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真相还原》第四集   自从两地生孤木

(2013-08-06 09:59:17)

第四集   自从两地生孤木

 

《红楼梦》最独特的创作方法之一,就是针对某一个话题

或某些类似话题,会在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故事情节中,

         用不同的密码暗语反复提示,反复描述。往往一句话,一

         句判词,或一个细节,都有正、反两面的明写、暗写,表达

         的意思经常有两层,甚至多层含义。

 

“自从两地生孤木”这句判词出于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是贾宝玉所看十四首判词中第三首香菱判词中的一句判词。在此句判词之后,有一条脂批“拆字法”。关于脂批“拆字法”,在贾宝玉所看十四首判词中,共有两句判词后出现脂批“拆字法”的提示。一句是第十一首王熙凤判词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之后,一句就是第三首香菱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之后。在贾宝玉看到的十四首判词中,为什么只有王熙凤和香菱的判词中出现脂批“拆字法”的提示,而其他人的判词中没有出现呢?这是《红楼梦》作者的无意之笔,还是《红楼梦》作者的故意之作?如果说是无意,香菱和王熙凤判词中出现的脂批“拆字法”字样就显得多余,不必画蛇添足。但问题是,《红楼梦》惜墨如金没有闲笔,正如脂批所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因此我们认为,脂批“拆字法”字样的出现,是《红楼梦》作者的故意之作,是画龙点睛之笔。那么,脂批“拆字法”字样画龙点睛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呢?这就是《红楼梦》的章回结构问题。

我们先解读香菱判词以及香菱判词中的“自从两地生孤木”,至于王熙凤首判词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我们放在下部女性作者问题中解读。

 

1、“英莲”、“香菱”与章回结构的关系

 

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走进“薄命司”打开“副册”橱柜门,看到香菱的判词,香菱的判词是: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

判词画面是“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香菱判词是《红楼梦》章回结构典型的密码暗语,是《红楼梦》章回结构的隐喻性描述:第一句说《红楼梦》章回具有阴阳特征;

第二句说《红楼梦》章回结构图具有平衡对称的圆形特征;

第三句说《红楼梦》章回结构具有八卦及生肖五行特征;

第四句说《红楼梦》章回完整结束在第一百二十回。

 

先说第一句“根并荷花一茎香”。

在“根并荷花一茎香”之后,有一条脂批:“却是咏菱妙句。”脂批暗示,咏荷花的句子同样可以用来咏菱。我们知道,香菱也叫“英莲”,而“荷花”又叫“莲花”,脂批突出荷花与菱的相同性,就是突出莲花与菱的相同性。而“英莲”的“莲”与“莲花”的“莲”同音同字,“香菱”的“菱”也与“菱角”的“菱”同音同字,《红楼梦》如此设置,都是因为“英莲”、“香菱”的谐音以及莲花和菱的生长特征与《红楼梦》阴阳章回的特点相像,“英莲”、“香菱”的名字符号与《红楼梦》章回结构的布局安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莲与菱都属于水中草本植物。莲花的根茎为藕,菱的果实为菱角;藕长于泥土之中,菱角长于叶下水中;藕与菱角都在暗处,莲与菱的花叶都在明处。根据莲与菱这些生长特点,按阴阳理论划分,这两种植物都具有明显的阴阳特征,即长于水面的花叶为阳,长于水中的根茎果实为阴。两种植物,代表阳性的花叶不但发出自身的芬芳,显出自身的美丽,还结出美味的果实,从外到里,从明到暗,从阳到阴,都呈现给世人以美的享受。当然,更重要的是,根据人的常识划分,莲花与菱花都指代女性,属于阴性物质,而莲花、菱花在自己的生长空间,当以阳性物质的身份出现时,也能风姿不凡,美不胜收。这就是《红楼梦》选择莲花、菱花寓意的原因之一。潜台词就是,给女子一个发展平台,女子做得不比男子差。

“根并荷花一茎香”指代章回结构有两层意思:

一是“根并荷花”,暗指阴阳相依并生共存,借莲、菱生物属性的阴阳特征暗寓《红楼梦》章回结构有阴阳特征;“英莲”谐音通“阴连”,暗示《红楼梦》章回结构阴章回连着阴章回,阳章回连着阳章回;“香菱”谐音通“相邻”,暗示《红楼梦》章回结构阴章回相邻着阳章回,阳章回相邻着阴章回。

