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学百问(34)何以证明“天人合一”?
(2010-01-19 14:29:0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思辨学百问 |
众所周知,“天人合一”的观念由来已久。但是,许多人都将这一观念视为‘迷信’。那么,天人合一的观念究竟是不是迷信?有没有科学的依据呢?下面让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论证,看一看“天人合一”的观念究竟有没有科学的道理。
1、耗散结构理论的理论依据。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生命体是一种稳定而有序的耗散结构,而形成这种有序结构的三个必要条件是:系统必须是开放性质的、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态的环境中、系统中必须有非线性相互作用。
如果我们将耗散结构外部的远离平衡态环境视为“宏观”,而将耗散结构内部的非线性机制视为“微观”,并将我们的目光朝着耗散结构的宏观和微观继续延伸下去,便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些结论(推导过程见思辨学百问25):
A、耗散结构必须依靠微观的非线性机制支撑,并在宏观中承担非线性机制的部分责任。
B、耗散结构在宏观中无限大,在微观中无限小;
C、耗散结构是一种相对的结构;
D、宏观中的耗散结构与微观中的耗散结构必须承上启下、相互依存;
E、耗散结构与宏观和微观之间已经存在的因果关系无法改变。
从以上结论中不难看出这样一种关系:生命=耗散结构=宇宙。由此可见,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实际上支持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2、一般系统论的理论依据。贝塔朗菲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因此,贝塔朗菲通过对生命机制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组合性整体的概念并总结出了系统的四个属性: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统一性。由于组合性整体和系统属性均是针对生命体而言的,所以系统属性中的“系统”=组合性整体的结构(简称组合性结构)=生命体。
根据贝塔朗菲的四个系统属性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些结论(推导过程见思辨学百问30):
A、任何层次上的组合性结构都必须依靠微观的组合性结构来支撑,并承担宏观组合性结构中的相应责任。
B、组合性结构是一种相对的结构。
C、组合性结构的宏观和微观都是无限的。
D、组合性结构与子组合性结构之间承上启下、相互依存。
E、组合性结构与宏观和微观之间已经存在的因果关系无法改变。
从以上结论中不难看出这样一种关系:生命=组合性结构=宇宙。由此可见,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实际上也支持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3、逻辑推理的依据。如果我们认为世间万象皆事出有因,而且“因”与“果”的关系都是必然的,那么,生命也不能例外。虽然,生命的“因”深深地扎在我们的视觉范畴之外。但是,我们只要不否认这个“因”的存在,便知生命的产生绝不可能是“偶然”的结果。如果我们认为宏观和微观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那么,处于天地之间的生命便既不可能与天地无关,也不可能在天地之间无中生有。既然生命不可能在天地之间无中生有,也不可能与天地无关,那么,“天人合一”的观念何错之有?
4、客观现实的依据。如果以生命体为基点,可将“天人合一”现实依据分为两类:
视觉范围之内的依据:(1)宏观。从生态圈二号实验中不难看出由各类物种构成的生物链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此外,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具有发育、繁殖、生长及衰亡等特征,表现为幼年期、发展期与成熟期等阶段,从而产生系统的演替。由此可见,生态系统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组合性结构,可以作为可视范围内的宏观证据。(2)微观。分子生物学证实,生命体与DNA息息相关,DNA是由相应的碱基组合而成的。因此,DNA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组合性结构,可以作为可视范围内的微观证据。
视觉范围之外的依据:参见思辨学百问31。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天人合一”的观念其实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如果站在一般系统论的角度上看,生命体和宇宙都是组合性结构,彼此之间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同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