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受徐长青简约式教学有感

(2010-12-16 14:35:52)
标签:

杂谈

分类: 学习体会

12月12号在高新区实验小学参加了高新区组织的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有幸听到了天津徐长青老师的课例——《退中的数学》和他的讲座——《我的简约教学》,有很多的感触和收获,当然也引起了我的很多思考。

以前去听公开课、示范课的时候总是会记下很多的东西,但是这次听徐老师课却没有记下多少, 现在细细的回想,那堂课却历历在目。在这节课中徐老师不仅教给学生显性的数学知识,还渗透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课的开始用变魔术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张纸撕两下,让学生猜想变成几片?学生猜4片。展示验证:4片。老师再取其中的一张纸撕两下会是几片?学生猜是7片。教师展示验证:7片。思考:怎么撕的?结论:只撕其中的1片变成7片。照这样撕下去每次分别会是多少片呢?能撕成2010片吗?学生茫然。徐老师及时引导用华罗庚老爷爷的话引出:知难而“退”,遇到困难可以退一步,回头看看,找规律再进一步探究,“退”是为了“进”。

    学生自主解决。先猜想:会是1、4、7、10、13、16、19、22、25、28—— 学生再用手中的纸进行验证。结论:正确。当学生撕到28片时,学生有的已经不撕了?老师问:为什么?生:可以找规律。学生找出了规律并且探究出这数列可以用代数式3n+1表示。学生还讨论出:不能撕成2010片,因为2010-1不是3的倍数。

    在探究数列的过程中,徐老师教会了学生的不仅仅是数列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 即:遇到困难,可以退一步,回头看找规律,再进一步探究问题。同时还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之后又郑重其事的举行了“赠法宝”仪式。

紧接着徐老师抛出100004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很快想到:退一步,借助研究三角形内角和来研究多边形内角和。学生经历猜想、验证,但最后的结论并没有说出,只是说这个答案已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而已。虽然答案没说出,但我相信这个答案学生已经是心知肚明了,不说答案还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悬念,既然老师说答案已经在学生心中,那么学生到了课下就可能急迫的想知道他们心中的结果是否一致,这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这节课中,徐老师教给学生的不止是多边形内角和的知识。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将数学中猜想验证,迁移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整节课中。

徐老师课设计的巧妙,语言生动活泼,肢体语言及其丰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堂课我们都在欢声笑语中轻松的度过,徐老师的课太精彩了,从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爱学。不仅仅是学生,就连所有的听课老师都被吸引、被折服了。教学的艺术,艺术的教学,在徐大师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课堂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他渊博的知识积淀、诙谐幽默的风格、自然得体的教态、和蔼可亲的面容让学生在欢笑中经历了“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的学习的过程,相信参与这次上课的学生们对于“一张纸能否撕出任一个数和一个n边形内角和的求法”的学习会深深印在脑海中,更相信这些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会让这些学生们终生受益。

     当听完徐老师的讲座《我的简约教学》后,更是让我产生思想震撼,他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他提出“三不讲”, 即学生会的教师不讲,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而言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这里强调的是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权;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突出的是以人为本。对呀!简约教学,我们天天说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如果我们的数学教育走向简单,不因形式的复杂与繁琐而让学生远离学习,这不正是一种真实、自然、以人为本的学习吗?正如徐老师这节课那样,徐老师仅仅借助一支粉笔、一张白纸和一张嘴就把课上的如此棒,这不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吗?

简约教学追求的是朴素灵动、反璞归真,以真实的呈现突出核心目标。徐长青老师所提出的简约教学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约思想,“化繁为简”、“博观而约取,厚积薄发”,这一理论的追溯,恰恰体现了简约教学的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的实践特征。在思考和梳理的过程中,一个崭新的理念在我的脑海形成:“数学课堂迫切需要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就是走向简约教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致力于教育教学的探究,虽然成不了名师,但我也应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有一个学生喜欢的课堂,有一个发展学生的课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