二是“一茎香”,暗指《红楼梦》一百二十章回是完整的,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有机整体,一百二十章回结构的阴阳布局像荷花及荷花的根茎一样,从明到暗,从上到下,整体都散发出美丽芳香。

 

第二句“平生遭际实堪伤”:

香菱一生坎坷,三岁被拐子拐走,十二、三岁被拐子先后卖给冯渊、薛蟠,致使冯渊被薛蟠打死。后来又遭薛蟠、夏金桂虐待,经过千难万险终于扶为正室,又在产难完劫后魂归太虚。这是文本对香菱一生境遇的主线描述,也是对此句判词关于香菱故事的一个交待,是文章的正面,是故事情节的需要,因为《红楼梦》是以小说形式问世的,需要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作为载体。

那么除了文章正面,这句判词在暗寓章回结构的问题上,隐藏了什么信息?

我们刚才说过,“英莲”、“香菱”两个名字符号,都与《红楼梦》章回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描述香菱“平生遭际实堪伤”,实际指代的是《红楼梦》章回结构有分隔线的图象模式。

我们把“平生遭际实堪伤”的文字分开,先找出它们的本义:

平:本义有“平着排列”的意思;

生:本义为“诞生”;

遭:本义有“圈”的意思。比如今天我们说,我到外面走了一遭,就是走了一圈的意思;

际:本义为“交界处”;

实:本义为“充满”;

堪:本义为“足以”;

伤:本义为“损害”,指人或物体、物件受到损害留下的伤痕。

 

我们再把这七个字的本义连起来解读,意思就是:

《红楼梦》章回结构图的特点是平衡对称,为了体现这种平衡对称,从画这些圆图开始,交界处便充满了很多分隔线,留下了一道道划痕。

所以此判词隐藏的信息,就是暗示《红楼梦》章回结构图具有平衡对称的圆形特征,这些平衡对称的圆形特征是用线分隔开的。

“平生遭际实堪伤”还暗指《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由于创作需要,前八十回有脂批,后四十回没有脂批,前后面貌不统一的形式是为了阐述作者的哲学理念,让这种形式承载作者的理想,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所以令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有了分离感,使作品的传播受到损害,同时也令作者感到非常伤感。

 

第三句“自从两地生孤木”:

在此判词之后,有一条脂批“拆字法”。

采用拆字法,就要联系到判词画面的“一株桂花”,“两地孤木”,重点在“桂”字,“桂”为左右结构,左边的“木”为“孤木”;右边的“圭”为“两土”,“两土”指“两地”。

“自从”二字,“自”本义为“自然”,指天然存在的东西;“从”本义为“根据”。“自从”二字的意思是“根据天然存在的东西”,这“天然存在的东西”指的便是古已有之的中国古代术数。因为中国古代术数是“《红楼梦》章回结构山子图”的源头。

 

对照:《红楼梦》章回结构山子图(见图例一)

http://s12/mw690/636a8527tx6BDWxxOqf2b&690  自从两地生孤木" TITLE="《红楼梦真相还原》第四集   自从两地生孤木" />

 

 

 

    生长孤木的“两地”,分别指章回结构图的东南方和正东方。在后天八卦数序排序中,东南方为巽卦,巽为阴,为风,为木,所以东南方的木称为“孤木”、“风木”;正东方为震卦,震为阳,为雷,为木,所以正东方的木同样称为“孤木”,也可以称为“雷木”。

为什么两地的木都称为“孤木”?因为“风、雷”都是运动的,“风木”、“雷木”都处于动态中,所以“风木”和“雷木”都属于无根可依的孤木。这两株动荡不安,无根可依的孤木,只有回归到坚实的土地上才有根可依,长成参天大树,而这片坚实的土地就是东北方。

东北方为后天八卦艮卦位,艮为山,艮为土,土为地,为八宫八门的“生门”。东北方又为寅虎木位,寅木为森林之木,为万木之根本,“孤木”只能回到寅木位,才算回到了木的故乡。

为什么要将“两株孤木”,分别安排在阴、阳“两地”?

