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人生入画——品味著名影星书画家张金玲的艺术人生
标签:
书画张金玲文化艺术收藏 |

提起张金玲这个名字,上世纪五、六乃至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恐怕没有人会不知道。作为文革后电影的代表性人物,张金玲以其精湛的演技、美丽的容颜、朴实的为人等给那个年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作为影后级的人物,她是七、八十年代最耀眼的电影明星之一,她美丽而端庄的形象给那个年代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然而,在影视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张金玲离开了观众的视线,她义无反顾地告别了令无数少男俊女们梦寐以求的银幕,卸下了数不胜数的耀眼光环。在人们疑惑的揣测中,她选择了书画世界。1990年,离开了银幕的张金玲,带着影迷的不解和朋友的揣测,悄悄地拜一代大师齐白石的入室弟子娄师白先生为师,开始了他习书学画的人生之旅。
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一位画家朋友的引荐下认识的张金玲老师。当时在王府饭店供职的我因参与筹办过几次书画笔会而迷上了书画,亦因此而结识了一些书画家。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张金玲老师的一些细节。当时是去的她位于老北京电视台后侧一个小区的居所,在张金玲老师布满各类艺术品的居所内,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书画艺术品在居室内的魅力,从而更加喜爱上了书画艺术。那期间,我有机会观赏已经在书画艺术上小有成就的张金玲老师写字作画,也很幸运的得到了几件她的书画作品。

谈到张金玲的书画艺术,应该首先从她的老师齐派传人娄师白先生说起。我们知道,在中国现代绘画艺术中,无论是从美术史抑或是从艺术市场方面,齐白石都应该算得上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而在白石老人的弟子中,娄师白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应该说,娄师白先生是齐派传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作为当代著名画家,娄师白先生的画笔墨凝练,意境清新,用色鲜而不艳,雅而不俗,将水墨功夫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境界。能成为娄师白先生的弟子,本身就是一件幸事。而能得到恩师的肯定和认可,成为其得意门生则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了解中国画的人都知道,花鸟画是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来赞美生命、歌颂大自然的。因而花鸟画既讲究笔法丰富,又要求墨色多层次的变化;在构图、透视上的处理亦有别于西方绘画,以多角度、多视点的“散点透视”来表现画家的主观意图。透过抒情表意来恰如其分地展示画家的笔墨功夫和学识修养。仔细观察和研究张金玲老师的作品,我们既能看到她与齐派大写意的传承关系,又能品味出她以自己的审美视觉所表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张金玲的花鸟画除了保留有齐派写意画展现的豪放外,亦不失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温婉。

众所周知:中国书画是一种高层面上的文化,它集哲学、文学、美学等多个方面于一体,是一个画家的全部精神世界的反应和生发。写意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它不是简单的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 张金玲深知,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不仅要重视真,还要注重美与善等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她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来影响人们的情趣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张金玲的花鸟画在色彩的渲染上淡雅纤丽、精妙绝伦;而在笔法的运用上则妩媚刚劲,婀娜遒逸;她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追求白石老人提倡的“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等造型手法,借以实现所绘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而在构图上,她能突出主体,善于剪裁,把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运用的恰到好处。绘画大师潘天寿曾说:“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透过张金玲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追求天趣自然、充满生气,律如乐韵的画面,以及明快亮丽、光影交融,空间深遂、耐人寻味、富含神秘感的构图,都较好的保留了传统花鸟画恬静、典雅的特点,亦更大限度的发挥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感悟。正是大师潘天寿所说的,经慧心妙手者得之的“极品”之作。透过她的作品,我们既可以观赏到画面中禽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活泼多趣的动感,又能够感受到宁静而温馨的意境,领略到画家高雅的修养和内涵。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同一师傅教导下的弟子,由于个人质素和对艺术的理解、感悟能力等原因,其艺术水准亦会参差不齐,有所差别。在齐派再传弟子中,张金玲可谓是出类拔萃的。她的画路较宽,山水、人物和花鸟均有涉猎,尤以写意花鸟著称。她的写意花鸟画作品,题材丰富多样、构图新颖别致、线条恣肆奔放、笔墨浑厚遒劲、造型简练传神、色彩对比强烈,充分的表现出了画家对生活的热情;她笔下的仕女,眉目传情,暗香浮动,秀外慧中,举手投足间把女性的美感展露无遗。而她醇厚扎实的书法功底,令题字与画面协调搭配,更是在无形中增添了画作的完美。
坦率讲,在齐派众多的再传弟子中,张金玲算得上是一位佼佼者,然而她并没有躺在大师的功劳薄上坐享其成,而是利用大师们提供的养分,孜孜不倦的勤奋学习、不断探索。在跟随娄师白先生学习绘画期间,张金玲始终遵循齐白石大师“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艺术箴言,力避门户之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她用一个电影演员的视觉去捕捉书画之美,在继承齐派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求变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个性特色的艺术风格。她用深情的笔墨,为我们勾画出温馨简朴的生活气氛。

“作品是人品的写照,人品是作品的根基。”这是一种在艺术界备受推崇的理念。清代画家王昱在《东庄论画》中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因为大凡美的事物,必不止于悦目,更在赏心。惟其能深切地撼动观者的心灵。张金玲深知,画家是绘画艺术王国的主宰,有了厚重的笔墨功底,最重要的就是全神贯注地用艺术语言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的创作过程不需要任何掩饰或矫揉造作,不做任何的名利之想,追求自然、纯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因而她在追求艺术完美的同时,能淡泊悠远,气定神闲,不为名累,不为利动,亦不被身外之物所困,故终得心愿,得大自在。

艺术的发展在于继承和创新。继承是艺术得以延续的根本,而创新则是艺术家展示个性的手段。艺术是艺术家深度挖掘,高度提炼而升华的结晶,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盲目的强调继承,一味的模仿和照抄古人和名家,就会失去自我;而过分的倾向于创新,追求奇书异画,也同样会走向艺术创作的误区。张金玲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她能较好的把控自己,学什么、怎么学?分寸拿捏的好。她告诉我:在她的艺术生涯中,白石老人那句“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名言始终伴随着自己。因为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作画的道理,也道出了一切艺术的真谛。金玲老师说:“我学习齐派花鸟,并不是简单的天天去临摹大师的墨迹,照葫芦画瓢。我学的是神韵,在借鉴古人和名家技法的基础上,力求不落窠臼,争取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绘画之路”。

前不久,我在“希望颂”第四届全国青少年书画艺术大展颁奖典礼的活动现场见到了作为嘉宾的张金玲。聊天中得知,她是刚从老家沧州赶过来的。金玲老师说:不论多忙,她每月都会抽时间回老家看望年迈的母亲,陪母亲吃吃饭、聊聊天。作为旁观者不难发现,她身上散发着的那份灿烂的表情,我知道,那是亲情和孝道得以兑现的满足和欣慰。

——依然是那样的美丽端庄,那样的平易朴实,其真诚和率性就如同是一潭清澈的山泉,甘醇甜美,回味无穷……张金玲用她动人心扉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来宾的视线,感动着大家。她用饱蘸激情的笔墨把自己美丽的人生囊括进画中,而她的画作则描摹出人生中如歌的岁月。透过她的作品,我们似乎看到了白石老人等艺术巨匠搭建的艺术舞台上,张金玲老师等一干精英们正在用她们的作品演奏着艺术的“天籁之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