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花圃”教学反思
(2011-05-27 10:41: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理清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混合运算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谈话:同学们,这两天我们和小红一起来到了姥姥家,给姥姥、姥爷带来了礼物,还参观了小红舅舅的养鸭场。今天,我们再跟着小红一起去姥爷的花圃看一看,好吗?
请学生观察课本76页情境图。
师:姥爷家的花圃漂亮吗?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师:谁能说说画面上的数学信息呢?(提醒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图片: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生1、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一串红450棵。
生2、一串红:上午卖出80棵,下午卖出110棵;山菊花:上午卖出35棵;月季:下午卖出78棵。
生3、月季比郁金香多60棵;郁金香300棵。
二、观察思考,合作交流
1、请学生根据课本情境图上所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1)一串红一共卖出多少棵?
(2)山菊花和月季一共卖出了多少棵?
(3)一串红上午比下午少卖出多少棵?
(5)月季原来有多少棵?
根据学生的提问分类板书对于简单的让学生口头回答如:(1)、(2)、(3),对于有难度的全班交流如:(4)、(5))
师:解决山菊花原来有多少棵?需要用到哪条数学信息呢?
生:解决山菊花原来有多少棵?需要用到的数学信息是: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
师:怎么列式呢?
生:根据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可以知道山菊花原来有多少棵。算式是:450-180= 。
请学生抢答算式得数。(一说抢答孩子们的热情度很高,以此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师:解决月季原来有多少棵?需要用到哪条数学信息呢?怎么列式呢?
生:根据郁金香有300棵,月季比郁金香多60棵,可以求出月季原来有多少棵,算式是:300+60=360(棵)。
师:我们从图中了解到这么多的信息,你能提出有关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1)
(2)
(3)
(4)
(5)
…………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大家提出这么多问题,真棒!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一串红、山菊花、月季花各剩下多少棵?”好吗?
(1)解决问题:“一串红剩下多少棵?”
师:要求出“一串红剩下多少棵?”都要了解哪些信息,你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吗?
引导学生回到情境图中找到合适的信息,并列式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①用一串红原有450棵减去上午卖出80棵,再减去下午卖出110棵,就可以求出剩下多少棵,算式:450-80-110=
②先求出一共卖出多少棵,再用原来的-卖出的=剩下的,算式:450-(80+110)=
交流时讲清思路,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倡导算法多样化。
(2)解决“山菊花剩下多少棵?”
师:要知道“山菊花剩下多少棵”,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①
②
师:你想怎样解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学生出现了两种分析思路:
①从问题入手。要求剩下多少棵山菊花,先求出原来有多少棵山菊花,再减去卖掉的,算式:450-180-35=
②从条件入手。根据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可以求出山菊花有多少棵,再减去卖掉的,就可以求出剩下的,算式:450-180-35=
(3)解决“月季剩下多少棵?”
师:大家能自己完整地找出信息,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分析思路,并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时由板演的同学当小老师,讲述解题思路以及计算方法。
(4)让学生口头解决剩下的其它几个问题。(重点让学生说清解题思路)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大家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学生回答,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请孩子们争当小老师的方式,尽量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在课堂上多发言、多交流,在孩子们的讨论、交流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课堂上让学生看图说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之后全班交流解决问题,有时请学生争当小老师来给全班学生讲题,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还算不错,比起以前来已经看到了学生的进步。本节课上看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能够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占到了绝大多数,而且能够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声音也比以前宏亮了很多。反思一下,可能是与近一段时间的培养有关吧,针对本班学生课堂上不愿意回答问题的这种情况,对症下药,想出各种对策,比如: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对能够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大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课堂上不断的提醒孩子们要思考问题、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对于计算题常常采用竞赛抢答得数的方式等等以此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发现只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有了,课堂上就能够积极思考问题了,那么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就多了起来,这样以点带动面,有时孩子们可能因为举手的同学少而不敢举手,现在举手的同学多了起来也给他带来了自信心,这样他也便敢大胆举手了。再者就是降低问题的难度,可以把解决一个问题分成几步让学生来分步解决,慢慢地在学生熟练的情况下再加大难度。本节课上我就采用了把一个问题分解开来的方式,比如解决:山菊花原来有多少棵?时就先请学生找解决此问题的数学信息、之后根据信息列算式,最后以抢答的方式算得数,这样把问题分开来解决就比直接请一个学生把这三部分都说出来要降低了很大的难度,孩子们举手回答问题的也便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