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起风雷动墨舞诗意浓——观著名画家林剑冲先生作品有感
标签:
书画艺术林剑冲文化收藏 |

细细算来,认识著名画家林剑冲先生差不多有30个年头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王府饭店就职时,有机会接触到京城一些知名书画家,林剑冲先生就是在那个时期认识的。那时的林剑冲先生只有30多岁,作为小有名气的青年书画家,林剑冲先生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朴实厚道的为人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谦逊儒雅、平易近人、善良坦诚的处事态度,令我数十年来始终无法忘怀,成为令我尊敬和钦佩的书画圈中好友。


每每提及这段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林剑冲先生总是感慨万千。他告诉我:那时家里住房条件并不宽敞,全家七口人挤在一个没有门厅的小两居中,当自己带回一个别人躲之唯恐不及的脏老头时,确实给家庭生活带来不小的震动。好在父母和姐妹们都是乐于助人的实在人,因而大家克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最终不仅收留了老人,而且还想方设法的照顾老人。睡觉时四个姐妹们挤在一间,另一间只好用床单在中间隔开,他与卓然先生睡里侧,而父母则在外侧凑合。为了给卓然先生提供作画的场所,白天父亲便将屋内的门板卸下来,放在缝纫机上当画案……

在老师最困难的时期给予了帮助和关照,使其度过了难关,而老师又在他的艺术人生中,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使其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当有人说他是恩师卓然先生命中的“贵人”时,林剑冲先生总是真诚的纠正说:“老师才是我艺术人生中的‘贵人’,是老师这个‘贵人’,成就了我今天的艺术人生。”

林剑冲先生的写意虎是在继承恩师绘画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对虎的独特理解和感受,用心血创作的结晶。在绘画艺术的传承上,林剑冲先生深明“师心不师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道理。在学习老师及古人驾驭笔墨技巧、立意造型等方面,他并不是依样画葫芦,亦步亦趋,而是敢于创新,勇于发展。宋代刘道醇提出“师学舍短”,主张从师学习要取其所长,弃其所短。而清代郑板桥则进一步提出:即使对老师的优点,也要“学一半,撇一半”。因为一个有创造性的画家,总是根据自己的特殊气质去吸取养分,而百分之百的模仿他人,就无法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林剑冲先生之所以有今天的艺术成就,恐怕与他在艺术上的永不满足,不断创新有着很大关系。我把他近期作品与十多年前的进行过对比,严格讲变化是非常显著的。其用笔、用墨、构图乃至技法上似乎较以往更加娴熟、更加完美、亦更有内涵和个性。

观林剑冲先生的绘画,最大的看点当属他将书画融会贯通的用笔技巧。“书中有画、画中有书”是他多年来追求的境界。作画时他那专注的神情,恣肆狂放的用笔,激情洒脱的个性在挥毫泼墨的瞬间毫无保留的向我们展露。在林剑冲看来,大写意最能体现虎的威猛,故而在笔法上他吸收了草书化繁为简的特点,以极简练的线条来完成虎的造型;他以草书挥洒自如的笔墨表现虎的性格。笔落之处线条流畅不失沉雄,墨彩痛快淋漓,须臾间,神采飞扬,威猛彪悍的山君跃然纸上。在他的主观意识中,画虎不仅仅只是在画一种猛兽,而是要表现一种精神,表达一种诉求,虎的威猛、勇敢以及傲视群雄的风格特征都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应该讲,林剑冲先生擅长的大写意虎,不仅传承了恩师卓然先生的笔墨灵气,而且拥有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凭借“林氏大写意虎”这张名片,林剑冲先生在画坛奠定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观看林剑冲先生作画时,我时常会生发出这样一种感觉:在创作的那个瞬间,他就如同是一位优秀的乐队指挥,他手中的毛笔犹如乐队指挥手中的指挥棒,当他在奋笔泼墨间,完成了线条、色彩、构图等等的布局,就好像是指挥完成了一曲动听的美乐演奏。在这里,刚劲与柔弱,磅礴与细腻,伴随扑面而来的震撼,一件视觉效果极佳的艺术珍品展现在我们面前,那情形就好似是雄浑的交响乐般令人陶醉、共振心灵。我知道,那是属于他对生活细微观察后的敏感捕捉,他用自己独有的的表达方式——色彩与线条来述说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而画面中的猛虎、花鸟、山水等等都是他精神的寄托,情思的展示。

