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习录》钱德洪录  下

(2013-03-19 14:29:06)
标签:

钱德洪

心理

行为

传习录

学者

教育

分类: 王守仁及王学

                    三一

  先生曰:“孔子有鄙夫来问,未尝先有知识以应之,其心只空空而已;但叩他自知的是非两端,与之一剖决,鄙夫之心便已了然。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虽圣人聪明,如何可与增减得一毫?他只不能自信,夫子与之一剖决,便已竭尽无余了。若夫子与鄙夫言时,留得些子知识在,便是不能竭他的良知,道体即有二了。”

 

   三言两语:

  是非自在人心,只是被蒙蔽或不信而已。圣人也不是万能,但因良知通晓,能给人自信帮人明辨是非。

 

                       三二

先生曰:“‘蒸蒸乂,不格奸’,本注说象已进进于义,不至大为奸恶。舜征庸后,象犹日以杀舜为事,何大奸恶如之!舜只是自进于乂,以乂熏蒸,不去正他奸恶。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舜初时致得象要杀己,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过处。经过来,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人,所以致得‘克谐’。此是舜‘动心忍性,增益不能’处。古人言语,俱是自家经历过来,所以说得亲切,遗之后世,曲当人情。若非自家经过,如何得他许多苦心处?”

 

三言两语:

这里论及了教化恶人的方法问题。首先要了解恶人的心理,然后才能采取适当的方法。否则欲速则不达。

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经过来,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人,所以致得‘克谐’。

 

            三三

先生曰:“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三言两语:

自己悟透的体会深刻,当然一了百当。别人点化的,不一定理解掌握,还需要消化的过程。

 

           三四

  “孔子气魄极大,凡帝王事业无不一一理会,也只从那心上来。譬如大树有多少枝叶,也只是根本上用得培养功夫,故自然能如此,非是从枝叶上用功做得根本也。学者学孔子,不在心上用功,汲汲然去学那气魄,却倒做了。”

 

三言两语:

说到底,还是从本源上,从良知上修行。

 

         三五

“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就是补甑,其流必归于文过。”

三言两语:

治本之策啊。当警之。

           三六

 “今人于吃饭时,虽无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三言两语:

  惯性。所以要经常静坐、静心。心不动,万物皆静。道理自明。宛如缸底之月,水静,则见月本样;水动,则月模糊不见。

 

           三七

“琴瑟简编,学者不可无。盖有业以居之,心就不放。”

三言两语:

不放心的两大法宝:书籍和音乐。乐以化人,书以智人。

 

          三八

  先生叹曰:“世间知学的人,只有这些病痛打不破,就不是善与人同。”

 崇一曰:“这病痛只是个好高不能忘己尔。”

三言两语:

说到底,还是私欲作祟。

 

              三九

问:“良知原是中和的,如何却有过、不及?”

先生曰:“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

 

             四十

“‘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即是致知。”

备注: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上级的无礼让我讨厌,将心比心,我对下级不要无礼。语出《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

 

三言两语:

即便是上级,因为其行为让自己讨厌,说明其为非,良知已明;即便是下级,因为良知已明的道理,自己不让上级的非加之于下级,这是良知的发挥运用,也就是致良知。良知的知与行合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