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历代先皇,即便是那些为人称颂的时代,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始终绕不开“皇子夺权”这个事儿。古代帝王有后宫佳丽三千,皇子阿哥满天飞也很正常。到了皇位继承这件事上,自然就会有皇子夺权这种现象产生,古装历史剧里我们也能经常看到。如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夺权”这个事儿究竟好是不好?另起一段。
历史上有很多夺权上位的皇帝,今天我们来举明代帝王的例子,燕王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说到明成祖朱棣,即便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人,也一定听过他的赫赫大名。迁都北京、亲征蒙古,委派郑和下西洋、修编《永乐大典》(小鬼书房里还收藏了一套)、疏浚大运河、营建紫禁城,在位期间可谓颇有作为,开创了“永乐盛世”。如果古代有老百姓生活在他那个年代,至少在后期汉王叛乱以前,我想大概都能安居乐业吧。不过话说回来,朱棣是怎么上位的呢?自然是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建文帝兵败下落不明,在位仅短短四年便被夺去了皇位。朱棣的夺权虽说有建文帝朱允炆称帝后“削藩”的压力,但始终还是从本质上朱棣觉得自己无论从资历、能力还是战功等各方面都大大优于自己的侄子朱允炆,自保的同时就有了取而代之之心,还有了后来“读书种子”方孝孺为维护前朝皇帝极力反对朱棣而被诛十祖的悲惨历史。那么话说回来,夺权究竟好还是不好呢?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好回答。首先我们要看夺权这事能不能成功。如果失败,自然被灭九族,也算是为自己争取过的一个人生吧。如果成功呢?那么还要看这个人本身。我们说能够发动政变的皇子,除了有自己的军队有拥护自己的谋士团队外,一般都还有不小的胆识和血性,毕竟起兵造反事大,涉及的不光是自己一个人的身家性命。所以,有团队有能力有魄力,一旦上位之后,自然开创盛世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一些,抵御外敌的能力也更强一些,甚至能够御驾亲征,因为皇位也是自己亲自这么打下来的,而不是一纸文书传承来的。比如同样发动玄武政变的唐太宗李世民,发动陈桥兵变的宋太祖赵匡胤(只是赵匡胤不是属于皇子夺权)。所以这么看来,是好是坏?对前朝皇帝文臣武将来说是灭顶的坏事,于当时的国法道德而言也似乎是坏了规矩不成体统,但从后朝国家整体实力增强、百姓能够享受切实的太平盛世安居乐业来说,自然也算是件好事。这是这个人本身是个能够作为的明君,可如果上位的新皇是个暴君,可能还是一件坏事。
这里还有个有意思的地方可以拿来提一下。我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很厉害,吃过苦有智慧又能征善战,明朝的江山是他打下的。明朝建立后,国力需要恢复,民生需要休养,国家不能继续连年征战处于动荡之中。他了解他的四子朱棣,这个儿子性格上跟自己颇为相似,在守卫边疆的时候也屡建奇功,是个有勇有谋能征善战的人物,众藩王中也属他燕王实力最强。但是此时国家其实不太再需要一个开疆拓土“打江山”的人,而是需要一个能施行宽大仁政“守江山”的人,这样好给百姓以喘息的机会。而长子朱标由于受风寒四十岁不到便撒手人寰,其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由于性情温厚(史书也有记载惠帝天资仁厚),于是便被朱元璋相中并立为皇太孙,后来顺理成章成为了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但是恰恰朱元璋觉得一个能守江山的人,短短四年就被迫赶下了皇帝宝座,连自己熟悉的亲人都无法抗衡,皇位都坐不稳,何来抵御外敌守住大明江山一说呢?而不被看好觉得不太合适的人选最后却能开创盛世延续江山。所以,很多时候人的想法是好的,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很多时候也确实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事态的发展谁也无法预料,即使是贵为天子的皇帝。
好了,今天讲了一些历史,但还是从历史衍生到一个如何看待事物发展的思维上来,很多时候人们的预判是很有限的,事情的演变会出乎人的意料,表面上看起来不太合体统的坏事也可能最终成为一件好事......世事自然演化,我们应活在当下,顺其自然。我是云鬼,我们下期再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