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魔方
——青岛即墨28中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解读
中国教师报记者
褚清源
教师不讲,学生能学会吗?
高效课堂下的小组如何划分?
教师是如何通过利用小组,实现课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死揪小组,可以撬动课堂全局吗?会引发什么样的连锁效应?
这些课题对于山东青岛即墨市第28中学的改革者来说,是一种实践性成果,而对于更多的课改人来说,却可能是一个谜。
大凡历史稍长一点的学校,都有属于自己永恒的风景。即墨28中这所建校45年的学校,就有着自己恒久不变的风景,这个风景就是屹立在校园里的“雷锋像”和“雷锋像”背后的故事。
故事与“学雷锋”有关,更与当下风靡全国的高效课堂有关。“活”雷锋在课外更在课堂。这里的课堂是一种靠“互助”精神建立的学习场、德育场和文化场,是以同桌合作对子为基本学习单元,可随时变化的新型学习共同体。课堂上,学生两两结对,一个为“师傅”,一个为“学友”,互助学习,捆绑评价,基于学习的需要,可随时组建成4人一组、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这样的小组更像是一个学习立方体,实现了没有死角的合作,保障了每一个学生有尊严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形态更像是一个多变的魔方,实现了在课堂上教学、德育和智育的多赢,我们把它称之为“魔方效应”。
这样的课堂破解的不仅仅是知识系统、能力系统,更有动力系统、精神系统。它把学习变成了道德长跑,把互助从课上延伸到了课下,改写了德育的途径和形式,丰富了德育的内涵和内容。
而拉动这样场改革引擎的,是一位普通教师。
一个人的“课”改
时红霞,是即墨28中一位普通的数学教师,这位说起话来还时不时脸红的女教师,从被誉为“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创始人那天起,便成了校园里的名人。
即墨28中是时红霞的母校,当她带着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回到母校工作时发现,教学方法与当年上学时没有什么两样,学生苦,教师累,而这样的苦和累并没有换来满意的效果。
“以前的课堂我们很累,不仅身体累,心更累,因为学生的成绩上不去,讲了很多遍的题,考试时总有不少学生不会做,让人很挫败。”时红霞说。
“雷锋精神”是即墨28中的核心精神,时红霞还是做学生时就是学校学雷锋小组的组长,时常关心帮助自己的帮教对象。从学生生活中的互帮互助,她忽然联想到了互助学习,一下子,时红霞豁然开朗,“为什么不能把课外学雷锋中的互帮互助运用到课堂上来呢?”
“我当时在想,如果让学生也来讲会怎么样呢?”
于是,一个朴素的想法诞生了:让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来当小老师帮扶其他学生,让学会的学生教会不会的学生。
2004年3月,时红霞开始在自己的班里进行实验:把学生一分为二,自然分成两大阵营,一部分是“小师傅”,另一部分是“小徒弟”,每次她讲完后,让同桌相互讲一遍,这样下来,学会的学生比原来增加了很多。从此,在时红霞的数学课上,以前的教师讲数学变成了学生学数学、说数学。
时红霞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真实案例。一次考试,一道数学题难度系数很大,此前她并没有给学生讲过,但试卷收上来却“惊”了很多人,时红霞班上答对的学生有30多个,比讲过这道题的班答对的学生多出20多人。这一现象了引起了数学组全体老师的注意。此后,数学组的老师开始自发到她的课堂上听课。
让同学科老师感到更不可思议的是,时红霞负责的两个班学生基础并不好,第一学期成绩平平,而到了第二学期期中和期末考试,两个班的成绩却包揽年级前两名。
有老师跟踪调查发现,在时红霞的班级里,学生的课下作业很少,甚至没有书面作业。这就是时红霞后来实施的解放优秀学生计划。在她的班上,优秀“师傅”可以申请不做作业,他们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作业减少了,但课堂教学效果却大幅度提高了。
就这样,原来一个老师教60个学生的“拖车课堂”,变成了30个老师教30个学生的“动车组课堂”。时红霞告诉记者,现在她更大限度地放权于学生,本学期她把两章相对简单的内容交由学生来讲,让学生和她一起备课,然后让学生上课。
“我还尝试让学友出题检测“师傅”,每堂课都让学生出题,能出题就一定能解题,出题要求的能力层级远远高于解题的能力层级。”时红霞说。
如今,在时红霞的班里,越是喜欢帮扶徒弟的学生成绩越好,这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这位“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始人,也因此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在学校的百度贴吧里,常常会有不少学生留言,谈到时红霞的“好”。一位学生在留言中说:“时老师,近3年没见,不知您是否还在学校里教书,我很想念您,感谢您当年对我们的教育,虽然当年我们挨了您不少批评,但我们现在都很感激您,祝您一生平安。”
