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习录》答陆原静书(二)

(2013-03-10 09:55:29)
标签:

陆原静书

明镜照物

扑人逐块

病疟之喻

王守仁

分类: 王守仁及王学

其十二

来书云:“昔周茂叔每令伯淳寻仲尼、颜子乐处。敢问是乐也,与七情之乐同乎?否乎?若同,则常人之一遂所欲,皆能乐矣,何必圣贤?若别有真乐,则圣贤之遇大忧、大怒、大惊、大惧之事,此乐亦在否乎?且君子之心常存戒惧,是盖终身之忧也,恶得乐?澄平生多闷,未尝见真乐之趣,今切愿寻之。”

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每与原静论,无非此意,而原静尚有何道可得之问,是犹未免于骑驴觅驴之蔽也。http://t1.baidu.com/it/u=3599256782,528121126&fm=23&gp=0.jpg

 

三言两语
 
乐是心之本体,说的好。每个人都有快乐的本心,只不过被蒙蔽罢了,忧愁迷茫,甚至丢失。有的还故意找乐子,估计也不过是短促、肤浅之乐。真正的快乐,就是要一念明觉,反身而诚,就能感觉这种本体的快乐了。这种一念明觉,反身而诚,就是发自内心的长久体验,就像笑佛之笑口常开。明明有快乐之心,却因为物欲蒙蔽而去寻找快乐,不是骑驴找驴吗?

这种真乐,与普通的七情六欲的乐有所不同,但又不外在于这七情六欲之中。一般人不明白而已。

 

其十三

来书云:“《大学》以心有好乐、忿懥、忧患、恐惧为不得其正,而程子亦谓‘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所谓有者,《传习录》中以病疟譬之,极精切矣。若程子之言,则是圣人之情不生于心而生于物也,何谓邪?且事感而情应,则是是非非可以就格。事或未感时,谓之有则未形也,谓之无则病根在。有无之间,何以致吾知乎?学务无情,累虽轻,而出儒入佛矣,可乎?”

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其良知之体,皎如明镜,略无纤翳,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也。“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未为非也。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病疟之喻,既已见其精切,则此节所问可以释然。病疟之人,疟虽未发,而病根 自在,则亦安可以其疟之未发,而遂忘其服药调理之功乎?若必待疟发而服药调理,则既晚矣。致知之功,无间于有事无事,而岂论于病之已发未发邪?大抵原静所疑,前后虽若不一然皆起于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未祟。此根一去,则前后所疑,自将冰消雾释,有不待于问辨者矣。

 http://t1.baidu.com/it/u=3911593165,3367450839&fm=23&gp=0.jpg    http://t2.baidu.com/it/u=255825931,2621237952&fm=0&gp=0.jpg

三言两语

良知感通,明镜应物,无所住而生其心,这种光景,非常类似于先生的那首《泛海》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致知之功,犹如病根在身之人服药调理之功,不分有事无事,至诚无息。方能达到健康或成圣的最终目的。

 

其十四

德洪曰:答原静书出,读者皆喜澄善问,师善答,皆得闻所未闻。师曰:“原静所问只是知解上转,不得已与之逐节分疏。若信得良知,只在良知上用功,虽千经万典无不吻合,异端曲学一勘尽破矣,何必如此节节分解?佛家有‘扑人逐块’之喻,见块扑人则得人矣,见块逐块于块奚得哉?”在座诸友闻知,剔然皆有醒悟。此学贵反求,非知解可入也。

 

三言两语

确实如此,之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才会如此。陆原静问的多,问的好,老师答的巧,答的妙。一般人乍听下去,惊叹不已,以为有所收获。然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陆原静知道良知,却不相信良知,才会产生如此多的疑问。如果相信良知,只在良知上下功夫,哪会对良知有这么多的疑问呢?所以说,良知之学是践履之学,格物致知,至诚无息。而不是仅仅学习致良知的这套理论或学术,并且纠缠讨论细枝末节。佛学中的“扑人逐块”的比喻真是贴切啊,后学者当警惕并切实避免。http://t2.baidu.com/it/u=946215631,2043050154&fm=23&gp=0.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