加到底,而在第四句开始就进行了变化。这首诗的前三句在罗列意象时并没有在意象之间加上任何的谓语和介词,但当第四句出现时,变化就出现了。“夕阳西下”这是一个主谓俱全的短句,而“断肠人在天涯”更是主谓宾俱全通过这样变化的句式来抒发内心的感情。所以我认为这首诗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句式的变化,去除了阅读上的单调感。
这首诗被人记得还可能因为它的另一个艺术特点。前面我们说诗人叠加了众多的意象来营造秋的凄凉,但是当我们仔细品味后,我们会发现诗歌的第二行的意象似与其他两行的意象在格调上有所不同。“小桥流水人家”这样三种意象被读出来的是一种生活的悠闲感,这样的情感和全诗的基调绝对不会是相同的,那诗人为什么要在凄凉的氛围中穿插进悠闲的生活气息呢?我认为原因有二:第一,诗人为了故意避免前三句在意象上的单调性,而精心安排的具有曲折心灵感受的意象罗列。第二,这一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眼前所见别人生活的悠闲来反衬自己凄凉的生活气氛。这或许是这首元曲能默默流传于人心中的一个隐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