按中国古代术数阴阳体系划分,地分阴地、阳地。东南方为阴地,阴连阴,所以阴章回归入东南方阴地;正东方为阳地,阳连阳,所以阳章回归入正东方阳地。

在《红楼梦》中,木指代女子,在中国古代,文字是刻写在竹简上、木简上的,竹也是木,此处的“孤木”,指女子写成的文字;“两地”指《红楼梦》章回结构有阴阳章回之分;“生”,本义为“诞生”。

“两地生孤木”的意思是:《红楼梦》文字因女性作者而诞生,由女性作者将其诞生的《红楼梦》文字分别组装进阴阳章回结构之中。

 

第四句“致使香魂返故乡”:

此判词表面是说香菱产难完劫之后返回太虚幻境,实际说的却是《红楼梦》一百二十章回最终的归结点。“香魂”二字指代《红楼梦》这部书,指《红楼梦》这部散发着芳香的书是女性的灵魂之作。

在十二生肖中,属“木”的生肖有东北方的“寅木”和正东方的“卯木”;在后天八卦中,有东南方巽卦木,正东方震卦木。一为生肖木,一为卦象木,也就是说,在整个中国古代术数体系中,只有东南方、正东方、东北方属木,与木有直接关系。而东南方、正东方的两株孤木要返回故乡,故乡在哪里?这故乡就是东北方的“寅虎”木位,“寅虎”木位为实实在在的万木生长之所。

让《红楼梦》归结在寅虎木位,就是希望《红楼梦》这部女性作品有一片坚实的土地,有根可依,长成参天大树,希望《红楼梦》宣扬的主张能够实现,并且发扬光大。

《红楼梦》的终结点之所以安排在“寅虎”木位,其目的一是为了说明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终结点在“寅虎”木位;二是呼应贾元春判词“虎兔相逢大梦归”,因为“虎兔相逢大梦归”同样是指《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终结点在“寅虎”木位。

《红楼梦》最独特的创作方法之一,就是针对某一个话题或某些类似话题,会在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故事情节中,用不同的密码暗语反复提示,反复描述。往往一句话,一句判词,或一个细节,都有正、反两面的明写、暗写,表达的意思经常有两层,甚至多层含义。

 

2、偶遇的奥妙

 

关于阴阳章回的密码暗语,文本中,还用“奇偶”来暗示。

第二回,贾雨村犯罪被革职,因无事可作,来到维扬地面游览名胜古迹,因盘缠不够,经人介绍当了林黛玉的老师。一日,郊外游玩,遇上冷子兴。文本在描写贾雨村这小段文字中,频繁出现了“偶”字,这个“偶”字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章回结构的必然。为了讲述方便,我们尽可能略去细节,只提出与“偶”有关的字句加以解读:

第一句,“那日,偶又游至维扬地面”。

第二句,“雨村正值偶感风寒,病在旅店”。

第三句,“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

第四句,“今日偶遇,真奇缘也。

 

前二句,描写贾雨村游至维扬,偶感风寒。

后二句,描写贾雨村郊外看风景,遇上冷子兴。

什么是“偶”?为什么遣词造句偏要用“偶”?并且在短短千把字的篇幅里连用多个“偶”字,是《红楼梦》作者的无心之笔,还是故意“设谜”?

先讲第一句“偶又游至维扬地面”。

这句话出在西北方位的第二回。“二”为偶数,阴数,章回结构为阴章回,也可称为“偶章回”。“偶又”二字,有“重复”的意思,指第二章回已出于西北方,贾雨村“偶又游至”西北方,意思是“第二回”与“贾雨村”同在西北方重复出现两次。

之所以用“偶又”二字强调贾雨村的重复出现,是因为“第二章回”是一个基数符号,再安排一个“偶又”符号,是作者对读者的特别暗示,虽然“第二章回”的设置已代表偶数,代表“偶章回”、“阴章回”,但如果没有众多“偶”字的出现,“第二章回”就显示不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读者就会忽略,作者安排众多“偶”字,是希望引起读者的思考。

“维扬”二字,“维”谐音通“唯独”的“唯”,本义为“单一”;“扬”谐音通“阴阳”的“阳”,西北方为乾卦,乾卦为“纯阳”卦,“维扬”二字的意思是“单一的一个纯阳”。

在“《红楼梦》章回结构山子图”中,处于“纯阳”位置的西北方共有十五个“偶数章回”,只有第二章回,只有“2”这个数字,是一个单独在纯阳位置上的偶数,其余十四回的数字,都是二位数和三位数。

贾雨村“偶又游至维扬地面”这句话,暗示西北方乾卦位,既有乾卦“纯阳”性质,同时又是“偶章回”第二回的确切位置,暗示《红楼梦》章回结构是按“《红楼梦》章回结构山子总图”组装填写出来的。

