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至高喜乐的传承》

(2011-11-15 16:16:49)
标签:

杂谈

 

The Legacy of Sovereign Joy

——在恩典中得胜的人

 

  【美】约翰·派博John Piper

   定价:22.00

   ISBN 978-7-5475-0312-6

   开本:32  页码:157

   类别:属灵伟人传记

 

 

亮 点:                                                           

作者约翰·派博(John Piper)是美国改革宗领袖人物、牧师

这是一部牧师写牧师的著作——奥古斯丁,马丁·路德和加尔文

本书不是在为“伟人”做传,而是为神做传,讲述神在这几位卑微的仆人身上传承的喜乐

内容简介:                                                          

本书不是在为“伟人”做传,而是为神做传,讲述神在这几位软弱卑微的人身上浇灌的恩典、彰显的荣耀。

奥古斯丁、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不仅是基督教历史的地标式人物,更是人类历史的改变者,他们至今仍有力地影响着世界。像所有传记一样,本书讲述他们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是,本书的观察角度奇特,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人的崇高品德、伟大能力,而是人的渺小和软弱,以及降临在他们身上的奇异恩典。这恩典中蕴涵着无与伦比的能力,不仅使他们一再得胜,还带给他们至高的喜乐。

 

作者简介:                                                         

约翰·派博(John Piper)——以神为乐

    “讲道的事奉是我一生劳苦的中心。我所祷告的是:借着我的事奉和我所做的一切,让越来越多的人更深地经历信而顺服的生活,让我们的上帝与救主耶稣基督的大荣耀可以得着彰显。”

约翰·派博(John Piper),美国著名牧师,基督教作家。

他生于1946年,父亲是一位开荒布道的福音宣教士,常年四处奔走。1968 年至1971 年约翰·派博在富勒神学院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从1971 年至1974 年,约翰到德国慕尼黑大学攻读神学博士,曾执教于伯特利神学院。1980年,他听从主的呼召,成为明尼苏达州明尼纳波利斯的伯利恒浸信教会(Bethlehem Baptist Church)牧师,从此一干几十年。这个教会成立于1871年,是明尼苏达州第一个瑞典浸信会教会,现在已经成为美国影响很大的教会之一。

约翰·派博牧师主张“基督徒享乐主义”(Christian hedonism),此享乐非彼享乐,正如他自己所言,“当我们以上帝为最大的满足,上帝就得着最大的荣耀”。他的享乐主义,一言以蔽之曰,以神为乐。

约翰·派博牧师在美国家喻户晓,他的书畅销不衰,已经出版的就有50多本,诸如:《耶稣受难的50个理由》、《不要再浪费你的生命》、《当不再渴慕神》等

名家推荐:                                                          


我们需要一个奥古斯丁或路德来重新教导我们,免得恩典之光在我们这个时代被遮蔽,甚至被消没。

——R.C.斯布罗(R.C.SPROUL

 

                                                             


引言

  恩典在圣徒有瑕疵的生命中掌权/ 1

第一章 至高的喜乐

  至高喜乐在生活及思想上带给奥古斯丁的释放/ 29

第二章 神圣的学习

  马丁·路德及“客观自存的话语”/ 71

第三章 神话语的威严

  约翰·加尔文其人及他的讲道/ 117

结论

  从生命中有瑕疵的圣徒身上学到的四个功课/ 151

 

亚马逊读者评论:                                                  

    基督徒快乐主义系列中的又一力作。约翰·派博坚持传统的独一神论,抵挡现在所谓的开放神论。今天很多人在这一点上会退缩,但是作者直接亮明圣经观点:神的权能也包含至高的喜乐。作者邀请我们深入研究奥古斯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作品,了解我们神属性中更深入、更明亮、更坚实、更全面和更喜乐的层面。这本书是每个人都要读的,特别是那些认同开放神论的人,为个人生活与见证重新获得更加全面的圣经神学。

 

    简明扼要而且全面透彻,这两个词似乎相互矛盾,但是我再想不出其他什么词语来描写这本书了。约翰·派博让我对约拿单·爱德华兹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过去几年中,还没有别的其他作者像他们两个那样对我产生那么深远的影响。现在派博又把奥古斯丁、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介绍给我。本书是系列中的第一本。派博不仅据理力争见证神得胜的恩典,而且介绍奥古斯丁、路德和加尔文作品中的方方面面,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生活与事奉,让你不禁想去读读他们的作品。每页文字中都蕴含着宝藏。我快读完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犯了个大错。我应该手中拿着纸笔来阅读,书中有那么多奥古斯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名句,再加上派博自己的精彩点评,实在值得记下来再慢慢咀嚼体味。要是可能的话,我真愿意给这本书评6星!

