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辨学百问(39)物种演化的真相-组合性结构的膨胀

(2010-02-03 15:57:52)
标签:

组合性结构

膨胀

物种

生态系统

宇宙

杂谈

分类: 思辨学百问

一、定义。组合性整体由小到大或者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必然过程谓之“膨胀”。

二、特点。组合性结构膨胀的特点是:①组合性整体之结构的“膨胀”必然伴随功能的增多;②组合性整体在“膨胀”的过程中所有的功能都必须是围绕着同一个作用而产生的;③组合性结构的“膨胀”过程也是围绕着同一项任务而对相关责任进行细分的过程。(具体的推导过程可以参阅《超越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大胆构想》一文)

例如:军队的作用是打击敌人,十个人的军队是如此,一万个人的军队也是如此。但是,十个人的军队不可能同时具备海陆空的作战功能,而一万个人的军队则完全可以。将一个班扩编为一个军的过程就是组合性结构的膨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务和兵种的设立便是围绕着同一项任务而产生的责任细分。

三、理论分析。

无限宏观

A1――――――――――AN

                     B1        B2――――――――BN

                C 1        C2――――――――――CN    

           D1        D2―――――――――――――DN

E1         E2―――――――――――――――EN

                        无限微观

    这是一幅简易的组合性结构模型图,其中A1是由B1BN构成的组合性整体;B1是由C1CN构成的组合性整体;C1是由D1DN构成的组合性整体;D1是由E1EN构成的组合性整体。

如果我们将图中的A1视为生态系统,则A2AN是地球上的非生态系统;B1为人类,B2BN为生态环境中的其它物种;C1为人类个体,C2CN为人类的其它个体;D1为人类个内的某个器官,D1DN为人体内的其它器官;E1为某类器官的细胞,E2EN为其它器官的细胞;继续往下,便是DNA链上的碱基组合。

从图上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一种关系:细胞是由各类碱基构成的组合性整体;器官是由众多细胞构成的组合性整体;人体是由各类器官构成的组合性整体;人类是由众多人类个体构成的组合性整体;生态系统是由各类物种构成的组合性整体;地球是由生态系统和各类非生态系统构成的组合性整体。

因此,从物种的层面上看,组合性结构的“膨胀”过程就是物种体内的器官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而从生态的层面上看,组合性结构的“膨胀”就是各类物种从过去到现在的演化过程。

四、客观依据。限于篇幅的原因,只阐述三个层次上的依据。

1DNA

我们知道,生物的特性是由生物体内的DNA所决定的。而DNA是一种双螺旋的结构,只要打开一个DNA的双链,就可以组成两个双螺旋结构的DNA,这个过程称之为DNA的复制。

我们还知道,DNA可以制造RNA,然后再通过RNA制造生物体所需要的各种蛋白质。然而,尽管复制出来的DNA基本一模一样,但复制出来的DNA通过RNA制造的蛋白质却不尽相同。这是因为,每个分裂后的DNA都只执行分裂前DNA中的部分信息。

假设:最初的DNA拥有16条信息,根据每条信息都可以制造一种蛋白质。但是,这个DNA一旦被分裂后,复制出来的两个DNA虽然仍拥有16条信息,却只能各自执行其中的8条信息去制造相应的8种蛋白质。经过四次分裂之后,每个DNA便只能根据16条信息中的某一条信息去制造某一种蛋白质了。

由此可见,DNA的复制过程实际上就是DNA分工的过程。如果我们将复制后的DNA加起来视为一个整体,再与复制前最初的DNA进行比较,便不难看出组合性结构“膨胀”的效果。

由于DNA的复制过程也是干细胞逐渐地分化成各类器官的过程。所以,DNA的复制过程实际上就是物种由幼体到成体的生长过程。

如果我们将DNA上的信息与物种体内的细胞对应起来便不难看出,DNA链上不同的信息就相当于物种体内不同的器官。只不过前者是分子水平上的器官,而后者是细胞水平上的器官。

如果说DNA存在的目的就是生存,DNA上的各类信息实际上都是DNA生存的必要条件。那么,“物种的胚胎DNA与成体DNA相同”这一事实便可以证明,组合性结构“膨胀”前后的本质不变。

换言之,DNA存在的目的是生存,物种存在的目的也是生存。如果说DNA链上的分子信息是DNA的器官,那么,当分子器官膨胀为细胞器官之后其作用仍保持不变。如果说DNA复制的过程是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社会分工’,那么,干细胞的分裂过程便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社会分工’。