 

第二句“雨村正值偶感风寒,病在旅店”。

这句话的关键词语是“偶感风寒”,“偶”指的还是第二回西北方乾卦位。第二回西北方乾卦位在季节上为秋末冬初,在时间上,已过了戌狗九月进入亥猪十月,霜降已过,立冬已到,进入“冬天”十月了。而西北方对应东南方,东南方卦象为巽卦,巽为风,“风”对应“寒”,贾雨村在西北第二回这个“寒冷”的方位,与巽卦风对应,自然能感受到“风寒”。

“偶感风寒”暗示西北方乾卦位第二回与东南方巽卦位是对称关系,对称安排。

 

第三句“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是对第二句的重复渲染,重复提示。

“偶至郭外”的“郭”,本义指“城墙处”。如果把“《红楼梦》章回结构山子图”中间的八角图形虚拟为板块之间的城墙,“偶”代表的“2”,代表的第二回,就在“城墙处”的位置上,往前看,便是东南方巽风处,便是“村野风光”处。

 

第四句“今日偶遇,真奇缘也。”

第四句一是对前三句“偶又、偶感、偶至”的归纳性总结,二是对“偶”,对“2”这个数字为什么能遇到“纯阳”、“风寒”,看得见“风光”的原因作进一步说明。

“奇缘”的“缘”谐音通“圆形”的“圆”,暗示“《红楼梦》章回结构山子图”具有圆形特征暗示只有圆形的图才让偶章回的2有如此奇妙的相遇,产生如此奇妙的对称效果。

 

以上四句中的“偶”,针对的是章回结构中的“阴章回”,而冷子兴的话,则针对“阳章回”。当时,冷子兴在郊外酒店见到贾雨村便说:“奇遇,奇遇。”贾雨村也说:“……不期这样巧遇!”“奇遇”之“奇”,也念“奇偶”的“奇”,所指就是“阳章回”。在“《红楼梦》章回结构山子图”中,共有八个方位,其中四个方位为偶数,四个方位为奇数,每个方位都是偶与偶归类,奇与奇归类,而偶与奇为相邻关系,只隔着一条分割线,偶与奇是能“恰好碰见”的。“恰好碰见”的意思就是指“奇遇”。

“巧”本义为“恰好”;“遇”本义为“碰见”。这就告诉读者,除了“偶”,还有“奇”,偶与奇还能在奇妙的圆形中“恰好碰见”,文本如此描写,还是为了提示“《红楼梦》章回结构山子图”具有圆形特征

 

3、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在哪里

 

我们再来看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所暗寓的又是什么?

《红楼梦》开篇,就借用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故事来演义《红楼梦》,说女娲在大荒山、无稽崖炼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去补天,剩下一块顽石未用,弃在大荒山青埂峰下,由于这块顽石经过煅炼后,已通灵性,有了思想,后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点化幻形入世,投胎荣国府,化身于贾宝玉口中的宝玉,由此展开《红楼梦》故事的叙述。

那么,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在哪里?

《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五回,贾宝玉因丢玉人事不醒,危在旦夕时,和尚来送玉救活贾宝玉。当第一百一十七回,贾宝玉与送玉的和尚分手后,便说和尚原与自己认识。王夫人问和尚住在哪里?贾宝玉回答:“这个地方说远就远,说近就近。”什么是远近?这个“远近”与《红楼梦》关系重大,密不可分。这个“远近”指的就是《红楼梦》章回结构图中的距离。

先说“远”,按“远”讲,《红楼梦》章回结构图源于远古的“河图、洛书”,源于远古的中国古代术数体系,从时间概念上来讲,《红楼梦》章回结构图的形成缘由很遥远。贾宝玉所说的“远”,针对章回结构图的先天性质而言,可远在远古,远在天边,远在不可触摸的虚无漂渺的宇宙之中。

再说“近”,按“近”讲,《红楼梦》章回结构图近在眼前,近在方寸之间。在“《红楼梦》地陷东南阴阳颠倒图”中,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就在眼前。图例如下:

 

 http://s1/mw690/636a8527tx6BDWCnOBq80&690  自从两地生孤木" TITLE="《红楼梦真相还原》第四集   自从两地生孤木" />

 

《红楼梦》地陷东南阴阳颠倒图

 

