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明的里程碑
面对人类的发展史,许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人类文明的进程为何会在近五千年以前发展的如此缓慢,而在五千年以后却发展的如此迅速?
过去,有些人怀疑人类是不是曾经得到过“上帝”或者是“外星人”的帮助。然而,这些都是毫无根据的猜想。其实,人类五千年前后文明差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意识的产生方式”,或者说是“学习的方式”的转变。
“模仿”就是一种相对简单而又有效的学习方式。一般的动物几乎都是采取这种学习方式。比如说,小猫跟在老猫的后面学会了逮老鼠,小老鼠跟在大老鼠后面学会了打洞。
但是,“模仿”是一种必须亲身经历的学习方式,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而“初生的牛犊”之所以会不怕虎,就是因为“初生的牛犊”没有经历过老虎吃牛的场面。
显然,“模仿”的学习方式,不仅效率太低,而且学习的面太窄。所以,南方古猿们相互之间模仿了几百万年才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悟出“制造工具”的方式。那么,比“模仿”更好的学习方式是什么?答案是语言和文字。
人类学家们认为,语言起源于直立人阶段。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个时期应该是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的一次巨大的腾飞。因为,语言实际上是一种意识交流的工具。由于这种工具不仅可以拓宽人们的学习范围,而且还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直立人的意识比能人更加丰富,文明的速度也就更快。
人类学家们认为,艺术出现在智人阶段。如果以为艺术的价值仅仅是娱乐,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诗·大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艺术是语言的补充,是比语言更高级的表达方式。
由于智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比直立人更强(例如,用诗歌和舞蹈来传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所以,智人的意识应该比直立人更加丰富,文明的速度也就更快。由于艺术注重的是形(例如,肢体动作以及绘画等),所以艺术的出现为其后的文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普遍认为文字起源于五千年前的现代人,也有人认为是八千年以前的现代人。因为,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而据说在我国河南出土的贾湖甲骨的年代却距今8000年以上。
不过,时间的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字”是一种比“语言”更先进的工具。由于文字能够“储存”语言和艺术,能够使人类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便于在群体之间广泛地流传。所以,文字的出现使现代人的意识产生了更大飞跃,从而导致了文明的飞速发展。
由此可见,史前人类文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经历了二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语言”。这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语言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在意识方面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客观条件的限制。通过语言上的交流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的意识得到更进一步的相互启发和相互促进。从而使人类的意识开始产生积累,为意识的进一步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人类在语言阶段的意识积累完全是靠人们的记忆。在口口相传中记忆,又在记忆中口口相传。由于每个人的记忆力都是十分有限的,并且经常会遗忘。所以,人类在语言阶段的意识积累和创新便受到了记忆力的限制。
第二个阶段是“文字”。这是人类文明的第二个里程碑。文字实际上是语言的补充,是人类意识的宝库。文字不仅弥补了人类在记忆上的缺陷而且还为人类意识的创新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尤其是随着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发明以及当代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人类在意识方面的积累达到了空前,从而大大激发了人类的意识创新,使得人类文明发展的速度在原有的基础上越来越快。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