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钱德洪录 下
(2013-03-19 14:29:06)
标签:
钱德洪心理行为传习录学者教育 |
分类: 王守仁及王学 |
先生曰:“‘蒸蒸乂,不格奸’,本注说象已进进于义,不至大为奸恶。舜征庸后,象犹日以杀舜为事,何大奸恶如之!舜只是自进于乂,以乂熏蒸,不去正他奸恶。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舜初时致得象要杀己,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过处。经过来,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人,所以致得‘克谐’。此是舜‘动心忍性,增益不能’处。古人言语,俱是自家经历过来,所以说得亲切,遗之后世,曲当人情。若非自家经过,如何得他许多苦心处?”
三言两语:
这里论及了教化恶人的方法问题。首先要了解恶人的心理,然后才能采取适当的方法。否则欲速则不达。
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经过来,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人,所以致得‘克谐’。
先生曰:“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自己悟透的体会深刻,当然一了百当。别人点化的,不一定理解掌握,还需要消化的过程。
三言两语:
说到底,还是从本源上,从良知上修行。
“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就是补甑,其流必归于文过。”
三言两语:
治本之策啊。当警之。
“琴瑟简编,学者不可无。盖有业以居之,心就不放。”
三言两语:
不放心的两大法宝:书籍和音乐。乐以化人,书以智人。
三言两语:
说到底,还是私欲作祟。
问:“良知原是中和的,如何却有过、不及?”
先生曰:“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
“‘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即是致知。”
备注: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上级的无礼让我讨厌,将心比心,我对下级不要无礼。语出《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
三言两语:
即便是上级,因为其行为让自己讨厌,说明其为非,良知已明;即便是下级,因为良知已明的道理,自己不让上级的非加之于下级,这是良知的发挥运用,也就是致良知。良知的知与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