解“大荒山”三字。

“大荒山”方位,坐实在东北方艮山位。东北方为后天八卦艮卦位,艮为山,在八卦八方取象规则中,东北方的艮山为唯一的大山,“大山”的“大”,就是大荒山的“大”,“艮山”的“山”就是“大荒山”的“山”。“荒”指久远的洪荒时代,因为术数的源头来自洪荒时代。这就是“大荒山”三个字的来源。

 

解“无稽崖”三字。

无稽崖与大荒山重叠在同一个位置,方位仍然坐实在东北方艮山位。

“无”为“虚无、虚拟、不真实”的意思;“无稽”二字为“不能考查、没有”的意思;“崖”本来是指山崖,但这个山崖前面加上“无稽”二字,就指明“无稽崖”是虚拟的,不存在的,不能考查的,“无稽崖”三字不过是因事取名而已。因为山之崖仅在虚拟的方寸图之间,称得起“无稽崖”。

 

再解“青埂峰”三字。

青埂峰在此图的正东方,正东方为后天八卦震卦位,震为龙,为木。按中国古代术数体系安排,正东方有“东方甲乙寅卯青龙木”之说,“青埂峰”的“青”字,取“青龙木”之“青”;《红楼梦》阴阳章回之间有分隔线,分隔线也称为“埂”,如田埂指的就是分界线,此处取代表分界线的“埂”字。站在正东方,就是站在东北方艮山之侧,山有峰,此处取山峰之“峰”字,合为“青埂峰”。

“青埂峰”三字又与“虎兔相逢大梦归”的意思暗合,因为“青埂”在正东方,生肖为“卯兔”,“峰”在东北方艮山位,生肖为“寅虎”,贾宝玉第一百二十回回归“青埂峰”下,就是回归在“虎兔相逢大梦归”的“寅虎”位,仍然暗指《红楼梦》终结在一百二十回。

 

4、十里街、葫芦庙、封氏的由来

 

对照“《红楼梦》地陷东南阴阳颠倒图”,我们再看“阊门”、“十里街”、“葫芦庙”、“封氏”、“封肃”这组文字符号是如何暗示章回结构布局的。因为《红楼梦》一进入正文,就埋伏下一组组关于章回结构的密码暗语。

在第一回,文本中写到: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

 

对照:《红楼梦》章回结构山子图(见图例一)

http://s13/mw690/636a8527tx6BDWG2qyE5c&690  自从两地生孤木" TITLE="《红楼梦真相还原》第四集   自从两地生孤木" />

 

 

    我们可以看到,第十回在东南方,第十回的“十”暗指“十里街”,对应西北方“阊门”。在中国古代术数体系中,用“四正四隅”指代八方八门,“正”为奇数、阳数,方位为东、西、南、北四方;“隅”为偶数、阴数,方位为东南、西北、西南、东北四方。“东南一隅”的“隅”指东南方对应的西北方“阊门”,阊门外有个十里街”,明确指出“西北方”有个对应东南方第十回的“十里街”。

在这组文字符号中,开口“当日地陷东南”,接着说“东南一隅”为“阊门”,又反过来说“阊门外为十里街”,如此来回提示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目的就是反复强调“阊门”与“十里街”同处“隅位”、“偶位”,两处都是“阴章回”。

再讲“封氏”。在后天八卦体系中,巽卦方位安排在东南方,巽为风,巽为长女,“风”谐音通“封氏”的“封”;东南方巽卦对应西北方乾卦,乾为金,为老父,“金”有肃杀之意,所以“封氏”的父亲叫“封肃”。封氏指女儿,“封肃”指父亲。这就是“封氏”、“封肃”人名所隐藏的寓意,目的仍然是暗示章回结构的对应关系,即东南对应西北,乾卦对应巽卦,老父对应长女。

“当日地陷东南”这段话中,还有“姑苏”二字,“仁清”二字,“葫芦庙”三字,这几个词组什么意思?“姑苏”之“苏”,谐音通“书籍”之“书”,“姑”指“姑娘”,指女子;“姑苏”二字暗指《红楼梦》是女子写的书。

“葫芦庙”指“阊门”与“十里街”对应方位之中的“太极图”。因为古人有“葫芦”即“太极”,“太极”即“葫芦”的说法,把“太极”称为“葫芦”,《红楼梦》中的“葫芦庙”就指章回结构图中的“太极图”。“仁清”二字,也是以谐音提醒读者“认清”这部女子所写的书,“认清”“葫芦庙”与“太极图”之间的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