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曼居士谈:“读书”

(2012-05-19 11:57:19)

    日前读了国学大师叶曼居士著的《智慧人生》后,深受教诲,并即刻抓笔写了一篇博文“智者叶曼”。我对叶曼居士的崇敬不可言喻,而对她所著作的《智慧人生》一书的迷恋程度,也完全不亚于对由圣严法师所写的“生死皆自在”。我将书本来来回回地从头到尾读了好几遍。这种感觉也只有在我的儿童时期常有发生。记得当年母亲不允许我在床上躺着看“闲书”,因此我常常偷偷地在被窝中用手电筒照着看小说。当然自从成年后,我可以在没有约束和顾虑的情况下挑灯夜读,但是自从2006年得了一次严重的眼疾后,我放弃了不舍得将书放下的习惯。在一般的情形下,我都会在书本上夹上一个书签,按时熄灯睡觉。去年在读圣严的“生死皆自在”时,我对书本爱不释手,出现挑灯夜读的情况。而这次的情况一点也不亚于上次。这次我将书本放在床头,并在过去的两个多星期中,当我每天睡觉前坐在床上一定会再将它翻阅一下。

    到今天为止,我已将书读了好几遍。虽不能说对这本书已滚瓜烂熟,倒背自如,但每读到一处,都有已曾似相识的感觉。我所以喜欢读叶曼居士的书,相信是因为叶曼居士博学。而且她的文章平铺直叙、并易读易明。即使是不容易明白的道理,在叶曼居士的笔下,也能令读者觉得简单明了。我的已故语文老师张怀珍曾在我青少年时代和我说过,写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作者希望通过文章,向读者们传达他们对人与事的看法,也希望读者们在读书时,能随著作者的逻辑思维而明白书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读者能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并洞察和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从而引起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她告诫我千万不要为了炫耀文字的华丽,而将一件本来简单易明的事情,描述和包装得华而不实。最后是带领读者堕入了由作者建造的堆满华丽的形容词的花园里,等游完花园后,读者还是无法深切体会作者究竟想向读者表达些什么。读叶曼居士的“智慧人生” 一书真是一大享受,因为我发现在整本书中,叶曼居士几乎无一虚言,她的每句话都有强大的感染力,并恰到好处,令人在读后又想再读的感觉。

    叶曼居士在《智慧人生》中有一章【谈读书】。而其中分设“养成读书习惯最难”、“好书令人拍案叫绝”、“笨方法也管用”、“不赶时髦”、“不做蛀书虫”、“也要读闲事”、“读书会值得推广”、“有酒柜无书柜”、“读书的人不怕寂寞”、和“读书防老” 等分节。

    在这一章中叶曼居士首先指出:【人与禽兽不同。人是万物之灵、百兽之长,人所以优于禽兽,主要就在于会读书。禽兽会将捕食的方法教给下一代,它们有经验的传递,但是,它们没有人类的文字工具,可以把很多经验,以及每一个人毕生成就的精华,一代一代地传延下去。所以,读书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原因】。她还引用了孔子、曾子对学习的论点,她指出:

【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意思是说,我们学了之后,又不断地温习它,这不是件很快活的事吗?

曾子又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每天反省三件事:做事、对人,是不是有不忠心的地方?与朋友交往,说话是不是没有算话?读书是不是没温习?孔子和曾子都提出“习”字,用意在于告诉我们,读书也是习惯的养成。】

    在《养成读书习惯最难》一节中,叶曼居士说:“很多生活中的事情,我们一学就会,只有读书不能一学就会,因为习惯最难养成的”。我本人非常认同叶曼居士说的这番话,我一直觉得读到一本能供作我们头脑滋养品的好书,是需要作者花上经年累月的工作来完成,其中可能包含了作者的一辈子经验与智慧。所以,我们除了让自己养成读书的习惯外,还必须教育和引导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读书的习惯。可悲的是,目前社会上读书风气淡薄,儿童们已不像我们的童年时那样地热衷阅读,特别是现在网上游戏五花八门,孩子们除了上学或睡觉外,连吃饭时都几乎不愿放下手中的游戏机。

