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学》连载
(2010-04-21 12:46: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思辨学》连载 |
第十三章
13.2
(1)去除“系统划分”的内容。在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中“系统划分”的内容占据着相当的篇幅,系统划分的方式众多,所划分出系统类型更是数不胜数。由于人们公认“系统划分”是由贝塔朗菲首创的,所以普遍认为“系统划分”是贝塔朗菲对系统科学的重要贡献之一。然而,我们却有理由认为这是贝塔朗菲在其一般系统论中的最大败笔。理由如下:
A、缺乏客观依据。之前,我们已经证明了客观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像贝塔朗菲所说的那种封闭(或者孤立)系统,至少在我们所处的宇宙空间里是这样。
B、与最终目标自相矛盾。一般系统论的最终目标是将各个孤立的学科统一起来。然而,如果客观现实中的确存在着互不相干的系统,那么,将各类学科统一起来的梦想便永远也不可能实现。因为,根据一般系统论中的系统属性,孤立系统和开放系统不可能成为一个系统,最多只能是一个混沌体。
C、将系统概念引入误区。从一般系统论的起因和最终目标上便不难看出,系统科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思维方式的科学”。但是,“系统划分”使得系统科学的这一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仍然把系统科学当作方法论来看待,那就只能认为贝塔朗菲向人们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孤立(或者封闭)的、加和性的思维方式;另一种是开放的、组合性的思维方式。显然,这是不合情理的。因此,贝塔朗菲的系统划分实际上是在暗示人们,系统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类系统的科学”。
然而,这种暗示却又将整个系统科学都引入了一个更大的误区。因为,“系统”两个字来源于主观意识,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如果我们先将“系统”两个字强加在客观事物的头上,然后再把所谓的“系统”当作客观事物去研究,那么,其结果必然是用“主观意识”去代替“客观规律”。
从一般系统论的最终目标上看,以上结果应该不是贝塔朗菲的本意。而“系统划分”的起因无非是两种可能:一是先入为主的两个世界理念在作祟;二是贝塔朗菲并未将一般系统论视为方法论的科学。前者属于画蛇添足,而后者属于原则性的错误。究竟是哪一种可能?我们不得而知,也没有必要去深究。
但是,如果我们认为系统科学应该或者也只能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那就必须将“系统划分”这个毒瘤从系统科学身上割除。否则,系统科学将无法健康发展。
(2)消除传统观念的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系统科学仍处于创意阶段。如何完善这一创意,并将这一良好的创意转变为能够帮助人们改善思维方式的‘工具’,才是系统科学所面临的主要课题。如果在尚未攻克这一课题之前,便急于用系统科学这副‘没有镜片的眼镜’来观察世界,其结果只能是自欺欺人。反之,如果我们将系统科学的这一创意纳入传统理念的框架内去思考,那就更不可取了。因为,这样的系统科学所代表的只能是传统理念。
但是,这些问题在当今的系统科学理论体系中却相当严重。不难看出,“系统划分”是在迎合“两个世界的理念”,而“涨落”、“分叉”、“突变”、“自组织”以及“从无序到有序”这些理论无不是在迎合“进化论的观点”。
因此,现代的系统科学实际上是在论证传统观念,而不是在创造新的思维方式。可想而知,如果照此发展下去,系统科学肯定是没有希望的。因为,“两个世界的理念”和“进化论观点”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系统科学的前提,而这个前提就像是一个‘思维的牢笼’。这个牢笼不仅不可能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得到改善,却反而更加限制了人们的思维空间。
现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知到,如果系统科学不是为传统观念服务的,那么,系统科学就不应当以传统观念为前提。否则,系统科学必然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如果系统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方式的科学,那么,系统科学就不应该为自己设置‘前提’。否则,由此而产生的思辨方式必然是局限性的。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必须为系统科学摘除“前提”的帽子,把系统科学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那就必须将系统科学理论中的传统观念全部清理出去。
此外,如果我们认为系统科学应该将探索思维方式的途径放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共性”上,并希望系统科学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应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工具,而不是充满着“偶然”和“奇迹”之类辞藻的模糊概念,那就必须将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中凡是与“偶然”或者“奇迹”挂钩的内容也清理掉。因为,“偶然”或者“奇迹”之类的理论无不是传统观念的产物,而这些传统观念与系统科学探索思维方式的途径之间格格不入。
如果按照以上标准来清理,那么,清理后的系统科学理论便只剩下这样一些内容:(1)组合性整体的概念;(2)有机系统的属性;(3)形成有序结构的三个必要条件。
也许,剩下的东西一定精华。如果我们对精华部分进行仔细地推敲,也许会发现这些内容实际上已经为所谓的“共同规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而如能揭示“共同规律”,可以超越感官限制的思维模型也许就离我们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