建立课堂规则
在即墨28中的课堂上,只有规则,没有纪律,因为纪律是由教师制定的,是约束性的,是为教师的“教”服务的,而规则是由师生共同讨论生成的。
规则之一是自主学习。“对学”的基础是独学,没有充分的独学,“对学”就可能沦为一种形式。因此,在“学习问题单上”,他们强化了自学指导意见的提示。
规则之二是倾听。倾听是一种最基本的素质,也是互动交流的基础。“和谐互助”高效课堂的规则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倾听,认真聆听别人的讲解,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在倾听的基础上,要敢于插话质疑、补充,学会换位思考,不急于作无谓的争吵,要设法拿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规则之三是“师友”之间捆绑发展。当教师抛出问题后,必须是“师友”二人都举手才有机会回答问题,展示的是“我们”的成果,而非个人的见解,“我们永远大于我”,避免课堂成了“师傅”的一言堂。这就要求“师傅”必须教会“学友”,这种“连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友”之间的交流,调动了“师傅”帮扶“学友”的积极性。
规则之四是不懂就问。李志钢介绍说,来学校听课的兄弟学校教师常常会问:你们学校的学生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问题,而且都能问到点子上?其实,这是“师友”长期互助的结果。经过独立思考还不会的问题,要及时向“师傅”请教,只要能从别人的回答中捕捉到“智慧的火花”,就达到了提问的目的。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质的飞跃,只有多问、勤问才能实现这一飞跃。
规则之五是不包办代替。在小组成员和睦相处之后,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一部分优秀的“师傅”为了赶进度或急于求成,会一手包办“学友”的学习,这无异于剥夺了弱势学生的学习权利。因此在课堂上,倡导学生全过程吃“自助餐”。如设计的训练题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三种题型难度逐步升级,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让好学生“吃得饱”,一般学生“吃得了”,最终达到水涨船高,让课堂成为“培优补弱”的主阵地,成为因材施教的主阵地。
规则之六是限制性发言。在鼓励“学友”发言展示的同时,限制“师傅”的发言次数和时间,避免“师傅”的话语霸权,从而提高“师傅”的发言质量和“学友”的发言机会。
规则之七是保证有效讨论。避免剥夺别人思考权利的行为,刚提出问题就让学生讨论,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另外避免学生讨论交流深度不够,思维刚进入状态,就被教师强行打断,在思维过程中形成了“半拉子工程”,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类似这样的课堂规则还有很多,比如动静协调规则,“三讲三不讲”规则,“四动四不动”规则等。正是这样的规则保障了“和谐互助”高效课堂的有序进行。
谁是“名师”
在即墨28中,讲课的权利不仅属于教师,同样也属于学生。由此衍生出的“名师”这一荣誉不仅属于教师,也同样属于学生。
即墨28中每半学期集中在学生中评选出一批“名师”。评选出的“名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分享“名师”成长的经验,分享“名师”靠什么吸引和帮扶“学友”。
“名师”是通过层层选拔产生的,主要是由“学友”民主评选的。首先是让“学友”在“师傅”中民主评选班级“名师”,那些讲题水平高、责任心强、帮助“学友”进步大的“师傅”自然成了“学友”眼中“名师”。
学校还通过“日汇总,周总结,月评比”的方式,协调任课教师对“师友”课堂表现和学习进步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并记入学生的成长档案和素质评定手册,每月评比班级“优秀师傅”、“优秀学友”。各级部开展“级部和谐互助之星”评选,每学期中评选出级部之星,学期末评选出学校的“和谐互助之星”,整个评选活动历时近3个月,先后经过自主申报、审核遴选、舆论宣传、竞选演说、民主投票、公开表彰等环节,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和谐互助教育场”。
七年级9班江安君说:“我被评为七年级首批名师后,决心再接再厉,创新帮助方法。新学期开学伊始,我便帮助我的‘学友’制订了短期和长期学习计划,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细化,每周结束后,我们都会对照计划进行自查,这样效果非常明显。”
