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地坛》(节选)(2013.11.19)

(2014-02-27 19:10:44)
标签:

教育

分类: 至诚苏版教案集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教学目标】:了解史铁生的坎坷一生,苦难人生。

             朗读我与地坛的情感教育,激发学生们的亲情。

             掌握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第一篇和第二篇之间的情感联系。

             唤醒学生对父母亲的深爱,体验到生命的可贵之处。

【教学重点】:我与地坛的精神归宿,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课:

       生命无意义,是我使生命有了意义。

       这是谁的话呢?生命对你来说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会用几个字或者一句话来说说。此前,老师问过你们“青春是什么”?今天问你们“生命是什么”?

     生 命不息,战斗不止,运动不止,车轮不止,折腾不止,梦想不止,挖坑不止……

     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史铁生的生命轨迹和感悟。

二、 作者介绍(复制网络):

史铁生(195114日—201012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1998年)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激励了无数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1231日凌晨3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19511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是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因“脉管炎”病致双腿瘫痪,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情加重回家养病。

20101231日凌晨3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他的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处女作)、《老屋小记》、《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中篇1或短篇4》等。      

                                                               《百度百科》

他二十一岁截瘫,在轮椅上生活三十八年,透析十三年。但他的作品没有任何阴湿之气,没有怨天尤人的哀叹,而充满明朗的光照、干净的情思和细腻的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铁生捐献了自己的肝脏,救活了一位患者。天津红十字会通知铁生夫人陈希米:史铁生捐赠肝脏的受捐者,因为有了这个充满生命力的肝脏,才能亲眼看见刚出生的孩子。

母亲去世二三十年了,惟一的儿子也已离开人世。但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陈村语),“写作者的艰苦和光荣,都体现在铁生这里了”(张炜语)

                                                 林少华《史铁生的母亲》

史铁生的母亲是谁

他的母亲让我很震撼,我很想知道这位伟大的母亲。

我覚得没必要知道是谁吧。虽然我也覚的他的母亲让我很震撼。

有时候知道比不知道好,只要你知道世界上的确存在这位伟大的母亲就行了。

                                                          《百度知道》

三、 解读作者人生:

老师在上课前,把史铁生的短暂一生先抄写在黑板上,包括,出生,求学,下乡,瘫痪,工作,写作,尿毒,透析,成就,脑溢血。

这个人的一生是不幸的,但他的不幸成就他的一生。

今天我们来通过解读史铁生的文章来认识生命应该如何活着?

 

四、 书写我与地坛,朗读文章,解读评析第一部分。

(一)、请学生找出第一部分的中心句。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1.园子是地坛,什么样子的地坛,请同学们在文章里找出来,读一读,我为什么来到地坛,目的是什么?去地坛做什么呢?请学生分析我与地坛的相似之处?

      2.描写地坛的句子:

       “四百多年里,他剥蚀了…………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在自在坦荡。”写出了什么?       

      作者用“琉璃”“朱丹”“高墙”“雕栏”老柏树“野草荒藤”,写出地坛的古老,自由,生机。

        园子里的情景集中在第4段描写,写到了“小昆虫”,“蜂儿”“瓢虫”“蝉蜕”“草木”,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主要在交代“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3.我是什么样子的?

        两腿残废,找不到去路,找到地坛,离家很近。

        到地坛去坐着、躺着、看书、想事……

        想到“死”,想到“为什么要出生”,——————找到“信仰”,“上帝”

      4.作者古园窥看自己的心魂,作者写六个“譬如”,“落日、雨燕、雪印、古柏、气味、味道”,写出了古园的美,生命力之强,喜欢地坛,热爱生命,地坛成了作者的精神归宿地。

       (二)板书

                  地坛是废弃的    古老     活(到那园子去)

                  我是瘫痪的      年轻     死(不必急于求成)

 

【教学反思】这堂课解决了两个问题,地坛是什么,我是什么,两则特征是什么,相通之处是什么?主要解决是什么,是怎样的问题。教师范读很重要,可以渲染气氛,营造场景。一个班范读了第一部分,让学生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平实的课堂,本色的课堂。11.19.

 

五、 解读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写了我与地坛,我的心情和地坛的特征。那文章的第二部分,写了什么?

写了自己的母亲,所以,这趟课,我们要解决文本的第二部分,写了地坛后,写了我的母亲。写了理解了怎么活的问题,来探讨怎么活出生命的意义的问题。

  (一)、母亲是怎样的母亲??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来。齐声读一读。

1.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这是句中,请同学们再找找,母亲是如何理解我的处境的,集中杂第二部分23两节。

第2节 :母亲有些事不宜问,想问而不敢问,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拐出小院。

2.坐卧不安,兼着痛苦、惊恐、聪惠,坚忍,苦难,活得最苦的母亲

3节:仍站在原地,建议我去地坛看看书,担心我,理解我,而我却不理解母亲。

            希望我找到自己幸福的人生路。

3. 5节:活了四十九岁,上帝召她回去了,活得太苦了。

4. 6节:苦难与伟大。

5. 9节:她的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毫不张扬的爱。

 

(二) 在文章第二部分,主要在写母亲,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母亲呢?题目是我与地坛,作者真得在写古园地坛吗?,不是其实在写我的母亲,借地坛来抒发自己去母亲的怀念。哦,原来我们搞清楚了,作者其实在写自己的母亲,而非地坛。

    1.母亲是理解我的,在她去世之前,一直在照顾我,我双腿残疾后,母亲最担心我的是什么?

     2节:担心我一个人在地坛整天想些什么?

     3节: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8节:好对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

   2.最担心的还是“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结果作者找到了吗?

     5节:写作,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日子。

                  《午餐半小时》4000 —《花溪》809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9节: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

 

     第二部分也是作者寻人生之路的过程,母亲希望我们活得好好的。

      

    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

  1996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百度百科 史铁生》

 

(三) 写在怀念我的母亲,作者自己对母亲的态度如何变化的,母亲理解儿子,而儿子不理解母亲吗?在文章里如何体现出来?请同学们找找,读读。

     2节: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3节:事实上也真的没为她想过。……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5节: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

      7节:母亲不在了,写了几次,三次。无限的怀念

      8节: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不去找他,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和羞涩。

      10节:园子这么大,母亲走过多少焦灼的路。

  

作者对母亲生前的不理解到母亲去世后的痛悔。写出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悔意之情,同时也告诫读者,要理解母亲,懂得母亲,千万别像史铁生那样懂了之后就来不及了。

 

【教学板书】

          第一部分       地坛是废弃的    古老     活(到那园子去)

                         我是瘫痪的      年轻     死(不必急于求成)

          第二部分       母亲    困难  伟大

                  怀念   道路    迷茫  碰撞开一条路

                         我      不理解   痛悔    

                                                         2013.11.20

                  

                         

【教学反思】:这两堂课上得比较舒服。在二个班级讲同样的课,不喜欢重复自己,在高一(3)班,我提出问题,让学生解读文本,解决问题;在高一(6)班,我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探讨问题。“问题”还是抛给学生,引发他们的思考,激起课堂的语文味。问题讲得透彻,简明,让学生通俗易懂。

     语文课语言诗意,逻辑清楚。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引发起学生的思考,就是堂好课。

                                                              2013.11.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