林剑冲先生的作品里面充满了诗意的表达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从他的画作中不难发现,其明暗比对的色彩,淡抹相宜的光影,疏密有致的线条,巧妙而合理的构图等等,一切都显得自然而深情,纯净而炽热;他把宣纸当作旷野,在笔墨碰撞、色彩交融间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有些神秘的世界。在这里,画家通过东北虎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理想的诗意家园。他把关爱东北虎与热爱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呼唤我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应该说,他潜意识里对东北虎深深的情感,透过笔墨毫无保留的传递了出来,也正是这个原因,他笔下的东北虎系列画作,无不彰显着这位睿智的画家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一场诗化与哲理的漫步。

前些年曾以为林剑冲先生把绘画的主攻方向定位于写意虎系列而心无旁骛,近几年发现他的山水、花鸟画也特别亮眼。当我在微信里发现他的此类作品时,开始有些意外,后感到新奇,直到前不久在他的一个画展上近距离目睹了他的几件山水和花鸟作品,才让我对他的的绘画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巍峨陡峭的山峰、傲然屹立的松树、一簇簇、一丛丛仿若绣针般的松树针叶,还有那色彩艳丽、活泼灵动的雉鸡……这些作品,包含了写意、工笔以及兼工带写等不同画法,笔墨里渗透的是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感触,展示了画家厚重的笔墨功底和比较全面的画路。应当承认,他的山水、花鸟等绘画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空灵之美,不仅仅让我们看到了辽阔弥远的大千世界,更让我们看到了画家的艺术潜质,看到了一个优秀画家的全貌。

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的呈现是为了将生活的美表达得更好,更具有实质意义。艺术之美与生活息息相关。有了生活的浇灌,艺术才能展现的淋漓尽致。画家只有关注生活,关注时代,其作品才能有生命力。林剑冲先生的作品始终在追随时代的脚步,由最初的写意东北虎系列,到探索山水、花鸟画并将其嵌入到生活中,当典雅的旗袍上出现了他手绘的艺术图案,我想展示出来的不仅仅只是新奇和惊艳,更多的应该是传统绘画与传统服装的有机结合会留给我们哪些遐思与联想。是画家透过笔墨把生活中的美提炼加工后回馈给我们的艺术大餐。

值得一提的是,林剑冲先生设计制作的旗袍绘画面世后,在业界引起不小的轰动。当模特们身穿由他亲手设计绘制的旗袍在舞台上亮相时,不光让穿旗袍的模特们充满了自信乃至自豪感,更是令台下的万千观众大开眼界、大饱眼福。这景象不免让人想起曹植在《洛神赋》中所描述的场景:“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模特们舞姿步态婀娜多姿、楚楚动人;旗袍上图案新颖、色泽靓丽。模特与服饰天人合一的结合,彼此呼应协调,相得益彰。林剑冲先生在跨界上的小小尝试,为我们营造出了惊艳绝世的艺术氛围。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好的绘画作品应该具备“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林剑冲先生特别注重在现实的审美客体感受中,去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他的每一幅作品,无不得益于他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和对绘画艺术的感悟,他深知,只有强烈的审美感受,才能够激起画家无穷的创作欲望,而只有透过对新的审美境界的表达,才能生发出新的艺术个性。聪明的林剑冲先生在笔墨中融入了哲思、诗情和禅意,其作品也因此而拥有了超凡脱俗的灵魂。应该说,他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个性的切入点和绘画模式,在自己艺术的创作之途中不断进取,不断升华。
除了潜心创作外,林剑冲先生还称得上是一位极具社会责任感的画家,在拯救频危野生动物,保护东北虎的活动中,林剑冲先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不仅是倡导者,而且是行动者。他把关爱和保护东北虎视为神圣的使命,贯穿在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为表彰他的突出贡献,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授予他哈尔滨市“荣誉市民”称号,黑龙江大学特聘他为该校“客座教授”。

在绘画艺术领域,林剑冲先生算得上是一位成就比较突出的艺术家。但值得欣慰的是,成功了的林剑冲先生并没有满足,每每谈起他的绘画成就,他总是会提到恩师卓然、以及对他有过知遇之恩的著名画家贾浩义、何镜涵和魏磊先生等人,即便是在朝阳区少年宫教过他的老师陈占龄先生,他也心心念念,屡屡提起。其感恩之心溢于言表。也许除了绘画技艺精湛外,那颗纯朴善良的感恩之心正是林剑冲先生吸引我的核心所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知恩图报是备受推崇的道德规范——感恩是一种高尚的修养, 是一种包容的心境,是一种博雅的情怀。《朱子家训》有云: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注:此文刊发于《健康大视野》2021年5月(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