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节选)(2013.11.19)
(2014-02-27 19:10:44)
标签:
教育 |
分类: 至诚苏版教案集 |
我与地坛(节选)
【教学目标】:了解史铁生的坎坷一生,苦难人生。
【教学重点】:我与地坛的精神归宿,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课:
二、 作者介绍(复制网络):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1998年)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激励了无数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是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因“脉管炎”病致双腿瘫痪,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情加重回家养病。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他二十一岁截瘫,在轮椅上生活三十八年,透析十三年。但他的作品没有任何阴湿之气,没有怨天尤人的哀叹,而充满明朗的光照、干净的情思和细腻的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铁生捐献了自己的肝脏,救活了一位患者。天津红十字会通知铁生夫人陈希米:史铁生捐赠肝脏的受捐者,因为有了这个充满生命力的肝脏,才能亲眼看见刚出生的孩子。
母亲去世二三十年了,惟一的儿子也已离开人世。但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陈村语),“写作者的艰苦和光荣,都体现在铁生这里了”(张炜语)
史铁生的母亲是谁
他的母亲让我很震撼,我很想知道这位伟大的母亲。
我覚得没必要知道是谁吧。虽然我也覚的他的母亲让我很震撼。
有时候知道比不知道好,只要你知道世界上的确存在这位伟大的母亲就行了。
三、 解读作者人生:
老师在上课前,把史铁生的短暂一生先抄写在黑板上,包括,出生,求学,下乡,瘫痪,工作,写作,尿毒,透析,成就,脑溢血。
这个人的一生是不幸的,但他的不幸成就他的一生。
今天我们来通过解读史铁生的文章来认识生命应该如何活着?
四、 书写我与地坛,朗读文章,解读评析第一部分。
(一)、请学生找出第一部分的中心句。
【教学反思】这堂课解决了两个问题,地坛是什么,我是什么,两则特征是什么,相通之处是什么?主要解决是什么,是怎样的问题。教师范读很重要,可以渲染气氛,营造场景。一个班范读了第一部分,让学生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平实的课堂,本色的课堂。11.19.
五、 解读第二部分
写了自己的母亲,所以,这趟课,我们要解决文本的第二部分,写了地坛后,写了我的母亲。写了理解了怎么活的问题,来探讨怎么活出生命的意义的问题。
1.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这是句中,请同学们再找找,母亲是如何理解我的处境的,集中杂第二部分2、3两节。
第2节 :母亲有些事不宜问,想问而不敢问,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拐出小院。
2.坐卧不安,兼着痛苦、惊恐、聪惠,坚忍,苦难,活得最苦的母亲
第3节:仍站在原地,建议我去地坛看看书,担心我,理解我,而我却不理解母亲。
3.
4.
5.
(二) 在文章第二部分,主要在写母亲,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母亲呢?题目是我与地坛,作者真得在写古园地坛吗?,不是其实在写我的母亲,借地坛来抒发自己去母亲的怀念。哦,原来我们搞清楚了,作者其实在写自己的母亲,而非地坛。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三) 写在怀念我的母亲,作者自己对母亲的态度如何变化的,母亲理解儿子,而儿子不理解母亲吗?在文章里如何体现出来?请同学们找找,读读。
作者对母亲生前的不理解到母亲去世后的痛悔。写出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悔意之情,同时也告诫读者,要理解母亲,懂得母亲,千万别像史铁生那样懂了之后就来不及了。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这两堂课上得比较舒服。在二个班级讲同样的课,不喜欢重复自己,在高一(3)班,我提出问题,让学生解读文本,解决问题;在高一(6)班,我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探讨问题。“问题”还是抛给学生,引发他们的思考,激起课堂的语文味。问题讲得透彻,简明,让学生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