“当了一年半的‘师傅’,我深知一成不变的帮助方法是短命的,在老师的启发下,我认真进行总结,最终汇总出一套有效的方法,如语文学习聊天法,同读一本书后,聊课文包括课外阅读内容,聊感受,聊优美语言;数学学习动手法,动手图解公式,动手演示数学模具,动手同解习题;英语学习口语法,上课前用口语对话,用口语讲解,用口语互相沟通,用口演示课文……‘和谐互助’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我们思维的开发,使我们的学习不再枯燥,变得更加简单!”八年级25班张琳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九年级20班的张承林说:“看着我初中前一半时间的成绩,父母经常说我不可救药,因为我上课时总是犯迷糊,不用心,可到了初二下学期,我摊上了一位好‘师傅’常登科,他认真负责,他的鼓励和帮助,引发了我的上进心,上课时我认真听‘师傅’讲解,积极参与讨论,成绩提高很快,我对前途充满希望!”七年级17班王坤曾经是首批优秀“学友”之一,在“师傅”的帮助下,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晋级为一名“师傅”。面对自己的“学友”,除了沿袭“师傅”的帮扶方法之外,他还同“学友”坚持每周写学习总结,互相比对,总结成绩,列出不足,“学友”进步迅速。
“师傅”成为“名师”有自然成长的过程,也有教师的专题培训作用。首先是通过课堂的常态培训,一般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或者学生当堂讲题,其他同学补充、纠正、点评,统一认识后,再给自己的“学友”讲。然后是课后的专题培训。教师利用课间或其他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体或个别培训。有效的培训使“师傅”对“学友”施教变得游刃有余,“学友”在“师傅”的正确引导下进步迅速。
学做“懒”教师
“和谐互助”高效课堂重新定义了好教师的标准。在即墨28中的标准中,好教师首先是一位“懒”教师。学做“懒”教师成为“和谐互助”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
“懒”教师之“懒”首先体现在课堂对学生的放手上,给他们提供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懒”的背后是教师对教学智慧的认识,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总结,概念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提炼,例题由学生自己去解读体悟,作业由学生自己去选择。
“和谐互助”高效课堂表面上教师从一线退居二线,实际上课堂教师的“无为”逼出了学生的“有为”,教师的“懒惰”逼出了学生的“勤奋”,教师满堂课上的“哑巴”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李志钢给记者讲述了一个“蝴蝶脱茧”的故事。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刀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李志钢解读说,蝴蝶要想飞起来,必须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如果省去了这一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其实,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教师不能看着学生遇到了困难,出了错误,就去干涉性地帮扶,这往往是好心办坏事。
课堂是一个出错的地方。让学生展示就是呈现他们的思维路线图,展示就可能出错,而让学生出错的过程,就是暴露问题的过程,善待错误,就是善待学生的成长。相互查找对方的错误,已成为“和谐互助”高效课堂的重要文化。
现在“和谐互助”高效课堂的讲解文化开始下移。以前是“师傅”讲给“学友”听,现在是倡导让“学友”讲给“师傅”听,让“师傅”进行评价补充。“学友”讲的机会多了,练习说与做的机会倍增。
教育家威廉·亚瑟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在“和谐互助”高效课堂上,教师的“导”不再仅仅着眼于“教什么,怎么教”,更着眼于学生“哪儿学会了,哪儿没学会,哪儿没学透,应该怎样学”。
有专家调研后评价,以前的课堂是教师的单口相声,而“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是“三句半”,三句是学生说的,半句是教师说的,这就是教师的点拨作用。以前的课堂是对教师的嗓子要求高,现在是对教师的“脑袋”要求高。
《中国教师报》2012年6月6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