 

前 言:                                                            

    奥里利乌斯·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于公元430 8 28 日去世。他去世前的四年,即从他71 岁的时候,奥古斯丁把自己在非洲北部海口城市希波(Hippo)教会的行政事务都移交给自己的助手伊拉克利乌斯Eraclius)。

奥古斯丁此时已是基督教界一位令人仰慕的巨人。交接仪式上,由伊拉克利乌斯讲道,年迈的奥古斯丁则坐在他身后主教的宝座上。由于奥古斯丁亲临现场,伊拉克利乌斯深感自身的匮乏,他说:“我好像一只鸣叫的蟋蟀,而天鹅却在那

里静寂无声”。

    如果伊拉克利乌斯有机会看到奥古斯丁在未来十六个世纪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他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这套丛书要以《不再静寂的天鹅》(The Swans Are Not Silent)为名。在过去的1600 年中,奥古斯丁并没有静寂无声。16 世纪时,

奥古斯丁向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约翰·加尔文(JohnCalvin)的耳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路德是一名信奉奥古斯丁教义的修士,而加尔文对奥古斯丁的引述远多于他引述其他任何教父。奥古斯丁对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非同小可的影响。虽然时间已经过了一千年,他对上帝的恩典所发的喜乐颂赞之声仍在回荡。不止一个历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宗教改革运动是奥古斯丁的恩典教义最终胜过伯拉纠主义的见证。”——伯拉纠主义者认为人类可以靠着自身的力量胜过罪的捆绑。

    这首《天鹅之歌》也同样唱响在马丁·路德的生命之中,并产生出更多的回响。在德国境内,随处都可看到教堂的尖塔上的天鹅雕刻。几个世纪以来,在描绘路德的雕像作品中,都会有一只天鹅陪伴在他的身边。为什么是这样呢?起因要追溯到路德之前的一个世纪。1415 年约翰·胡斯(John Hus)去世,这个时间距离路德将《九十五条论纲》钉在威登堡教堂的大门上(1517 年)差不多刚好是100 年。胡斯曾是布拉格大学的教授,后来成为这所大学的校长。他出生在农夫之家,讲道时不用拉丁语,而是用当地的语言;他将新约圣经翻译成捷克语,并且大胆地指出天主教教会存在的弊端。

1412 年,教皇签发了对胡斯及其跟随者的追杀令,允许人当街杀死这位捷克的宗教改革者以及向他提供食宿的人。当胡斯的三名跟随者公开反对售卖赎罪券的做法时,他们被人抓住并砍了头。”ꨃ 1414 12 月,胡斯也遭到逮捕并被投入监狱,一直关到1415 3 月。因他所持守的观点,胡斯在监狱里被人带上锁链并遭受酷刑。这是发生在宗教改革运动前100 年的事情,那时有一只天鹅已经开始鸣唱。

1415 7 6 日,胡斯被绑在树桩上烧死,他的书籍也与他一同被焚烧。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认为,胡斯临死前在牢房里曾写过这样的话:“今天,你们烧死了一只鹅(捷克语中‘胡斯’的发音),但是一百年后,你们将会听到一只天鹅的鸣唱,这是你们无法烧毁的,而且到那时你们将不得不聆听它的歌声。”马丁·路德在勇敢地承认自己就是胡斯所预言的对象,他在1531 年这样写道:“约翰·胡斯在波希米亚牢房中预言的那只天鹅就是我,当时他说:他们今天会烧死一只鹅,但一百年后他们将听见一只天鹅的鸣唱,而且不得不听。是的,若上帝喜悦,这只天鹅将会持续不断地歌唱下去。

    因此,天鹅的鸣唱仍在继续。这极大的恩典之声如今仍在唱响。得以听见天鹅的鸣唱,并使之在这本小书中带出回响,让我生出极大的喜乐。愿上帝感动人将这首《天鹅之歌》持续不断地传唱下去。

    本书收录的关于奥古斯丁、路德、加尔文的内容原本是提供给伯利恒牧者年会的伟人生平传记资料,但我在这里把它们集结成书,为的是让更多的人,包括一般信徒,也能看到这些内容。书中所包含的各样信息,仍然深切地关系着我们这个即将跨入新千年的现代世界。R·C·斯布罗(R·C·Sproul)说得对,他说:“我们需要一个奥古斯丁或路德来重新教导我们,免得上帝的恩典之光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仅被遮蔽,甚至被消没。”是的,也许最好的方式是让蟋蟀叫起来,然后引出天鹅的鸣唱。

    奥古斯丁的恩典之歌与任何现代作家所写的关于恩典的著作都不同。对奥古斯丁来说,恩典中蕴涵的无所不及的能力就是它所带来的“至高喜乐”的力量。正是这个力量将他从捆绑他一生之久的情欲以及哲学上的骄傲中释放出来。他发现,在人类自我夸耀的能力底下,隐藏着各式各样的欲望,它们驱使着人们做出各种不理性的选择。正是这一发现使得奥古斯丁开始看到恩典就是“至高喜乐”的得胜。哦,我们多么需要奥古斯丁很久以前就已成形的圣经见解,来帮助我们挣脱那些捆绑我们,使我们无法遵行上帝诫命并完成大使命的锁链。

我不能肯定地说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也像奥古斯丁一样看清了“至高喜乐”这一恩典的得胜力量,但是他们更加清楚地看见了上帝的话语在教会中的至高权柄和在真理泉源中研读神话语的绝对必要性。路德借助希腊文的新约圣经找到了通往天堂的路径。加尔文以上帝为中心的讲道则成为新教五百年来的遗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