     在《好书令人拍案叫绝》一节中叶曼居士说:“读书可以增长知识见闻,很多我们无法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事物,书本都能告诉我们,所以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其实读一本书,就算其中只有一两句对我有帮助的话,也是值得的。读到一句我们真正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这种心里的快乐,只有喜欢读书的人才能体会到”。叶曼居士的这段话不禁令我想起在同一本书中的另一段话,它是“我一直被人视为精力充沛,无论老少都怕和我打交道,他们说,我太赶落人。可是我对于周围的人也真看了着急,拖拉泄沓,明是可以一天做完的事,偏要拖上一星期;明是一句可了的话,却要兜圈说上一大串。别人越慢我越急,其实别人或许不慢,只是因为我是劳碌命!”。当我首次读完上述这段话时,我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在那一刻,我心中之快乐无法形容。我和叶曼居士虽然直至今天仍无缘相识,但是我觉得她是那么地了解我,她笔下描写的那个人简直就是我。事关,我常常因为嫌我秘书和周围的人讲话啰嗦和处事拖拉而着急。而往往是我越着急,他们就好像越啰嗦、拖拉。这种情况常常令气氛紧张和尴尬,也因此在我身旁工作和生活的同事和亲友们,都会感到有些紧张和害怕。当然由于紧张和害怕,他们会更加词不达意,或导致工作效率更低。我深知我的“急” 于事无补,但我无法阻止这样的情况,继续不断地在我周围发生着。那天我看完叶曼居士的这段文字后,如获珍宝。我将书带回了办公室,并把这段话念给了我的秘书和同事们听。当然,我心中还是认为因为我的“急性子”令周围的人紧张是不对的,也一直认真地用心想将这个性格上的缺点改正。但那天,我觉得原来在这世界上,我并非唯一一个有这个缺点的人,这令我在心理上感到稍为好受了一些。

     在《不做蛀书虫》和《也要读闲书》这两节中叶曼居士鼓励大家都要读各种不同类型的古今中外书籍。她在书中向大家推荐的古书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左传》、《汉书》等;小说方面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老残游记》等;她又以元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为例说明诗、词、曲是多么地值得读。她嘱咐我们除了读中国佛经特别是《楞严经》和《六祖坛经》外,还应该读《旧约》和《新约》。此外,叶曼居士也希望我们阅读历史书和读中外伟人的传记。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一些拥有高超专业水平的博士或专家们。他们可能在他们的专业中属佼佼者,但除了他们的专业外,他们好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外星人,完全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面对他们时,我常常会发觉和他们无话可说,因为他们的专业对我来说太深奥、我不懂。但是除了他们的专业外,他们的知识面实在太狭窄,所以和他们说话除了吃力外,还会感到特别地枯燥无味。相信,这是因为这些专家们不读闲书所致。叶曼居士在她的《读书会值得推广》中有一段话,印证了我上面对某些专业人士的看法。她说:“通儒是念书念通了的人,念书念通的人他知道过去的事,也知道现在的世界大势。他背负历史的责任,为国家万事谋太平。这样的人才不可能不博览群书”。看了这段话,我的心中真的想多读一些书,不过我感到我要读的书实在太多了,我真有不知从何着手为好的感觉。在再三思考后,我决定先看些佛经。因此在日前,我从网上下载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楞严经》和《六祖坛经》。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将这三本佛经读通。

     在《爱书的人不怕寂寞》这一节中叶曼居士说:“现在的人常常觉得无聊,不知如何打发时间。其实打发时间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因为读书没有弊病,也没有祸害”。我对这个论点是要举双手赞成。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即使在喧闹的人群中,也会感到心灵上的空虚和精神上的寂寞。但是如果我们手中有一壶好茶、一本好书,即使我们终日独居一室,我们非但不会感到寂寞,反而会感到心灵充实,精神愉快。因为一本好书是成千上万的人的毕生阅历和智慧的积聚而成的,我们从中能找到“黄金屋”更能找到“颜如玉”。我一生喜爱阅读,相信我今天所掌握的绝大部分知识,并不是来自学校教育,而是来自不断地阅读闲书。这些闲书陪伴我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也给了我无比的人生乐趣。

    最后我想说的是叶曼居士在《读书防老》中的一些话。她说:“能读书的人,情感、兴趣是独立的,不会怕寂寞,为什么怕寂寞?是因为觉得没有人会注意我。如果你注意书,书就会注意你,它不会丢弃你,你也永远丢弃不了它,书就像一个大花园,你永远都看不完。读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读书会让你不知老之将至”。她又说:“美人可有迟暮,书香却是愈老愈醇、愈厚”。对她的这番说话,我认真地看了好几回,我除了同意她的说话之外,还真正地感到回味无穷。我认为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思维减慢、和体力每况愈下的情况。人的活动能力和范围也会随之而不断地降低和缩小。对很多我们在年轻时,轻易而举能做得到的事情,也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去做了。因此我们会觉得干什么都没有兴趣、看什么都不新鲜。我们会懒得出门购物、懒得装扮、懒得旅行、甚至懒得吃香的喝辣……。但是“书”中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永远都是新鲜的。所以如果我们坚持读书,“书” 是永远不会令人产生厌倦,书也不会消耗我们太多的体力,更不会让我们的意志消沉,并消极地面对老年的悲哀和恐惧地等待死亡的来临。相信只要我们爱书,书就会爱我们一辈子。事实上在我们人生中,即使最好的伴侣都有可能随时离我们而去,但是“书” 永远会对我们不离不弃,并伴随我们走到人生的终极。

 

曹其真写于2012年5月1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母亲节问候
后一篇:恰如其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