2、人类社会。

如果我们将整个人类看成是一个整体,那么,人类社会也是组合性整体。因为,人类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其基本结构是国家、党派、团体、家族和家庭,各种职业便是社会责任的分工。人类从原始的“大同社会”到“小康社会”的演变过程便是组合性结构膨胀的过程。
其中,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组合性单元,这个组合性单元的基本结构是“夫”与“妻”,家务的分担便是责任的分工,生儿育女的过程便是组合性结构膨胀的过程。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不难看出两个趋势:一是职业越来越多;二是家庭的规模却越来越小。这意味着组合性整体功能越来越多,责任分工越来越细。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没有规律可寻”。

3、生态系统。

至少有两个证据可以证明各类物种的演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组合性结构的膨胀过程。

A、寒武纪时期的动物化石。几乎所有的现代生物都可以在寒武纪时期的动物化石中找到相应的门类。

B、生态圈二号实验。1991年,美国科学家们曾进行了一个耗资巨大的“生物圈二号”实验。虽然这个实验失败了,但是失败的经验告诉我们:生态是一个结构严密的体系,在这个严密的体系中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相应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环环相扣,缺失或者是增加任何一环都会使生态体系无法保持平衡。
第一个证据显示,在原始生态系统到现代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门”数未变,只是“门”以下的“属种”增多。
如果我们将“门”看成是原始生态系统的器官便不难看出,原始生态环境的基础应该是“门”,而“门”下的“属种”只不过是在分担“门”的责任。如果生态环境中门类的数量增加或者减少了,则生态环境在宏观组合性结构中的作用必然会随之发生改变。而现实的生态环境中,门类的数量未变,只是“门”以下 “属种”的数量在增加并演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充分说明生态环境的演变是其组合性结构的合理膨胀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就像胚胎中相应的干细胞会逐渐分化为相应器官的细胞一样。
第二个证据显示,各类物种的存在和演变并非偶然和毫无目的。从表面上看,生态环境中的有些物种似乎可有可无,似乎它们只是在为自己的需求而活着。而实际上它们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它们那些自私的行为正是在为生态系统的组合性机制做着必不可少的贡献。 

从各类物种之间环环相扣、相互依存的客观事实上看,生态系统必然是一个整体,而各类物种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其实就是物种体内器官的作用。
五、结论。

生命是一种相对的、组合性的结构;无限微观的生命构成了我们的生命,而我们的生命又属于无限宏观生命的一个部分。无限宏观的生命和无限微观的生命相辅相成地构成了宇宙生命。

宇宙不存在“初始状态”。因为,宇宙没有开端,她的宏观和微观都是没有尽头的。宇宙只有未来,没有过去。以往人们所说的生命起源,仅仅是蛋白质的生命形式在地球上从无到有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却是必然的。

就像一棵树苗长大成才之后必然会开花结果一样,而且开花与结果的根源亦早已有之。虽然,就某一粒种子而言,生根、发芽、开花与结果的确都是从无到有的。但是,相对于整个大自然来说,那只不过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情景再现。

如果以我们人类为中心,将宇宙中各个生命层次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排列起来,应该是:无限微观的生命层次---人体DNA链上的碱基组合、人体细胞、人类、生态、地球、太阳系、银河系---银河系以上规模的天体结构。

如果我们用“器官”来表示各个生命层之间的关系,那么,各个生命层次之间的关系应该是:---DNA链上的碱基组合是细胞的器官,细胞是人体的器官,人类是生态的器官,生态是地球的器官,地球是太阳系的器官,太阳系是银河系的器官---

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地球上各类物种从无到有的过程,不妨去观察一下鸡蛋变成鸡的过程。如果说“鸡”是地球上现在的生态,“鸡蛋”是地球上最初的生态,那么,地球上的各类物种便是鸡体内的各类细胞,而鸡体内各类细胞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便是地球上各类物种的诞生和演化的过程。

 

现在,我们实际上已经将生物学、生态学以及宇宙学等学科链接在一起了。生物结构的“膨胀”意味着生物体内的细胞是在特定条件下同时诞生的;生态结构的“膨胀”意味着生态环境中的物种是在特定条件下同时诞生的;星系结构的“膨胀”意味着星系内的恒星和行星也是在特定条件下同时诞生的。

这样的结论也许会引发“达尔文进化论”和“宇宙大爆炸理论”支持者们的强烈抗议。但是,我们没有害怕的理由。因为,我们的结论并非是臆想或者捏造出来的结果,它不仅在理论上是完全合乎逻辑的,而且还经得起客观现实的检验。

在客观现实中至少有两个以上的证据可以支持这样的结论:一是生命体从受精卵到成体的生长过程表明,各类细胞是同时诞生的,这是无容置疑的事实;二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现象表明,各个门类的物种也是同时诞生的。尽管有人一直在企图否定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事实,却始终拿不出相应的证据。

相反,在相关问题上“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宇宙大爆炸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无法合乎逻辑,而且在客观现实中也没有一个证据是能够站得住脚的。

谁是谁非?相信自有公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