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省级课题专家意见汇总

(2012-04-15 18:27:56)
标签:

杂谈

川师大:唐

1、  此课题很有价值。

2、  现状:知识较多、智商过多关注。但“情商、心商”却相当弱。人的发展有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的情商和心商。

3、  情绪的调控?进程?

4、  情感的培养要内化为态度、价值观;向外展开为体验。

5、  理论的依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可以参考:《后现代的课程观》、杜X的《实验经验》等。

6、  弄明白小学语文课主要是以“文学课文”为主,明确进行界定,搞明白。

7、  “研究内容”中的“内容多了、担子重了”——要“主题集中、问题集中”——轻装前行。

8、  “重心在哪?”再明确它和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有所不同,以“情感教育”为主,获得情感的觉醒和生成。

9、  策略:要解决“内在化”的问题:知识具有公共性、情感和思想认知却具是个体的。要思考如何把公共的知识变为个体的情感和认知。(内在化)

10、              注意的几个方面:感受——体验——领悟(这3个东西是呈阶梯状的,有序的)

11、              儿童文学:人性、物性、自然三个维度去思考:

12、              落脚点在于“附着”?手段:朗读、词句的比较、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审美的教育相连。

 

其它专家11、小学教材中60%以上为儿童作品。

   2、注意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要进行情感教育,必须通过工具化和手段去附着。

   3、儿童文学与语文教材教学的共性,要理一下。

   43个学段有明确区别。

   5、朗读、高段的“写”、低段的口语交际、复述、编故事。

   6、语言和语感的问题。

余老师:

1、  当今在批判情感,但是批判的是它的泛和空,而不是不需要这东西。

2、  语言、形象、意象去进行感受

3、  人的情感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1、拟研究的问题中:情感的目标、文字的训练、脱离实际、缺乏策略

2、课题申请书中几部分要连贯。

3、有数据的测差、有描述性材料——操作较困难。(用观察分析法)

  比较法:如何对学生生命状态进行了比较,如何科学地比较?

 

 

 

 

专家的意见汇总:

一、研究的内容:

主题再集中一点,要注意边界(范围)的确定。

二、问题:

1、观察分析法的操作如何体现?(文字分析会带有老师的主观性)

2、比较法中的“生命状态”一词值得考究。

三、预期的改革效益:

“尤其是语言和情感方面的变化”这个描述如何操作,语言和情感的变化是比较模糊的。

四、专家评述

1、选题有意义。

2、要解读“情商”和“情感”。情感是处于价值观的中间位置。

3、理论依据太多,没有在点子上。要读《后现代主义》以及怀德海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三个阶段。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4、要明白:小学语文教育主要是文学课,儿童文学的教育在情感培养方面要明确界线。

5、研究的内容太多。

五、另一个专家

1、策略的目标和重心不够明确

儿童文学情感教学和一般的教学不同,情感教学是学生获得一种情感的觉醒和生成性的,情感教育的策略是要解决内在化的问题。

2、知识、情感、思想、认知,怎么变成孩子的东西。内在化:1、感受;2、体验;3、领悟。把感动化成内在的东西。

3、可以从三个维度去切入,要有附着点,通过工具性(文字语言是媒体)来附着,理论依据来源是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通过语言文字的渗透去感悟去催生唤醒学生的情感。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相关的内容,在朗读中去催生唤醒学生的情感。

4、情感是心理范畴的角度,情感是空泛的,怎么抓住这个点?可以通过语言、语音、品读等(这一点余老师的书上有关于中学的论述可以借用)。情感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一种方式。

5、小学有60%以上的课文都是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也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要通过工具性让课题有附着点。

可以把而儿童文学教学和语文教学的共性和特性梳理一下。教材的选择在每个段有所不同,这样就有了主线。

方法:可以通过朗读体现、示范朗读。根据不同的段内容可不一样(低年级复述、编故事;中高年级口语训练读写等)

附着点:语感、文字语言是媒体。

 

 

 

 

“儿童文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研究”课题答辩纪要

 

优势:

该课题属于具体研究,目前学生的情商、心商教育比较薄弱,而人的发展根本体现于情感,情感教育内化为社会的态度、价值观,触动态度,形成价值观。因此具有研究价值。但情感属于心理学范畴,很难把握。其评价方式等怎样操作,观察分析是基于描述性的还是有数据描述、怎么比较生命状态等需进一步思考。

方案存在的问题:

1、    理论依据有点多。主要依据后建构主义课程观、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做中学)等。

2、    拟解决的问题和后面的研究内容、研究效应不一致。

3、    操作的策略不具体,比较空。

建议:

1、    小学语文课主要是文学课为主,儿童文学教育与文学教育应有区别,侧重情感培养。

2、    研究内容要做到主题集中一些,找好边界点。

3、    情感教育的重心是什么?(情感觉醒和生成)

4、    情感教育的策略应解决内在化的问题(怎样把公共情感变成孩子的情感,注意孩子的感受、体验、领悟)。

5、    小语60%以上属儿童文学,工具性和人文性还可细化,通过工具实现人文。

6、    应考虑与语文教学的契合。

7、    梳理学段要求和策略。

8、    (怎样唤醒、催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途径进行?)

情感教育一定要有附着,即工具。

题材:人(人性)、动物(物性)、自然(规律和法则)

训练(语言文字的训练、把握)

在学生的朗读中催生的,词句理解,如排比句怎样读?反问句怎样读?

可参考余虹教授的《文学作品解读》一书。

品读、诵读中去感受,在审美中获得情感。

方法:示范朗读,让学生学会低段朗读、中段主要是复述编故事、高段主要是写。真正的附着是语感,文字是媒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